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7-03-10杨红梅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基础价值观核心

杨红梅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基于“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杨红梅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基础”课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向,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其途径包括日常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活动等。“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发现与互动传播,有助于启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自觉,进而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精神力量。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的内容体系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线,包括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理想抱负与社会担当,爱国与创新,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等,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国家层面的全部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基础”课教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一、“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

1.日常生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是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场域。“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纳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在微观层面实现教育主题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融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认同、内化和践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班级和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最主要的场域,同时也是大学生形成和确立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卫生习惯、信仰、爱好及价值取向等各不相同,作为“我时代”的90后大学生,自我关注度较高,个性张扬,追求自由不愿受约束,敏感而脆弱,争强好胜有余,退让容忍不够,在新集体里更易产生诸多矛盾。因此,“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非常有必要结合大一新班级或新寝室的建设,开展以“创建良好班风学风”、“构建和谐温馨寝室”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营造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健康蓬勃的班风和高雅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知晓寝室人际交往诸如友善、真诚、尊重、包容等原则,推动大学生人际间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在创建和谐寝室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以所知指导所行。新班级或新寝室的群体心理、群体信念和群体价值观,是一种独特的育人环境,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群体感染力,不露痕迹地渗入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之中。“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应紧紧抓住大一新班级、新寝室建设这一微观载体,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日常生活中认可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主题实践教学能够在日习渐染中影响大学生的言行。

2.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要求和规范,蕴涵着大量的思想道德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就心理机制而言,文化可以看作是一定群体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即群体成员对一定的社会刺激产生的类似反应。[3]文化活动承载的内容和信息,渗透着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是非善恶、价值选择与判断。一般来说,文化活动弘扬和肯定的内容、事物和行为模式,必定为大多数人所向往和追求。相反,文化活动鄙夷和否定的内容、事物和行为模式,必定为大多数人所抛弃和厌恶。这种文化“化人”的机理有助于参与特定文化活动的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其性质以及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具有社会主导性,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提供方向。高校校园的文化活动,诸如社会调研活动、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各种征文比赛、读书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宣传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蕴含着爱国、社会责任、奉献、政治认同、法治、真诚友善、青春热血、健康运动等价值理念,与“基础”课教学主题内容高度相关。因此,“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文化的“化人”作用,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以平时成绩考核的形式督促大学生呈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证资料,借助切实的文化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方式。

3.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活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中国重大纪念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髓,反映了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爱家兴邦、团结统一、追求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和品格,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美的精神纽带,肩负着传承文化优良传统和弘扬特定价值精神的使命,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资源。

“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蕴含的宝贵资源,引导大学生在庆祝或纪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课教师应联合校学生会、学工处、学生社团等部门和机构,组织大学生自己动手围绕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设计具体活动方案,让大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生动丰富的资源,感受历史的悲壮与沧桑,体悟本民族历史人物和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和风格,懂得珍爱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和楷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到本地参加民风民俗活动,直接体验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或到本地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事件发生地,开展参观、缅怀、宣誓、祭扫等体验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近距离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化”。“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具有认知性教育成分,主要帮助大学生掌握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因而课堂理论教学对大学生较为集中地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一种实践智慧,来源于或指导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基础”课教学只有将大学生个体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验与社会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智慧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主题实践教学就是两者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一方面,主题实践教学通过大学生日常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活动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体现出来,使大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它,让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变得可视且有形,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中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并在实践中觉悟理论、深化认识、升华情感、磨炼意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就是说,“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活动中具体的人和事“活化”起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图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是“基础”课教学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育效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之所在。

2.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发现和互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主题实践教学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服务社会的文化活动中、在纪念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理顺有助于自我健康成长的师生、同学关系,关注社会民生,感受民间疾苦,提升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党情国情和社情民意的深刻认知,增进同社会民众的感情,增强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悟,在具体而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发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诉求就在身边,就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题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发现,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发现与心理认同,有助于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客体主体化,即大学生在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 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深刻体会诠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着、教育着活动中其他参与者或未直接参加活动的人们。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中,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民众之间这种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互动,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际互动传播,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影响面,从而不断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影响和塑造着良好的社会风气。

3.有助于启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自觉。价值自觉,是指主体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自身相关联的价值关系和实践中,自觉体认社会对各种价值关系的合理要求,超越自身的价值自发状态,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与社会普适的价值观念相协调,自觉遵循社会价值准则和要求,加强自身的精神自律。价值自觉,反映了主体对于社会价值观的自觉担当和深切认同,反映了主体自觉提高精神境界、引领社会进步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感。

青年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心理波动强烈,情绪变动复杂,平时社会生活情境中所获得的价值观念往往易作为不证自明的真理接受下来,这难免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冲突,出现心理困惑和矛盾。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帮助大学生打破价值生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让大学生对社会价值关系状况有清醒的觉知和清晰的认识,明了自己所秉持的价值偏好,观念意识的对错与优劣,如此才能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基础”课主题实践教学多途径、深入持久的开展能促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不断超越自身价值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发展价值理性,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并通过自身的感悟和外在的教育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变成种种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和处世准则,日益彰显其作为价值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在不断地审视、反思和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境界。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2).

[2]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5.

[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54.

(责任编辑:张晓军)

2017-03-22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15GA037);湖北工程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开放项目(2016K14)

杨红梅(1974- ),女,湖北襄阳人,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

G641

A

2095-4824(2017)04-0070-03

猜你喜欢

基础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不等式”基础巩固
我的价值观
“整式”基础巩固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