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理论策略

2017-03-09张五钢

关键词: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五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00)

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理论策略

张五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00)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解决理论研究的彻底性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为此我们要坚持理论自信、理论自觉、道路自信,加强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通过正确的话语导向与理论话题的科学性,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意识形态;理论策略;理论自信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严峻挑战,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颇有市场。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不仅有利于展现大国形象,也有助于向世界传播我们的声音,参与世界治理。

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弱化的原因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尚不深入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缺乏深入性有一定关系。“能否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挑战和冲击作出有力回应,是解答和消除人们思想中的各种疑惑,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1]154没有发展,就没有坚持,发展是理论之树常青的唯一途径。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要在其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在研究的方法上,一些学者专家也不能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时,一些学者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2]16-17,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质疑、批判的品格,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品格。而那种将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的态度是十分错误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手段落后

自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加了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信息发布变得越来越通畅、便捷,甚至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传统的传播媒介逐渐被QQ、飞秋、微博、微信、校园论坛、贴吧、数字电视、视频电话、电子邮件等取代,人们之间沟通媒介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信息及资源共享的优势。现代新媒体技术也因其特有的新鲜感和低成本、易操作的特点备受广大用户热捧。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在社会各个领域无处不在。很多人习惯利用各种移动工具随时随地上网,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利用新媒体获取知识、网上购物、浏览时事新闻、交流感情、发表言论,以至于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方式严重滞后,这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一是传播手段简单、呆板。枯燥、呆板生硬、直接灌输的传播手段,不看重接受对象的接受意愿和能力,教育方式形式化严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往往被裁剪成一些抽象的、片面的、标语口号化的政治概念。”[3]这种方式将“教条化”的外衣披在了马克思主义身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也不能有效地教育群众。二是片面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非此即彼”“唯我独尊”的逻辑思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这种做法意在强化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使得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应有的理论生态环境,引起不应有的排斥。

(三)新媒体的负面效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新媒体也具有两面性。目前,新媒体几乎以排山倒海之势侵占了我国部分公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一些群体的活动由现实场所转移到社交网络,有些人甚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目前,高校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价值取向等均受到新媒体技术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文化及价值观念影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新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许多或真或假、良莠不齐的信息随时都会侵袭大学生的头脑。早在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用各种各样且非常隐蔽的手段展开对中国文化的强行渗透;经济全球化大幕拉开后,西方文化更是借机以前所未有的宣传力度,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向其他国家推行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及社会生活方式,借助各种新媒体技术散布中国共产党的负面新闻,丑化并歪曲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以此达到降低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心中地位的目的。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恰恰迎合了部分对现实不满的群众及学生的情绪,并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文化传统,甚至潜移默化地动摇着一些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立场。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新挑战。

(四)文化自信的缺失

话语权背后是思想,思想背后是知识,知识背后是文化。文化自信的缺失造成意识形态领域里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弱化,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二是学习西方过程中的迷失,包括对西方的现代化迷失和对西方的普世价值迷失,没有真正认清其真相。三是改革开放以后对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认识不到位。注重了物的问题,忽视了境界的问题、精神的问题。虽然提出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实际上精神文明建设是软的,我们没有及时认知精神、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

二、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理论策略

(一)理论自信: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意识

当下,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态势。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意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二是要构建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中国的实践经验中来,更要能够阐释、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要把马克思主义旗帜插上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三是要善于分辨各种思想是非,揭露批判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倾向。一定要明辨是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要紧跟一步,做到实践上有新创造,理论上有新发展,工作上有新突破。

(二)理论自觉:打通“中国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方法

第一,在西方思想史视域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建立在对近代西方著名思想家的批判基础之上,同时也启迪着西方后世的思想家,因而它自然而然成为西方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读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知道“自在之物”[4]208,就很难体会马克思所说的“为我之物”[5]213的真实意蕴;如果不明白康德的“实践理性”[4]208,就很难领略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时代意义;如果没有读过黑格尔的《小逻辑》,就不能掌握唯心主义辩证法,也就很难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变革;等等。因此,如果不熟悉西方思想史,尤其是近代西方思想史,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时就会感觉文本过于抽象,难以领会文本中蕴藏的哲理。如果我们回到19世纪西方思想发展的具体场域,询问那个时代思想发展的主题,厘清马克思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思想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思想之门就会向我们自然敞开。

第二,在新唯物主义语境中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主义是在反对形而上学和旧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唯物主义。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形而上学有一种误区:把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与哲学基础理论的形而上学混淆起来。这样,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时,我们只会片面地重视认识论、方法论的思维框架,把形而上学问题仅仅作为一个思维上的方法问题。

第三,坚持在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话语权不仅以政治、经济实力为靠山,还要以该群体的文化为土壤。有了文化自信,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世界,坦然面对未来,坦然面对自己,就能够说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就能够说明白我们国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在中国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不可分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在当代,西方输出“普世价值”,同当年殖民主义者输出文明如出一辙,目的都在于把西方制度和道路作为唯一模式来改变世界。

无论何种思想文化传入中国都要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佛教如此,马克思主义也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思想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就使得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并成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理解经典时,我们会用中国文化的方式去思考。例如,中国人讲辩证法,常讲对立双方的和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7]第二章。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谁都离不开谁,对立双方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第四十二章。中国辩证法讲和谐,西方辩证法讲否定,二者有着根本区别。受中国传统辩证法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学术命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三)道路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催人奋进的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自信是共产党人的品格,自信来源于党对理想信念的矢志追求和现实实践的科学评估。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种自信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随心所欲和一厢情愿,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和人民九十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经验,必须倍加珍惜”[7]2。人民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是我们党道路自信的力量源泉。二是来源于对中国近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封闭僵化体制,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三是来源于我们党对现实实践的科学判断。我们之所以认为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就在于我们科学地评估了我们的发展道路,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制度,是能够充分反映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自信这个制度可以保证中国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自信这个制度可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百年来的伟大复兴梦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8]因此,我们应对自己的道路充满自信。

(四)共享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

加强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研究,有利于优化社会利益关系并朝着共享的目标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失衡凸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转型期社会在市场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社会分配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方面缺乏合理的、公正的机制安排,不利于人民群众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此外,法制不完善及“零和博弈”的利益观都阻碍了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实现。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136-137利益共享体现了马克思共享思想的根本实质,共享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利益共享的现实根据是我国现阶段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和多样化的利益主体,也是与我国现阶段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经济组织和经营形式相互照应的。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共享观强调的是各种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及其利益关系的合理性,因而具备优化社会利益关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研究,让我国普通的工人和农民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而言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五)话语体系:正确的话语导向与理论话题的科学设置

为了能实现“理论话题设置的超前性和科学性”的目标,我们要用发展的、前进的而不是停滞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当今社会,不仅要紧紧跟随时代潮流,而且要引领潮流。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引领话语潮流,需要用巨大的勇气进行理论创新。要做到这些,唯一的方法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科学把握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质。

自身话语科学、正确是决定理论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道理,即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的话语体系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话语体系。我们今天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各种各样的敌对势力的斗争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因为理论的彻底性决定了理论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宣传工作的导向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9]154。

在世人面前展示我们美好形象的同时,要传播我们最美的声音,要在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做到积极主动争取话语权。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展示我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仅仅是理想信念,更是历史发展的逻辑。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的话语权也将会逐渐增强。面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我们必须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5,以回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话语权挑战。

[1]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65-68.

[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任继愈.老子今译[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4(01).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人民出版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Theoretical Strategy of Reconstructing Marxism Discourse Power

ZHANG Wugang

(ZhengzhouUniversityofIndustrialTechnology,Zhengzhou451100,China)

At present, China′s Marxism ideology is facing all kinds of social ideological challenges of non-Marxism. In this situation, the banner of Marxism should be highly held, the problem of the completenes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uld be solved, and Marxism ideological discourse should be consolidated. Therefore, people should solidify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theory and the path,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sharing thoughts in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ke use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management. By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discourse and the scientific theory,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ways to rebuild Marxism discourse.

Marxism discourse power; ideology; theoretical strategy; confidence in the theory

2016-10-20

2015 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KS015)

张五钢( 1958-),男,河南开封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81

A

1674-3318(2017)02-0010-04

猜你喜欢

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