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管理学原理分析

2017-03-10蔡清

关键词:对分课堂管理学内化

蔡清

(平顶山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管理学原理分析

蔡清

(平顶山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对分课堂”是国内学者新近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效地将传统的教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相结合,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是课堂的讲授者,更是课堂的管理者。从管理学原理出发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揭示其使得课堂组织更具有科学性、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的机理。

对分课堂;PAD课堂;管理学原理

1 “对分课堂”概述

1.1 提出背景

1.1.1 改变课堂现状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教育质量降低的问题日渐严重。当前高校课堂学生求知动力不足,缺课率高,上课看电脑、玩手机、聊天,不认真听课的情况相当普遍。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多样性、碎片化,也给教师的课堂讲授带来一定的挑战,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新颖度、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坐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讲授两个小时的课程。教师常常不得不降低学业要求,导致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滑。

1.1.2 人才培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授的目标应该落在学生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教育,更多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单向灌输,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师生互动很少,学生被动跟随,几乎没有发挥余地,主动性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历来是传统教学的弱项[1]。近年来,教育界和教育学者努力思考和尝试教学改革创新,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涌现出了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然而学生某种程度上仍然在跟从教师的教学思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参与知识构建、尝试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

1.2 “对分课堂”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2013年10月,张学新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基于个体知识获取的认知心理规律提出了名为“对分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地将传统的教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相结合,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应的考核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1]。

自2014年9月开始推广,“对分课堂”以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提升考评准确度,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迅速地在众多高校、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及开来。刘明秋[2]、魏春梅[3]、李建铁[4]等人分别探讨了对分教学模式在大学微生物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等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安晓丽[5]就“对分课堂”适合高中课堂教学提出了四大理由——教学中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丰富的教材版本、相似的心理特征、新课改提供的合适环境。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模式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同阶段教学、不同专业教学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对分课堂”进行了研究。杨淑萍等人就“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6]。“对分课堂”可能给传统课堂带来深刻的变革,是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课堂模式,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对分课堂”蕴含的管理学原理

课堂教学不仅包括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更包括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所谓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周煜琴指出,管理学原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7]。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系统、全面、深入地讲授,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往往狭义地理解为课堂秩序的管理。高效课堂不仅需要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更需要看教师对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成就感的树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程度等等。“对分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将课堂回归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凸显出其重要性,管理学原理的介入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认真剖析“对分课堂”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可以揭示其课堂组织与管理中蕴含的管理学原理。

2.1 系统原理

首先,“对分课堂”课程开展与传统课堂中课程的开展一样,都包括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和课程考核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其次,“对分课堂”课堂教学部分包括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讲授阶段,教师主要讲授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及主体框架。内化吸收阶段,教师布置课程作业,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构建,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以作业笔记的方式完成。讨论阶段,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按照分享——提问——讨论的过程完成,最终教师给予及时辅导与总结。虽然在时间上,“对分课堂”划分为清晰的三个阶段,然而这三个阶段不是彼此分离的。讲授阶段是内化吸收阶段的前提,内化吸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讨论是在内化吸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是对内化吸收阶段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这三个阶段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每一阶段开展得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具有全局观,运用管理学中的系统理论来优化调整课堂。所谓系统原理,应用到课堂中是指教师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运行的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方面问题,做系统的分析,进行教学优化,并依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教学的运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2.2 人本原理

在管理学中,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它强调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8]。“对分课堂”强调把课堂回归给学生,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以作业笔记的形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及内化,在讨论阶段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交流,教师并不介入到其中,只是在最后阶段做相应的辅导及总结工作,这更突显出“对分课堂”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因此,在“对分课堂”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各项教学活动都应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好学生的工作为根本,使每个学生能在一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指导下,主动、愉快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确定讲授内容,学生的考核以最后的分数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事实上,不是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一样,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擅长同一件事情。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违背了人本原理。在管理学中,人本原理主张应以能级原则量才用人,按层次用人。所谓能级原则,即每个人能量有大有小,可以分级,建立一个合理的能量等级,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置身相应的等级中[8]。“对分课堂”在内化吸收阶段,依据学生内化吸收能力的不同将作业笔记的评定标准分为多级,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通过多次作业笔记的形式进行考核,从而实现以过程考核的成绩作为课程学习的最终考核成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3 动力原则

动力是事物有效运转的保证。当今的教学,教师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讲授上,却没有认识到现在学生上课不积极、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在学习动力的缺失。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是当今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工作。管理学认为,动力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即动力源和相应的动力机制[8],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动力源,缺乏动力机制,终将是无火之柴;只有动力机制,缺乏动力源,又好比是有火无柴。教师应注重学生内在动力源的激发,以相应的动力机制促进动力源的持续。学习动力应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是一种由内而外激发的结果,而不应是外在刺激的结果。分数、奖学金只能在初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这种动力是外在刺激的结果,终将是无柴之火、无源之水,终会枯竭。所以,教师既是课堂的领导人,又是课堂的管理者。

2.4 动态原则

动态原则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当代教学中,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变化,学生的个性在变化。一切变化的因素都决定了当代教学也必须以动态的原则、动态的眼光,重新审视当代的教学工作。“对分课堂”就是基于当今教育质量降低的背景提出来的。在强调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它不拘泥于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的培养。它提倡教学环节不拘泥于固定的顺序,强调根据学科特点、学生能力、授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及时调整。“对分课堂”强调对分的灵活性,虽然它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但它并不是狭义地将课堂时间按1:1进行分配,而是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是否采用对分,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等因素,灵活地把握对分时间。可以采用授课时间与讨论时间1∶1的对分形式,也可以采用讨论时间为20分钟的对分形式,甚至可以采用讨论时间为3分钟的对分形式。“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注重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等,这也正是动态原则的体现。

2.5 反馈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反馈的结果往往只体现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上,教师及学生只有在一学期的最后才知道教师的教授效果和学生掌握的情况。然而,反馈的主要作用是对所执行的前一个决策引起的客观变化及时作出有益的反应,并提出相应的新的决策建议。因此,传统教学中的成绩反馈,某种程度上是无效反馈,因为反馈结果对学生没有意义。教师并不能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反馈,再对该班学生的教学做任何的弥补工作,只能在下一批学生的教学中,改进教学内容或教学手段等。然而,改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于是一次新的尝试,教学改革的成败又只能在期末考试结果中得到反馈,这种教学改革又需要一届学生作出牺牲,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由此可见,反馈信息的灵敏、准确、实用性决定着反馈的功效。“对分课堂”采用讲授、内化吸收(课业笔记)、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每一次的课业笔记及课堂讨论中,教师都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快速做出教学调整。另外,在“对分课堂”教学中定期进行调查问卷或让学生提交课堂学习反馈,都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2.6 创新原则

创新一词源于拉丁语,其原本含义包括: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正如动态原理所讲,运动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创新才能进步。“对分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解决了学生不愿意学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多体现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没有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到课堂中。研讨式课堂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讨论在同一节课中进行,教师讲授完,引领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虽然参与到课堂中,但这不符合人类认知心理规律,学生在课堂中并不能迅速地吸收、领会,所以学生的讨论多是不成熟的,不深入的。且研讨式教学适用于小班教学,这明显不符合中国教育的现状。慕课与翻转课堂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但它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核心问题,即学生不愿意学的问题。“对分课堂”改革了教学流程,教学在时间上被清晰地分离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阶段。教师讲授后,以课程作业的形式使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下次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再进行讨论。所以,“对分课堂”最大的创新体现在隔堂讨论,它更符合人类认知心理的规律,实现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 结语

在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教育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实现是提升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将教学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分课堂”模式蕴含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力原则、动态原则、反馈原则、创新原则等管理学原理使得“对分课堂”更具有科学性、高效性。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6.

[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1):10.

[3]魏春梅.“微课+对分”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语文学刊,2016(3):92.

[4]李建铁.基于“对分课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1):93.

[5]安晓丽.关于“对分课堂”是否适合高中课堂的几点思考[J].教育时空,2015(5):168.

[6]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

[7]周煜琴.管理学原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指导作用[J].科教文汇,2011(9):37.

[8]张多中.管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13—243.

责任编辑:富春凯

Analysis of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in PAD Class

CAI Qing

(College of Art & Design,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PAD Class is the lates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proposed by domestic scholars, which effectively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discussion-based classroom. Teachers are not only lecturers, but also classroom managers in PAD class. This paper analyzes PAD class in the aspect of the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and reveals the fact that it can make the classroom organization more scientific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PAD classroom.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PAD class;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33

2016-09-28

蔡清(1982—),女,黑龙江人,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G642.0

1674-6341(2017)01-0091-03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管理学内化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浅谈管理学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