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德育课视角下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预防研究
——以南京卫生学校为例

2017-03-09崔永杰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事件职校

崔永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南京卫生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0)

职校德育课视角下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预防研究
——以南京卫生学校为例

崔永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南京卫生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0)

近些年有关学生遭遇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新闻常见诸于媒体,职校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可能比中小学生遭遇更多的校园欺凌和暴力。笔者认为职校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应该立足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德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引导其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的矛盾,从而在学校营造团结友善的良好氛围。

校园欺凌;暴力;德育课

1 职业学校校园欺凌和暴力现状

为了解南京职校校园欺凌和暴力发生情况,笔者通过两种方式向学生发放了1 000份调查问卷,一种是通过网站“问卷之星”以二维码方式发放800份,另一种是发放200份纸质问卷。调查对象分布在南京市十余所职业学校,以南京卫生学校为主。通过调查发现,有25.26%的职校生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和暴力,这一比例非常高,反映出职校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何为校园欺凌和暴力呢?根据互动百科的解释,校园欺凌和暴力是指在校园里发生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暴行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欺凌和暴力不仅是肢体行为所造成的伤害,还包括其他如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造成生理或心理伤害等。

通过调查发现,94.33%的人认为同学之间的肢体欺凌或威胁(如殴打、推搡)是常见的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81.44%的人认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是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77.84%的人认为校外人员到学校寻衅滋事是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主要表现,70.10%的人认为同学之间的言语欺凌和暴力 (如吵架、骂人、取外号、讽刺)是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63.40%的学生认为刻意让某人落单孤立属于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了解到校园欺凌和暴力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但师生之间的冲突也属于校园欺凌和暴力范畴,如老师殴打学生或学生殴打老师;校园欺凌和暴力以身体欺凌和暴力为主,但精神欺凌和暴力也是校园霸凌常见的形式;很多学生遭受过同学的辱骂、讽刺、挖苦、孤立、冷漠、威胁、恐吓等,并因此产生了心理伤害,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

2 职校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综观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其导火索大多是一些小事。那么为什么有些青少年如此冲动,遇到问题动辄就通过欺凌和暴力解决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65.98%的人认为学生心智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86.08%的人认为社会因素起了巨大作用,78.08%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不当也是重要诱因之一(特别是家庭欺凌和暴力的影响),69.07%的人认为缺乏心理指导和法治教育是重要原因,58.25%的人认为学校管理松懈是重要原因。

2.1 个人原因

青春期的职校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构过程中,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情绪情感极不稳定,而且很多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1)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其对生活的态度、看问题的方式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欺凌和暴力行为出现。

(2)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要让学生守法,前提是他们要知法、懂法。但是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更不知道这样的行为要承担怎么样的法律责任。

(3)人格发展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63.92%的人认为脾气暴躁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欺凌和暴力行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好心态,便会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引发极端事件。特别是那些脾气比较暴躁的学生,在遇到矛盾挫折时更容易产生欺凌和暴力行为。

2.2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严重腐蚀了青少年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但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权钱交易、贪污腐败、色情凶杀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社会不良风气误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青少年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媒体对某些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及充斥着欺凌和暴力内容的影视作品,也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欺凌和暴力事件发生。青少年处于心理不成熟期,对社会充满好奇,但他们人生阅历较少,自制力相对较弱,是非观念不强,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错误地将欺凌和暴力行为视为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式。

2.3 家庭教育和监管的缺失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早、最深刻也是最持久的。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为子女起到表率作用。好的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不好的家庭教育则会起到消极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些家长暴躁的性格和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养成了不好的性格,遇事不冷静,容易走极端;一些家长不教育孩子要与同学和平相处,出了矛盾协商解决,而是给孩子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如果被欺负了要报复回去的观念,甚至告诉孩子必要时会帮他出气,这种教育方式助长了校园欺凌和暴力风气蔓延。

2.4 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到位

(1)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在职业学校,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很多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认为只要学生正常上课、不惹事就可以了。然而,职校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要技能突出,更要热爱祖国、关心集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成为出色的工匠。

(2)学校法制教育不到位。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职校生应该积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等,但其教学更多的是应付了事,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这导致很多学生不懂法,不会用法律来维权,也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3)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职校生大都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是他们成长的特殊时期,会出现诸多心理问题,焦虑暴躁,遇事容易冲动。很多职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其心理健康,平时不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不能及时做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得一部分学生在遇到矛盾时不会正确处理,很容易出现欺凌和暴力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利用德育课预防职校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对策

3.1 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人为善,预防欺凌和暴力事件

(1)兴趣。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好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某类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或积极的情绪反应,是人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拥有良好兴趣的学生一般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端正,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而拥有不良爱好的学生一般对学习比较排斥,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的欺凌和暴力行为。

(2)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人对事比较稳定的、习惯的心理特征。常见的性格类型有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一般来说,外向型性格的人比较乐观,人际关系比较协调;而内向型性格的人相对比较孤僻,不善言辞,人际关系存在诸多问题,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处理,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因此,德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通过课堂活动和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外向的性格,对一些内向、孤僻和脾气暴躁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干预,为其制订相应的改变计划。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内心尺度,支配着人的态度、信念和行为。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对同学、对学习、对生活非常积极,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不能理性地看待与同学之间出现的问题,遇事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因此,德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并积极付诸实践。

3.2 利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学校深入开展“八礼四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学生言语举止文明,往往使人乐于接近,而语言粗俗的学生往往会使人厌恶反感。因此,德育教师在课上课后都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特别是要注意打电话礼仪和网络交际礼仪。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掌握与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做到慎独和省察可治,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冷静面对,先反省自身的问题,换位思考,这样就会减少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淡薄。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教师积极利用课堂向学生宣讲基本法律知识,使他们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特别是民事和刑事法律法规,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违法犯罪警示录等视频资料,让学生积极学法、用法和守法,严于律己,意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或观看法院庭审,感受法律的神圣与权威,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从而达到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目的。

3.3 利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团结友善

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且能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可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奋斗的理想,为美好、公平、法治社会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组织相关课堂活动,如请班级中人缘好的学生讲述自己与人相处之道、教师向学生展示校园中团结友善的事例等,引导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做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多为他人着想,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3.4 利用哲学与人生课程引导学生关爱生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矛盾

首先,探究生命的起源。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避免在产生纠纷时采取过激手段,导致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要加强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其次,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出现的矛盾。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了解矛盾时时有处处有,同学之间出现矛盾很正常,关键是如何解决。如果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对甚至采取极端方式,不仅不能解决矛盾,还可能激化矛盾,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最后,处理好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和付出。人生的利益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每个人利益的实现都离不开他人,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我们不能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割裂开来,教育学生要想实现目标,必须要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能损人利己。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事例和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减少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G40-058

A

1671-1246(2017)23-0012-03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事件职校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
配合学校做好职校生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