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村集体经济促决胜脱贫攻坚

2017-03-10

理论与当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溪沟村级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是办好农村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一、村集体经济在决胜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一)村集体经济弥补了公共财政对自身无力脱贫“兜低保障”不力的“短板”

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发展成为拥有资产1000万元,经济收入达400多万元的富裕村。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00元,77户305人摘掉贫困帽子,昔日思南县的三类贫困村渔溪沟村从全县贫困村中出列,先后荣获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铜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贵州省卫生村寨、铜仁市文明村寨、思南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村党支部对无力脱贫的贫困农民,除了国家政策兜底保障部分外,其余的由村集体经济补足当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该村仅2016年补足无力脱贫的资金达12万元,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的目标。

(二)村集体经济担承着有能力脱贫但无脱贫路子的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

渔溪沟村采取建立扶贫产业园,贫困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按股分红,并在村集体的扶贫产业园里就地务工,让无业脱贫的贫困农民找到了脱贫的“门路”,激发农民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实现自身脱贫,走上富裕之路。

(三)村集体经济还是遏制农民因病因灾返贫的“灭火器”

渔溪沟村对因大病或重灾的农民,除了国家救助政策、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外,剩余部分由村集体经济补助解决,让农民增强了遏制因大病或重灾返贫的能力。

(四)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渔溪沟村利用村集体经济,每年节假日组织党员干部看望慰问病重人员、高龄党员、贫困户,每逢重阳节请全村60岁以上老人集体吃饭,对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学子实行奖励。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评选表彰“五好文明家庭”“十大孝子”“好婆婆”“好媳妇”“文明标兵”“创业先锋”,农民对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善作善为真诚拥护,集体观念进一步增强。

(五)村集体经济让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渔溪沟村利用村集体经济,为村民交纳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金额的50%,对极贫户实现全额上交。利用村集体经济修建村级文化广场、亮化入户便道、美化村庄等基础设施,让村民享受城里人的文化生活,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形成了“村衰我耻,村荣我荣”的浓厚氛围。

二、加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一)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

思南县渔溪沟村级集体资产发展到1000万元以上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因素在“人”,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村党支部书记,有一个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管理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有一支善于做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发展的党员队伍。因此,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应着力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村组党员干部发展能力建设,使农村党员干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有“几把刷子”。充分利用县党职校阵地,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不断为村组党员干部的发展能力“充电”,不断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

在村集体资金管理实践中,事实证明,健全并落实规范村集体资金的开支范围、程序,强化对村集体资金监督,不仅能确保村集体资金安全,还能保护一大批村组党员干部。首先,应加强规范村集体资金开支范围、程序、数量等方面的法规建设,堵塞村集体资金“体外运行”漏洞,做到依法管理,依章办事,构筑村集体资金“保护墙”。其次,强化村集体资金收支范围、程序、金额的全程监督,把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放在村民的监督之下,县乡两级财政等部门应加强对村集体资金使用的监督和指导,让村集体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给农民群众一个明白,村组党员干部一个清白。再次,强化村集体资金的民主管理,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自治章程,制定重大金额支出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决定的制度,实行村集体资金由村民集体管理。

(三)正确处理好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民三者之间在产业红利中的分配关系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是过去的“一大二公”,而是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村集体经济以项目和资金、集体土地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村民以责任地和资金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实行按股分红,把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民结成利益攸关方,形成三者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抱团发展格局。在这方面,应根据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的意愿来制定利益分配关系,不能一刀切。如渔溪沟村采取的是“三三制”利益分配方式,即在产业红利中,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占30%,农民入股分红占30%,企业分红占40%。红石梁村则采取村集体经济先按1%提取后,企业分红占40%,农民入股分红占60%。苏家沟村则采取村集体经济分红占20%,企业分红占40%,农民入股分红占40%。总之,无论采取哪种分配方式,都要有利于调动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四)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当前决胜脱贫攻坚中,把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融入产业发展中,是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精准扶贫应采取盯准个体脱贫与盯准集体脱贫相结合,由“一户一策”转变为“一村一品”,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升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动力。建立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精准脱贫的工作机制,形成村集体经济发展与贫困群体脱贫的有效联结,调动贫困群众参与集体经营实现自身脱贫的积极性。无论是青杠坝村、渔溪沟村,还是红石梁村、苏家沟、李家寨村也好,实践证明,实施“村党支部+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扶贫产业园”的发展产业模式是成功的。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既保证了企业、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又搭建产业平台,让贫困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彻底解决了有力无业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困境。实施这一模式,既引进企业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又繁荣活跃扶贫服务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的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发展链,开辟新的增收市场,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五)加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投入

近年来,国家对水、电、路、通信、住房、村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较多,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为村集体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精准扶贫重点是在解决“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在农民参与村集体产业发展实现自身脱贫上下功夫,在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上下功夫。因此,精准脱贫应加大村集体产业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成效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优势主导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强的项目。着力解决企业发展问题,重点在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上下功夫,解决道路交通、通信、用水用电等问题,提高企业生产基础保障能力。着力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周转不畅问题,降低村集体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金融“门槛”,减轻村集体企业资金周转负担。

(六)加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的领导

首先,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列入党员干部,特别是县乡两级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县乡两级扶贫攻坚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委派有经济管理知识的干部进村予以指导。建立健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助推脱贫攻坚的激励机制,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实行财政“以奖代补”机制,对参与或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成绩凸显的干部予以表彰,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优先选拔任用。落实党政领导挂点帮扶,党员干部驻点推进机制,统筹资源和资金,从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上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予以倾斜。建立社会扶贫投入机制,发挥群众自筹资金积极性,动员村集体产业发展群众投资,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溪沟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报你“哎呀”之恩
报你“哎呀”之恩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游览龙溪沟
游览龙溪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