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异化的扬弃谈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原初论证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2017-03-10段菲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手稿黑格尔

段菲菲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从异化的扬弃谈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原初论证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段菲菲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扬弃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等理论先驱对异化问题和共产主义思想的论述,在异化的扬弃这一视角下,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 ”的统一这三个维度对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展开了最初的论证。虽然这一论证没有摆脱旧哲学痕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私有财产;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马克思终生的基本理论诉求,其思考和论证,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末。实然,在马克思撰写的卷帙浩繁的文本中,时期有异,旨趣亦有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前夜。《手稿》自1927年问世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文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本文以《手稿》文本为依据,以对马克思扬弃早期德国哲学共产主义、“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的共产主义的阐述为基点,重新审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原初论证。

一、以异化劳动理论初构批判语境的逻辑生成

理论的发展自然要追溯到理论的源流和渊源人物。因此,想要全面且客观的考察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原初论证,就要理清理论活动的现实状况和《手稿》文本写作的最初轨迹。显然,在展开对《手稿》中共产主义实质的详尽分析和理论的深度研究之前,首先需要讨论马克思对他的思想先驱的扬弃关系,否则就难以窥其逻辑统摄语境生成之堂奥。换言之,剖析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的源流人物是“走进马克思”的首要途径。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精神现象学》(以下简称《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黑格尔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绝对精神自发形成的产物,他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看作是自己变成自己的对象,即是自我异化和扬弃自我异化,继而实现自我完善的辩证发展的过程。黑格尔把现实的人和自我意识相提并论,而且还把人理解成自我意识的质,因而,不管是对象化的否定,抑或是扬弃对象化的否定之否定,都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黑格尔在《现象学》中,论述了唯独在劳动中,人才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虽然他表达的劳动,只是思辨抽象的精神劳动,但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P163)显然,马克思继承并汲取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同时也批判了他的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并企图在自己论证共产主义时避免这种思想,马克思力图从抽象的、思辨的形式转向现实历史的具体形态,从抽象的精神活动转向符合人类本性的真正的现实社会。

如果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比作一场航海,那么黑格尔就是这次航行中的轮船,无疑,费尔巴哈是优秀的舵手。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当作前提,以存在为主词,思维为宾词,提出了他称之为“新哲学”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都刻有费尔巴哈的异化观、人本主义哲学的烙印。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认为人不应该异化,异化状态需要被扬弃,黑格尔寻求了精神异化的途径,费尔巴哈则认为要恢复人的本质,人不仅是类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从宗教视角认为扬弃异化是达到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侵占了人的类本质,宗教把世界分为了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人们现实中的利己主义思想使人们进行无情的斗争,只能把自身的“爱”投放在彼岸的宗教生活中。为了回到此岸世界,寻回人们心中的“爱”,费尔巴哈不遗余力的批判宗教,并且主张消灭宗教,使异化的类本质重新回到人自身。马克思同意费尔巴哈的观点,不过,他不仅仅从具有意识和情感的“爱”来规定人的类本质,而是从人的自觉能动的改造自然的劳动来规定人的类本质。当马克思乘着巨轮驶向共产主义时,大功率的马达就显得尤为重要,魏特林和赫斯则扮演了这一角色。

马克思熟悉并且重视魏特林的著作,在《手稿》的序言中给予其很高的评价,当然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德国人,而是马克思迫于解决现实问题,陷于思辨哲学的氛围中,魏特林对于现实生活和阶级对立理论的质朴明快的表达,使马克思感受到了一股清流。这正是马克思从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解除束缚,使其思想现实化所迫切需要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这部著作代表了魏特林最杰出的思想理论,马克思评价道:“资产阶级及其哲学家和科学家哪里有一部论述资产阶级解放(政治解放)的著作能和魏特林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相媲美呢?只要把德国的政治论著中的那种俗不可耐畏首畏尾的平庸气拿来和德国工人的这种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比较一下,只要把无产阶级巨大的童鞋拿来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矮小的政治烂鞋比较一下,我们就能够预言德国的灰姑娘将来必然长成一个大力士。”[2](P483)

魏特林严重的否定、痛斥了私有财产,并且控诉金钱如恶魔一般。自从有了金钱,人们就甚至连牲口都不如,金钱使奴隶制度更加残酷,世界被金钱拜物教充斥。金钱摧毁了人的良知,破坏了人的友谊,使人的道德沦丧,最终沦为畸形政治、投机婚姻等如此的病态社会。金钱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与此同时,魏特林还描绘了共有共享的社会图景,那是一个没有货币,没有欺压,没有官僚机构,没有伪科学、伪道德的,前所未有的美好和谐的社会。在之前他发表的《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一书中就提到废除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是工人实现解放的途径。同时,他也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而采取革命形式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从马克思的遣词用句上可以看出魏特林很多思想给马克思以启发。但是,他无论是对病态社会的痛斥还是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都只是他的“欲望论”。他还把社会糟糕的原因归咎于没有使欲望实现,甚至得出原始社会人们欲望平衡以至于人们感到幸福这样倒退的理论。马克思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超越了魏特林思想的局限性。

赫斯主要以对社会历史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剖析为基点来论述他自己的理想社会,他强调行动的社会主义,主张国家形态和私有制的形态消失的、通过利他主义的爱的意识达到的自由和平等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才是未来的理想社会,这只是他脱离物质关系和社会现实的道德理想。与赫斯不同的是,马克思企图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取代赫斯的道德问题来剖析社会问题。但是马克思把异化问题用于社会的经济领域,创造性的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和工人与资本家对立这一成果,显然是受到赫斯把异化问题深入到社会现实的启发。故而,总体看来,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经由黑格尔的辩证法构架、费尔巴哈的哲学立场以及赫斯等人以社会主义视阈对资本主义的交换过程、分配后果的批判语境等多种思想的发酵及僭越,初步生成了以异化的扬弃来论证共产主义的批判逻辑。尽管这一次思想转变本身并不能以成熟抑或独立来看待,然而这一转变无疑是马克思本人批判语境的一次激活,同时也是马克思就此展开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处女地。

二、“自然、社会和人”的内契交融是共产主义原初语境中的论证

马克思在扬弃当时流行的各种共产主义基础上,详尽地论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只完成对宗教、国家、政治等派生异化的扬弃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共产主义还必须扬弃私有财产这一本质异化。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的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P120)

(一)人与自然的交融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显然他肯定了在私有财产制度下的一切文明成果,认为共产主义是全部历史运动的成果。马克思认为这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融合。之所以人能从病态的异化场所得到复归,步入社会状态,并消除了人和自然界的割裂,自然界通过人的生产活动,在自然科学和工业的作用下,实现了符合人类需要的现实的自然界,是由于共产主义扬弃私有财产,使人类对自然界重新占有。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自己的意志对象,与他自己相区别,因此,人是对象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就是对象性活动。人的理想、知识、信念等自身的本质的力量对象化为客观的实在性,生成了属人的对象世界。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再痛苦也不仅仅因为生存,而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人与自然界的双向生成过程,使自然的人具有了社会性质。

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只有成为了社会的人,才能达到对自然界的真正占有。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从自然之中获得基本的生活条件,自然界把一个人的力量凝结成群体的社会力量,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人的生产活动与动物不同,人不仅有满足自己肉体的生存需要的有限的目的,还有为创造整个自然界、创造人类需要的无限的目的。人类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人类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使自然的人,生成为社会的人,人成为了社会存在物。“因此,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存在形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1](P121)

(二)人与社会的交融

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即真正的人,不管他是一个人单独的进行活动还是和大家一起的群体活动,他都是社会性的存在:一个科学家,在单独的进行实验,他也是社会的,因为他参考的资料和数据都是社会给予他的,他的研究成果也是为社会服务的,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自然的现实存在对于自己来说才是他自身的人的存在,他在自然界中,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人的存在需要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认同。但是,马克思表达的劳动,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劳动,而是理想主义的劳动。他认为正是异化劳动使人和自己的社会本质彻底割裂。马克思从劳动产品、劳动行为本身、劳动的类本质和人以及人的关系集中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与社会的统一的一致性。马克思从审视现实的经济关系出发,评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关系是一种异化劳动。劳动本是创造性的活动,是对自己的肯定,但在异化劳动下,对于工人而言,他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穷,生活越凄惨,他受他的产品摆布,否定了他自己的独立人格。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没有幸福可言,他觉得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他的劳动产品也不能被自己享用,而是归属于雇佣者。这样,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就与为了果腹而劳动的蝼蚁没什么不同。与此同时,资产者也被异化了,他们受金钱和欲望的奴役,使人性堕落。在资产阶级的雇佣关系中,工人和资本家都同人的类本质异化了。由此,人与人之间也异化了。那么,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何以可能?马克思认为只有扬弃异化,扬弃私有财产,通过共产主义革命,人们才可以按照自然的规律甚至是美的规律去创造,这样人的本质才得以复归。“真正的共产主义认识到这些异化的力量、行为和关系的真实特征。它并不简单地否认或者‘抽象地’否定它们;反而,它寻求辩证地扬弃它们,并且在一种非异化地形式中重新占有它们。”[3]

(三)人的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人的关系是对立的,是彼此欺骗压榨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破产。”[4]由此可以看出人们之间的畸形关系。人处于异化状态时,并没有表现出人的本质,而是处于异化状态下的非人状态,工人的活动与他们的享受是割裂的。工人只能创造财富,却不能享受财富,他工作越多,就越失去人的本质,工人没有条件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而丰富的外化,工人们逐渐丧失了才能、爱好与美,只对金钱感兴趣,因此,人就成了自己的奴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己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客体视角看,需要使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自身。从主体视角看,让你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人的感官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得到展示。

三、从异化的扬弃到共产主义——原初批判语境的哲学失语

《手稿》是初涉经济学的批判视角来考察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更应该看到,在此马克思表征哲学语境远远大于经济学语境。因此,这里主张的毋宁是《手稿》在以经济学视角进行初始地批判中,其哲学语境更为突出,并显得失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马克思在初涉经济学的批判视阈下,他以异化的扬弃来论证共产主义的支配逻辑仍然未能脱离黑格尔的现象学、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旧哲学遗迹。

在《手稿》中,马克思用到了共产主义的概念,同时使用了社会主义的概念,他也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是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是第二阶段的思想,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1](P131)这种对未来社会的构思是以异化劳动为出发点的,但是这种构思并不是最完整的形态,是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来把握阶级的关系的,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中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这里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从工人的解放升华到全人类的解放。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作为扬弃私有财产的中介,它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共产主义还有待于在自身的基础上持续的发展,以达到人的全面的解放和自身的复归。在社会主义中,人们用新的生产方式得到新的生活资料,它也不再以异化的扬弃、私有财产的扬弃来表达社会主义,它是高于共产主义的新阶段。由此来看,共产主义只是一个起点,并不是终点,是社会主义的前提,为社会主义实现提供一切基础和保障,是实现下一段历史的必要的环节,是一个准备的阶段,继而形成一个人类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那时,就不会以扬弃私有财产为中介就可以达到人类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除此以外,马克思并没有对社会主义做更多的描述和憧憬。马克思也只有在《手稿》中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做了具体的划分,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恩格斯说明了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所以他们选择了共产主义。

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从异化的扬弃出发最初论述共产主义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财产的批判,并不是始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从“人的本质”“真正的人”这种人的观点出发。马克思在《手稿》开篇并没有直接论述共产主义的问题,却在着重表达看似与共产主义毫无关系的异化问题。异化问题恰恰就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原初论证的中心问题,因为只有扬弃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才能生成共产主义新人,这样马克思得以用异化劳动为基础来揭开历史之谜的面纱。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是劳动,这种最初表达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并不是现实的劳动。马克思从思辨的逻辑出发得出异化劳动理论,用异化说明历史,用异化的扬弃来实现共产主义。显然,这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在《手稿》中“共产主义”章节的[Ⅷ][Ⅳ]部分也不乏科学逻辑的痕迹。他认识到,尽管当时工业生产是在异化的形式中发展的,但这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人们实现共产主义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他说:“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生成中的社会发现这种形式所需的全部材料。”[1](P126)这说明马克思近乎于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理论。但遗憾的是,在《手稿》中,马克思没有解开异化的谜团,“要实现人类真正的平等和联合,就必须从政治革命推进到社会革命,把政治解放扩大到人类解放,这就必须扬弃经济异化,消灭阶级对立,而经济异化的核心在于异化劳动。”[5](P415)可见,那时马克思认为异化或异化的扬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识到《手稿》中共产主义理论的不成熟性,“他不需要借助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本质”,[6]并且他冲破旧的逻辑范式指出共产主义不再开始于寻求“人的本质”的异化或者异化的扬弃,也不依赖于道德要求,它是“以实际的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实际的运动”,即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不再用异化来说明历史,而是用历史来说明异化。《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原初论证,并不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最完整的论述,虽然它已经具有了科学理论的雏形,但是它毕竟不具有科学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依据。尽管如此,从马克思对他的理论先驱思想的扬弃角度看,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原初论证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飞越的起点。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S.塞耶斯.刘钰森,孟高峰.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4).

[4]赵家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J].学习与探索,2012,(6).

[5]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李鹏,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7).

责任编辑:张 庆

An Analysis of Marx’s Original Argument on Commu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andoning Alienation—— An Example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DUAN Fei-fei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Marx Critically absorbed Feuerbach,Hagel,and young Hegelians’ theories about the problem of alienation an communism. He made primary argument on communism from the dimensions of “man and nature”,“man and society”,and “man and man”. Although this argument is still with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it makes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Marxist communism theory.

Marx;private property;accepting and abandoning alienation;Communism

2016-09-15

段菲菲(1991-),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1004—5856(2017)06—0012—05

A81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6.004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手稿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