APP下载

《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与《神曲》比较研究

2017-03-10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但丁神曲

王 军

(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与《神曲》比较研究

王 军

(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但丁,意大利诗人,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他的代表作《神曲》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开山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无独有偶,在17世纪初的中国明代,话本小说集“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中的短篇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与《神曲》拥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与《神曲》的比较研究,在总结、概括相同与相异的基础上,可以窥探中西方文学、文化在共通的文学内在规律上的异同。

《神曲》;《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异同

《神曲》是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于1307年至1321年创作的长诗。作者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指引下,成功穿越了黑森林,游历了地狱、炼狱,在青梅竹马的恋人贝阿特丽采的代表下见到了上帝。这部作品通过但丁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从中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元末文人胡母迪在阅读古书时,为奸佞得志而忠良末路的愤懑和感慨而作诗触动上帝,由此得以游历地狱和炼狱,看到了善恶因果、报应不爽而再次感慨作诗的故事。

《神曲》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这两部作品虽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者身份不同,但在诸多方面又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因此,笔者将从写作背景、写作手法体例、地狱形象以及作品中心思想等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以探析中西文化的异同关系。

一、《神曲》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的相同点

(一)写作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丁生活在中世纪即将谢幕之际,此时意大利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条件,港口众多,海上贸易发达,新兴的经济成分逐渐强大,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并日益发展。特别是出现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样商业经济繁荣,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城市。因此,人们的理性观念比较成熟,要求冲破封建神学对于思想的束缚,突破神对人的束缚,呼吁人格独立、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意识,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下人的思想观念,《神曲》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并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代表作。

同样,在16、17世纪的中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众多商业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大量形成,开始要求市民文学,此时出现的通俗小说(即市井小说),顺应了市民阶层的要求,继承了唐传奇、宋话本等小说形式,供说书之人在市井中讲述。而生活在此时代的冯梦龙作为当时中国的士阶层,敏锐地注意到这种文学形式的变化和潜力,在总结市井小说和改变加工话本的基础上,创作了“三言”。

(二)作者:爱国者

《游酆都胡母迪吟诗》的作者冯梦龙,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后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冯梦龙还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清兵南下,他以七十高龄,奔走反清,进行抗清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清顺治三年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但丁所处的意大利当时在政治上陷于分裂状态,封建割据,战乱频繁。尤其在后来但丁被流放期间,他亲眼看到祖国壮丽的山河,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爱国思想。他对亿利达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对自己肩负的揭露黑暗、唤醒人心、复兴意大利的历史使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因此,但丁代表作《神曲》虽然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容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拨乱反正,寻求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三)形式:梦幻文学,充满想象力

《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富于联想和想象,将历史人物的命运借因果串联成整体,如吴越王钱缪转世为宋高宗来报夺土之仇,岳飞乃是张飞的二次转世等。其夸张的想象将地狱内对历代奸佞之辈的惩罚写的真实,如地狱中的“风雷之狱” “火车之狱”“金刚之狱”“溟冷之狱”。

《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

(四)主题:鲜明的政治性

《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以秦桧陷害岳飞开篇,但其一家“兄弟姊妹皆列土”,其子女襁褓之中就富贵,女儿更被封为崇国夫人,接着又列举了文天祥抗元义死而其兄降元却父子俱贵。以此两个故事引出正文,元末秀才胡母迪读史见此悲愤,感叹天道不公作诗讽谏而被邀游历地狱。

但丁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面对自己的故乡佛罗伦萨四分五裂的现状,但丁迫切地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因此在《神曲》中但丁深刻地描绘了意大利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五)细节:地狱意象

《神曲》中地狱、炼狱作为人死后的监牢,不管是教皇还是世俗权贵,死后都要来到地狱和炼狱里接受惩罚,为他生前的罪过承担酷刑,以此来弥补和偿还对人世的伤害,接受的刑罚有火刑、鞭刑等。在《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中,地狱也是作为对前世恶人惩罚的地方存在的。前文所提到的“四狱”,即是对奸佞之辈,对鱼肉百姓的民族罪人做出的严苛惩罚,如秦桧、其妻王氏、蔡京父子等皆“披发裸体,以巨钉钉其手足于铁床之上”,又风雷袭身,身如尘粉,倏忽又复。由此可见,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人们的文化意识中都存在着“地狱”这一虚拟世界。其存在目的都是对生前那些罪恶滔天之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是人们的无奈,也寄托着文人们的希望,通过地狱磨炼,方能消除罪孽,得到救赎,达到天人和谐。

二、《神曲》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一)批判的深刻性

但丁作为意大利著名的民族诗人,还短暂担任过意大利六大执政官之一,其对意大利进行了系列的政治、社会改革。后因为黑、白党争和罗马教皇的排挤而出离祖国,最终抱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忱而逝。但丁是进入过政治中心的人,他的创作是怀着满腔的悲愤与希望来写的,目的是呼吁民族觉醒,从而冲破束缚和黑暗,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现实性。

同时期的中国(处于明熹宗天启皇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开始出现,但力量弱小,分布不平衡。而作为地主阶级(封建士大夫)出身的冯梦龙是不可能去触及封建统治的,他的创作是在收集了城市繁荣的市井小说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反映了17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面貌。

(二)内容的丰富性

《神曲》对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出了艺术性的阐述和总结。它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诗人激烈反对和讽刺了现世的黑暗、教皇的无耻、党争对于整个民族的罪孽以及自己对于理想信念的坚持,对于奋斗的崇拜,对于民族和人格意识的觉醒的呼唤。诗人在作品中肯定了坚持和奋斗的力量,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宣扬要克服苦难、勇往直前、不忘初心、追求真理,即使过程是痛苦的、黑暗的,但终会云开雾散,步入天堂,见到“上帝”,实现生命的蜕变和灵魂的升华。

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内容上则略显单薄。它运用了较为魔幻和传奇的手法,将生前死后境遇的不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秦桧、蔡京等奸佞生前风光,死后遭遇刮骨断筋、剖心挖腹之惨烈,终沦为畜生遭人屠宰五十余世,岳飞、文天祥等生前不幸,却在轮回中世代富贵。借助宗教信仰,佛教轮回之说,宣扬道德伦理,以恐怖的来生给人以枷锁,使其行之有度,为善至美。用恐怖、因果和天道来维护封建道德,虽为人行事做出底线,以“举头三尺有神明”来劝世喻人,教人向善,终足以看到作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番苦心。

(三)宗教信仰和文化体系不同

《神曲》中地狱是一个大的倒覆漏斗,且在地面之下。炼狱七级,象征着七大罪,是通往人间的。但丁借《神曲》表明他的地狱观,即地狱和炼狱都是人的自我修正和磨砺,人在地狱中接受惩罚,反省过错,在炼狱中净化自身,完善自我,就能进入天堂。所以他的地狱是指人间的苦难和加诸于生活之上的诸多坎坷,是人生的考验,更是指他的理性和信仰,在追求真理之中所受到的责难和心灵的煎熬,其内涵更为深刻而形式单一。

而在《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中,地狱虚无缥缈,难觅踪迹,只有鬼吏使者带领方能进入,观其整体形态,就是人间政治的模拟和再现,亭台楼阁,凄厉牢狱,哀嚎遍野,是连接人间轮回和因果的地方,与人间不通。并且中国的“酆都”(也就是地狱),则是人们参照现世而虚拟出的一个虚幻世界,这个世界体系复杂,掌控着人间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如果说《神曲》中的地狱是西方文艺复兴的前奏,是资本主义下人们追求理性的体现,那么《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中的地狱,则更为贴切地表现出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和佛教的信仰,以恐怖的来生来约束今世的作为,“善恶有报,天道昭昭”,带着既虚无又威吓、恫吓的意味。它的体系是复杂的,一个人的富贵和不幸都是因前世所造之业来决定的。轮回是永无休止的,父子相连,个人与家族相连,简直是人间连坐法的再现。人的救赎在于约束自身,不断地行善,来世才能有好的命运。

三、结语

《神曲》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两者在精神上,一者传达近代理性和人文,一者强调封建礼教与道德伦理;一者获得人格觉醒,反抗黑暗,追求独立,一者以主人公醉抒愤懑到最后写诗赞扬,终是妥协,这些既是时代的反映又是作者个人思想的写照。

通过二者对比发现,尽管中西方的社会形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人类对于生死的命题,对于理想、真理的求索和追寻,对于感情的体验和抒发是相同的。即使细节和表现不一,但只要理念相同,人们抒发感情的需要相同,就会找到文学乃至文化的共同之处,为中外古今的文化交流和研究找到着力点和落脚点。

[1]陈兵.中世纪文学作品的思想分析——以《神曲》为例[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5).

[2]孟小玲.谈但丁与《神曲》[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3).

[3]钱海飞.赤子难归翡冷翠——但丁与佛罗伦萨[J].世界知识画报,2014,(6).

[4]陈晶晶.《神曲》中数字的象征意义[J].剑南文学,2010,(5).

[5]曲成艳.三言的教化艺术——冯梦龙对民间信仰的利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6.

[6]王和勋.浅析“三言”中因果报应故事的类型与思想成因[D].中国海洋大学,2009.

[7]杨如月.寓新思想于旧形式:比较视野中的《神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8]张嘉琦,等.从“三言”中苏州民俗描写看吴文化的精神特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4)

责任编辑:张 庆

Comparison of “The Tour of Fengdu Mother Hu Di Poetry”and “Divine Comedy”

WANG Ju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1464,China)

Dante,a famous Italian poet,was termed as “the last medieval poet and meanwhile the first poet in the new century” by Engels. His masterpiece “Divine Comedy” is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naissance” and therefore take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short story “The Tour of Fengdu Mother Hu Di Poetry” in “Three Volumes of Stories” (in the early 17thcentury) can be compared with “Divine Comedy”. By summari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he common literary rul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an be discovered.

“Divine Comedy”;“The Tour of Fengdu Mother Hu Di Poetry”;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2016-08-13

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7-ZZJH-285。

王 军(1986-),男,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1004—5856(2017)06—0078—03

I04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6.018

猜你喜欢

但丁神曲
年老的画家
后全球化时代的神曲与寓言
张杰演唱功夫主题神曲《我是来揍你的》
神曲《春节的指南》网络走红
神曲“小苹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