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管理创新

2017-03-09陈兴荣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普通本科黄冈

陈兴荣

(黄冈师范学院 办公室,湖北 黄冈 438000)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管理创新

陈兴荣

(黄冈师范学院 办公室,湖北 黄冈 438000)

从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分析角度入手,论述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同时揭示了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困境,重点分析并提出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管理创新的若干措施。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创新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国发〔2015〕64号)提出的“双一流”建设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机遇,就是说,如果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把握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找到了区域“一流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那么学校就会在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说它是挑战,就是说,如果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不能够把握发展机遇,仍然在同质化的道路上重复建设发展,那么就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出局。

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背景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没有一流学科,就不可能有一流大学,没有特色鲜明的学科,就不可能有特色鲜明的大学。

第一,以“一流学科”为基础,建设“一流大学”是现代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共同特征。过去十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奋斗目标。俄罗斯计划到2020年有超过5所大学挺进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的100强,日本计划有10所大学挤进前100强。我国“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1]。“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它将与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举措一起,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2]。

为了对接“两个一流建设”,全国各地都采取了措施。广东省率先启动了“7+7”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计划。北京市开启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首批认定。上海市正式开始实施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第一阶段投入36亿元,到2020年,力争使上海高等学校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一个新水平,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一流学科遴选工作的通知》,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区域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中西部省份也不甘示弱,陕西省政府推出《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一批具有创新条件、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的国际知名、国内的优势学科。河南省政府也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将打造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的特色学科[3]。贵州省发布了《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分两个五年周期建设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湖北省计划到2020年,有20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进入ESI前200位),50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进入ESI前1%),60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前列(进入国内排名前5位),12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进入国内排名前30%),100个优势特色学科对接湖北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大量的实证数据证明,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地位和学术声誉,从这个意义上“办大学”就是“办学科”。中国院校研究学会会长刘献君教授曾经说过,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香港大学第14任校长徐立之也曾这样描述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之间的关系“每当有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如果我们相关学科的老师会被邀请去做专题演讲,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学生都希望来上这门课,那这个学科就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学科。有10个到12个这样的学科,我们就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了”[3]。同样我们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第二,以区域“一流学科”为基础,建设区域“一流大学”,实现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是地方高等学校建设的共同特征。《方案》提出四个基本原则: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强调要引导和支持大学优化学科机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1]。由此,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能不能搞“一流学科”?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一流学科”的内涵是什么?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科既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教学育人的平台;既是学者队伍汇聚的平台,也是创新创业的平台;既是科教融合的平台,也是产教融合的平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必须建设区域内“一流学科”,否则地方高校不可能在各自的区域形成特色、争创一流。“双一流”方案本身就是为了破除身份固化,这对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来讲是个重大机遇。

当然,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应该而且可以不同于部属高等学校,不同于“985、211高校”。“一流学科”从层次上讲,基本可以分为世界一流学科、国家一流学科、区域一流学科、校级一流学科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因条件、资源、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其“一流学科”建设应该首先瞄准区域内一流,有条件的可以争创国家一流乃至世界一流。有些学科,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比如,黄冈师范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主要研究老区黄冈文化,这类学科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区域一流,这种区域一流的集合体就会体现学校的特色。基于此,黄冈师范学院学科“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指出,“以服务学校转型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黄冈基础教育发展、大别山产业发展振兴、黄冈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等,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营造“立足黄冈、服务老区”的学科特色与优势”。目的就是要把“基础教育与区域文化”、“大别山农林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两大学科群建设成为区域“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打造“立足黄冈、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办学特色与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将黄冈师范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作为高等学校大家庭中的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必须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区域“一流学科”建设,在不同的领域彰显特色,形成优势,以区域“一流学科”为基础建设区域“一流大学”,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这应该成为地方高等学校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方案》明确规定,“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以引导支持。”[1]可见,国家鼓励并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

第一,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要实现特色发展,就必须建设区域“一流学科”。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往往资源有限、汇聚资源的能力不足,要克服同质化的发展趋向,就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结合地方文化及产业需求,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地方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特色发展战略要以特色学科战略为核心,围绕学科特色建设,推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学科建设与学校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这种特色学科建设与“一流学科”的本质是相同的。

第二,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以区域“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学科建设的主要内涵包括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条件建设等,从某种程度上讲,办大学,就是办学科。特别是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要进行内涵建设,就要以区域“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牵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变革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内涵式发展强调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激发内生动力,其发展多是基于内在需求,更注重“质”的发展。[4]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由于没有地域和资源优势,只有集中力量积极投身区域“一流学科”建设,注重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第三,要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建设区域“一流学科”。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必然的使命,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否则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同时,也只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地方高校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有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针对地方发展需求与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发展壮大区域“一流学科”。通过区域“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所以,离开区域“一流学科”建设,谈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只能是空谈。其实,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地方的合作与支持,《方案》明确指出,“建设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培养所需人才、解决重大瓶颈等问题,加强与有关高校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培养、科技合作攻关等方式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

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困境

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多本科办学时间不长、办学条件有限、科研实力不强,要建设区域性“一流学科”确实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

第一,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学科意识不强。学科是在教育、科学领域内按专业知识划分的知识门类,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于一身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付出与努力,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还需要科研平台、需要科研氛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由于受制于条件限制,学科建设起步晚,投入不足,概念不明,谈“一流学科”建设的确勉为其难。

这里说的学科意识不强,指的是在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平台建设、职称评审、人才引进等等方面缺乏学科观念、学科属性意识。如,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要求脱节,人才引进不考虑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不考虑学科方向,经费投入缺乏学科导向,职称评聘、人才培养与学科分离,等等。

第二,学科定位不准确,盲目攀高求全。学科建设必须定位准确,这是建设区域“一流学科”的前提条件。每个地方高校必须针对自身条件及区域发展要求,选择其重点建设的学科。

高考扩招以来,不少地方高校追求学校规模、学科专业齐全之风盛行。不少高校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不清,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研究不够,在学科建设上盲目攀比,盲目跟风,追求大而全。有些高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基础,不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扩张,增设新学科,盲目合并,导致了基础学科基础太薄,应用学科口径太宽,学科水平无法提升,学科结构严重失衡[5]。

第三,学科建设重点不突出,方向不集中,特色不鲜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全面撒网”、“摊大饼”、“撒胡椒面”现象,一些重点建设的学科存在研究方向趋同,普适性成果多,个性成果少,高水平成果缺乏,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科方向不集中严重影响学校办学实力,也形成不了学科的竞争优势,更不可能建设区域“一流学科”。

区域“一流学科”可以说是地方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如果学校不能够围绕某些学科方向汇聚资源,那么就不可能形成优势;如果学校不根据自身实际,不考虑地方特色,那么就不可能形成区域特色。学科建设是成就学校办学特色的关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年评价报告)得出的结论是:“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大学的根本,是提高大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战略措施,同时也是大学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健。”建议“各类高校应突出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6]

第四,学科团队建设乏力,创新能力不足。学科团队是指为了实现学科建设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一流的学科要有一流的团队。地方高校的学科团队建设乏力,主要表现在,教学人员多,学科带头人少;单打独斗多,团队合作少;低水平重复多,高层次成果少;随机选题多,集中研究少。另外,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高端领军人才严重匮乏,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凤毛麟角。这些使得学科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学科方向不集中,学科团队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上不能顶天下不能接地气,难以形成高水平学术成果[7]。

第五,学科管理制度缺乏创新,体制机制运行不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学校将学院(学系)的行政组织与学科的学术组织混为一谈,以学院(系)的行政管理代替学科的学术管理,没有理顺学科与学院的关系;二是学科制度建设不健全,学院院长与学科负责人的关系不明,学科负责人职责不清,缺乏权威,学科负责人没有办法根据本学科要求开展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科成员听院长的多,听学科负责人的少,给人感觉是学科管理可有可无,学科负责人可有可无;三是学科建设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学科运行举步维艰,学科建设的常规性的管理工作缺乏人手。

第六,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够,学科建设边缘化。我国高校一直实行的是由政府主导的重点建设制度,由此形成的结果是重点支持的经费越来越多,人才吸纳能力越来越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进而形成了“经费增长-实力增强-经费增长”的良性循环。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相对少,资源竞争力差。一方面是每年的教育事业费用于人头费的比例越来越高,投入到教学科研运行的经费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学科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学科的龙头地位没有高昂起来,有的学校甚至开始淡化学科概念,学科建设慢慢地被边缘化了。

第七,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应用型学科发展不够。这一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联度不高,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学科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非常有限;二是传统学科比较多,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学科发展不够,这是一般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

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应有别于“985”高校、“211”高校,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地方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牛鼻子”,这样才能落地,才有可能形成地方不可或缺的区域“一流学科”。

(一)制度创新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制度的创新成为大势所趋,只有创新才能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适合地方高校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区域“一流学科”。

第一,要通过制度创新改革学科建设的传统思维模式。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创新应该以理念创新为前提,“一流学科”建设要有一流管理,一流管理的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学科建设思维模式。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是高校在内外环境综合作用下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经历了以教学为主的专业建设模式、学位点的建设模式、规划建设模式以及立项建设管理模式等四个发展阶段[8]。目前,多数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模式采用的是立项建设管理模式,也就是学科建设以立项的形式开展,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由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有限,加之立项建设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这种传统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势必造成各学科间各自为战,难以协调,甚至相互竞争,不能形成合力,资源无法集中优化配置。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比如采用集成管理模式,也就是通过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他学科以及其他集成体的优势资源,以人之优势弥补我之弱势,通过优势的集成,互补,突出协同创新共求发展。

第二,要通过制度创新理顺学科管理的体制机制。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是学术,学科建设在本质上是学术性建设,属于大学的内涵建设。然而现实中,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往往忽略了学科的学术性,普遍存在学科管理制度缺失,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这就需要变革学科现有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为主要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推动学科建设管理观念创新,实现学科建设内容与学科发展、学院发展、学校发展的相互协调,建立跨单位的学科建设协调机制,逐步理顺学科与部院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稳定、激励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学科交叉的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各项制度保障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第三,要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经费统筹机制。地方高校要树立“学科龙头”地位思想,通过高昂学科龙头,积极推进以学科为核心的经费统筹机制,根据学科建设的内涵,将人才引进、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条件建设等统筹到学科建设经费中,集中使用、归口管理。按照统一分配、保证重点、绩效优先的原则安排学科建设经费,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效率。既要统筹政府财政的各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同时还要统筹校内学术研究基金、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经费、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学术交流活动经费以及学校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经费。通过学科建设经费的统筹,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学科建设上水平。

第四,要通过制度创新围绕区域“一流学科”推进“学科特区”建设。所谓“学科特区”就是在学科建设中实行特区政策,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按照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在科研经费、师资、设备、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以带动整体实力提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科特区”组织模式应当采取依托现有学科优势资源,实施学科集群化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构筑学科群品牌。比如,黄冈师范学院正在筹建的两个“学科特区”:一是筹建“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一“学科特区”以农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为载体,以服务大别山振兴发展、做强做优农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主要目标,通过整合资源,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为建设湖北省区域内一流学科、彰显大别山研究特色、服务大别山区域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筹建“黄冈师范学院黄冈革命老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这一“学科特区”以基础教育与区域文化学科群为载体,以服务黄冈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基础教育与区域文化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为主要目标,通过整合资源,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为建设湖北省区域内一流学科,彰显革命老区教育文化特色,提升革命老区基础教育水平与质量,助推黄冈教育名城、文化名城建设等战略需求提供智力支持。研究院试行院长负责制,按照相对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办法选拔确定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要求研究人员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二)强化特色 择优支重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办学资源与学科建设经费的有限性与学科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带来了学科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地方高校应当采取择优支重,强化特色的发展战略。

择优支重,就是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地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扶植优势学科,并将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的校内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重点建设几个在省内有重要地位、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形成以主干学科、相关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等构成的新的学科体系。一直以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往往忽视地方院校与全国重点院校的定位差异,简单按照全国重点高校的思路来设置重点学科方向,导致一定程度上的“雷同”,缺乏自身特色。强化特色,就是要在学校现有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挖掘学科建设的优势与特色,将那些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且功能上能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个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建设成为在全省内有一定地位的优势特色学科群。

如,黄冈师范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扎根黄冈,在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初步形成了“立足黄冈、服务老区”的学科建设特色。“十三五”学科建设将继续紧紧围绕服务黄冈基础教育发展、大别山产业发展振兴、黄冈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等,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大力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与发展,进一步营造“立足黄冈、服务老区”的学科特色与优势。

(三)突出应用 服务地方需求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建设互动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长久之策,必须将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形成互动。一方面,可以从服务中得到大量信息、资源、项目和研究基地,在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互动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还能培养人才、锻炼队伍,有力地促进学科建设,形成学科品牌;另一方面,服务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则能够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达到良性互动,高校与社会和谐发展[9]。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如若离开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就完全缺失了长远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只有“落地”方能“生根”,只有扎根于地方产业行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土壤中才有强壮的生长活力。

因此,突出应用,服务地方需求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要依据地方的经济特征和人文特征来创办专业;二是学科专业发展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地方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三要探索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的互动机制和合作机制。地方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建的格局。

(四)改革学科评价的方式方法

由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地方性的鲜明特点,其“一流学科”评价的方式方法既应区别于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自主开展的,邀请全国学位授予单位参加的全国性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方法,也应区别于各地方的省部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方式方法。

地方高校在改革学科评价的方式方法时,应当重点突出学科师资队伍与资源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校地校企合作水平以及学科社会服务能力等主要学科评价要素。同时,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建设发展的热点,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现状制定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重点修改并完善学科建设目标考核与奖励办法,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比如,黄冈师范学院制定的《学科建设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中对学校在建的一级学科进行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方向与特色建设;学科师资队伍与资源建设;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研究实力;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科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水平;学科经费执行率等七大方面。其中重点对学科研究实力、学科师资队伍与资源建设、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的社会服务水平等进行考核。

总之,每个地方高校都可以根据自身“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建立不同于国家学科评估的方式、方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R/OL].(2015-11-05)[2016-06-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刘爱生.世界一流大学的养成:美国的经验[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18.

[3]周光礼.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是什么[N].光明日报,2016-2-16(13).

[4]杨旸,吴娟.地方高校“双一流”发展路径探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5)75.

[5]陈达云.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7-52

[6]邱均平,赵蓉英,李小涛,等.2014-2015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3.

[7]姚春梅.教学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教育探索,2010(12)87.

[8]陈子珍,熊健民.集成管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选择[J].学理论,2010(27)254-256.

[9]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下坡组办公室.“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互动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研究版),2015(1)73-77.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6-07-31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1.01

陈兴荣(1963-),男,浙江绍兴人,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F234

A

1003-8078(2017)01-0001-06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普通本科黄冈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黄冈密卷》究竟从何而来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