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坊借力青岛实现赶超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7-03-09周志鹏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潍坊城市群青岛

周志鹏

(1.潍坊市科学发展研究院,山东 潍坊 261061;2.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

潍坊借力青岛实现赶超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周志鹏1,2

(1.潍坊市科学发展研究院,山东 潍坊 261061;2.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

潍坊融入以青岛为中心的城市圈,借助青岛力量实现跨越发展非常重要。潍坊借力青岛,可以撬动未开发的资源和优势、带给更好的生产性服务、形成交通新优势、改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为此,建议通过筹建青岛——潍坊海湾城市试验区、建设山东中轴线先行区、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工业倍增计划以及建立青岛潍坊全面合作框架等推进两城合作。

潍坊;青岛;区域合作;

国家发展需要正确处理邻国和大国关系,城市发展同样需要处理好周围地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潍坊赶超发展进程中,必须要把握好与青岛的关系,从战略角度思考最有利潍坊发展的措施办法。本研究报告认为借力青岛助推潍坊赶超发展是处理青岛关系的基本导向。围绕这一观点,报告将从三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回答潍坊赶超发展为什么要借助青岛力量;第二部分分析青岛发展会从五个方面带给潍坊变化;第三部分提出了对接青岛助推发展的重点建议。

一、潍坊赶超发展需借助青岛力量原因分析

(一)适应城市竞争和城市群发展规律的选择

规律制约发展,适应规律繁荣发展,违背规律滞后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了由市场割裂到自由开放的转变,城市自身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很难成为自身发展的最优选择,资源要素在更宽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匹配、组合。单打独斗的城市发展道路已经不再有效,自身的资源要素往往出现相对过剩的困境,使得城市自身经济发展往往没有效率。而城市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形成的紧密城市群,通过共享、匹配和学习机制,实现了规模经济,城市群内的各城市因分工而获得长足发展。城市群不仅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地域单元,而且也成为决定城市在国家发展中地位的重要载体。如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由103个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各个城市间是平等的,依托各城市自身优势,形成大脑神经元一般“10的N次方”复杂关系,使整个湾区城市群成为科技经济的创新中心,不仅在美国也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潍坊赶超发展脱离不了城市群发展这个趋势,潍坊在全国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潍坊所在的城市群。城市群越发展,潍坊的城市地位越高。不论是环渤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还是青岛都市圈等,潍坊融入以青岛为龙头的城市群发展是最佳的选择。与青岛的天然联系、历史传统、产业关联、民众交往等,都吻合城市群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参与到与青岛有关的城市群建设可以说是阻力小、见效快、收益高。但是潍坊参与到济南为主的城市群建设则略显劣势,一方面济南经济体量并不足够大、辐射潍坊的力量小,另一方面济南周围地市参与到济南为主的城市群更便利、潍坊的相对优势不大。不论赶超烟台,还是赶超国内其他城市,潍坊都不能单纯依靠自身发展,应当顺应城市群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主动接近青岛,及早撬动外部资源发展自身。

(二)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化危为机的选择

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国家的意志,集中了项目、资金和政策,是加速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有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和没有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对城市发展影响是巨大、长远的:条件和基础类似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支持不同,则发展质量、速度必将不同;同一个城市在不同时点所获得的区域发展战略不同,则发展质量、速度同样不同;有了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持和激励,城市合作也更紧密,城市群的发展更为顺畅。珠三角的发展充分证实了上述判断,开发深圳特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发展深圳的同时,也促成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以高聚集度、对内联系紧密、对外高度开放等特征享誉世界。

虽然现在各类型区域发展战略对潍坊的要求、支持等各有差异,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潍坊和青岛必须共同合力发展。青岛与潍坊形成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城市群,对全国和全省意义重大:新旧动能转换全国南北分界、经济发展全省东西梯度递减,山东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做出示范和标杆、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都得需要青岛为龙头的城市群有新作为。没有这个城市群的稳定发展,山东经济会由“高原无峰”陷于“平原丘陵”。山东正在争取创建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一揽子打包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区域发展,潍坊既要承担这个责任又得主动融入这个建设。这个区域发展战略对潍坊赶超而言是挑战大于机遇,而把挑战转化为机遇的方法就在于借助青岛力量,将潍坊发展充分融入青岛城市群建设,把青岛现有和未来的优势转化为潍坊发展的外部动力。

(三)推进四个城市建设的选择

四个城市建设是潍坊着眼长远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从企业、人才、城市和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影响力,这既具有长远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四个城市建设谋求解决制约潍坊跨越发展、赶超发展的新病旧疾: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代表性企业大而不强、城市品质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等老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再加上信息经济社会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开发不足、互联网思维和理念接受不深等新问题。在这个时间和节点上,四个城市建设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如何通过开展四个城市建设解决发展难题,这既需要潍坊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借助青岛的力量。

借助青岛力量,潍坊已有前期经验的积累,合作交流的基础比较厚实。企业合作方面,如歌尔集团为解决高端人才留不住和创新能力稍弱等问题,选择在青岛出资成立青岛歌尔科技,联合建设北航研究院和VR产业园等,将潍坊和青岛在产业链上融合起来;金融合作方面,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青岛设置的一级分行通常管理潍坊市场区域,潍坊与青岛在很多金融资本合作上实现贯通;教育合作方面,潍坊生源高中毕业后选择青岛求学的人数普遍较多,成为很多驻青省属高校的第一大或者第二大生源地市,如2016届潍坊生源毕业生占山东科技大学为11.29%、青岛大学为9.79%、青岛科技大学9.86%、青岛农业大学13.98%等。潍坊与青岛已在人才流、资金流和物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并产生大流量,这些流量代表了经济价值。潍坊在四个城市建设中都不能忽略上述的趋势和事实,并且更需要借助这种交流力量增强城市实力。

二、青岛发展能够为潍坊带来的优势及能量

(一)青岛的海湾型城市建设能够撬动潍坊的优势和资源

城镇空间布局影响城市经济布局。城市既有空间趋于饱和过程中,产业扩张和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迫使城市不得不谋划新的城市空间布局,以便承载新的经济要素。青岛城市空间布局经历带状发展——跨湾发展——环湾发展等阶段,着力实现由滨海城市到海湾城市的定位转变。青岛现在借鉴学习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等,努力构建国际海湾型城市,而湾区周围的“边缘地带”也将有大的提升。潍坊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潍坊的现有资源和优势都可以随着青岛海湾型城市建设撬动起来。青岛海湾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制约,如淡水资源、产业配套、陆海统筹等难题都离不开潍坊。潍坊的峡山水库及完备的工业体系、广阔的平原地带、充足的粮食供应能力、全省东西联通的战略节点等资源和优势,都是青岛所需要利用和开发的。因此,被低估经济价值的资源和优势将得到重新评估和释放,潍坊的经济发展潜力也将有质的提升。

(二)青岛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可以为潍坊提供更好的生产性服务

区域中心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不仅在产业链上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也在创新链和价值链上占据优势。中心城市集聚了资本、科技、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是生产性服务的主要提供方,青岛为潍坊提供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2016年青岛举办9个认证级别的国际会议,被国际会议与大会协会(英文简称ICCA)列入亚太百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参与国际会议的便利性可以为潍坊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国际合作、接受前沿信息;同时日本、韩国、泰国三国驻青岛的领事馆,以及各国在青岛设置的合作中心和平台,如中德生态园、中芬合作中心、中英产业园等国际资源要素,潍坊都可以在走出去与引进来中利用这种资源;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为数不多的国家尖端科研平台,另外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都可以为潍坊提供破解技术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方便;能够覆盖潍坊市场区域的驻青金融机构,可以为潍坊输送更多的资本。

(三)青岛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成为潍坊的交通优势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通常具有外部性,不仅有利于城市自身发展更对周边地区有正向的溢出效应。机场、港口、高铁、地铁等构成了青岛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些重大基础设施规模大、层级高,奠定了青岛交通在全省、全国的优势地位。由于潍坊与青岛地理位置离得近、交通设施联通,青岛的交通运输优势完全可以成为潍坊的交通优势,特别是规避机场和港口的相对劣势。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定位为面向日韩地区的区域门户机场,能够为潍坊加强人员的日韩交流和国内其他城市交流提供渠道;青岛港口以“世界邮轮之都”迈阿密港为学习榜样,持续增强港运运输能力,能够有效地降低潍坊出口蔬菜、畜牧、机械设备和进口原油、铁矿石、高技术产品等的成本;青岛地铁和高铁等能够拉近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增强潍坊城市生活的舒适度,潍坊部分地区极有可能成为青岛的后花园。

(四)青岛的高等教育发展可以改善潍坊人口和劳动力结构

人口和劳动力结构通常能够衡量城市的年轻程度和活力程度,年轻人越多,城市越有活力。多数年轻人口流动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通过高等教育而进行,并逐渐成长为专业技能强的劳动力。青岛在全国高等教育并不发达,但是在省内是高等教育的高地,每年吸引全省大批量的学生赴青求学,一半以上的留在青岛工作,其他分散去向其他城市。部属重点高校山大、海大和石油大学(华东),加上山东省省属重点高校青岛大学、山东科技、青岛科技、青岛理工、青岛农业等高校毕业生,是青岛改善劳动力结构的重要载体。未来中国社科院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落户青岛更能强化这个事实,伴随这个过程,潍坊能够接纳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潍坊年轻劳动力人口流出远大于人口流入的情况会改观。现有青岛各高校到潍坊就业毕业生大约为5%,未来有可能提升至8%-10%左右,基本和驻青高校潍坊生源的比例持平。

(五)青岛产业发展为潍坊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提供了增长空间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没有产业的强力支撑就不可能有城市的快速发展,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是每个城市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近几年青岛大力推行“互联网+”“海洋+”“标准化+”“国际化+”四大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原有“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和新“五朵金花”中车青岛四方、特锐德、明月海藻、红领酷特、软控都成为青岛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不同的产业选择,导致最终的城市格局迥异。潍坊的城市分工、产业地位、区位优势等因素决定,国家尖端产业在潍坊的成长空间较小。要避免无锡、珠海等在产业选择上的失败经验,而学习苏州、佛山、黄石等地的产业选择做法。青岛的产业转型升级为潍坊发展提供了空间,特别是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电子产品等潍坊优势产业可进一步提升成长;另外青岛发展的通用航空、高速铁路、文化影视等高端产业需要若干配套产业,潍坊也可以借机推动发展。

三、推动潍坊与青岛更密切合作的措施建议

(一)筹建青岛—潍坊海湾城市建设(海陆统筹)试验区

建议将青岛—潍坊海湾城市建设(海陆统筹)试验区纳入泛济青烟新旧动能综合转换试验区作为重点支持项目。试验区将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经验,在湾区城市建设、海陆统筹、北方智造中心等方面做探索,使其成为山东建设国家级一流城市群和参与国家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逐步成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后备力量。海湾城市建设试验区可分两步走,短期潍坊主动对接青岛胶州湾建设,远期莱州湾和胶州湾两湾形成“双子湾”连接青岛和潍坊。

(二)建设山东中轴线先行区

建议将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铁打造成为山东中轴线,打造全省的交通轴、发展轴、文化轴、生态轴、景观轴。借鉴学习巴黎中轴线、伦敦泰晤士河轴线、香港维多利亚港轴线、纽约哈德逊河轴线等案例,可以首先将青岛-潍坊段建设成为山东中轴线的先行区,以交通轴为基础,强化交通与城市功能、景观形象、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等的融合,大幅提升青岛和潍坊的城市地位、功能和形象。

(三)实施生源回乡、校友回家、潍人回里工程

建议深度开发潍坊生源毕业生、驻潍高校毕业生和潍坊祖籍名人等人才资源,改善潍坊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和人才结构,同时真正发挥他们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的作用。特别是2000年以来,大量在外市工作、生活的潍坊生源、潍坊校友毕业生(以青岛居多)拥有广泛的知识、资本和信息,现在几乎成为当地发展的中坚力量。潍坊祖籍人才同样也在潍坊市外拥有广泛影响力,他们对潍坊有感恩和回忆等,将地缘、学缘与潍坊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很有契合点。这可以成为潍坊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四)开展潍坊工业倍增计划:南佛山、北潍坊

建议紧紧围绕发挥潍坊现有工业优势和配套青岛产业链,开展潍坊工业倍增计划,打造“南佛山、北潍坊”制造品牌,把潍坊建成制造业强市、北方智造次中心城市。借鉴佛山推进智能制造经验,申请开展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深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培育工业互联网生态。强化两市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互动交流,相互参加对方城市会展、品牌推广、人员培训等各方面活动。

(五)全方位建立青岛与潍坊合作框架机制

建议建立青岛-潍坊全方位对接合作框架机制,特别是交通、产业、人才、教育等互联互通。借鉴广州与佛山跨市联通的广佛地铁线、上海与苏州(昆山)联通的上海地铁11号线等建设运营经验,建议诸城、高密等市率先对接青岛地铁主要站点,如机场站、青岛西站、青岛北站等。探索青岛港与潍坊港的业务经营合作,可通过交叉持股、代管经营、合作成立公司等形式进行。推广诸城市林家村镇经验,实现两市产业政策对接,对双方临界地区率先实施最利于企业的统一政策。鼓励双方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相互挂职锻炼,对已落户青岛的高层次人才若来潍坊兼职工作,同样给予人才或市民待遇。

责任编辑:王玲玲

F127

A

1671-4288(2017)05-0008-04

2017-07-25

周志鹏(1989-),男,山东青岛人,潍坊市科学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潍坊城市群青岛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筝”艳潍坊四月天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青岛明月申牌?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