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传统拼布艺术

2017-03-09谷炜丽邬红芳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水田衣服服装

谷炜丽,邬红芳



浅议中国传统拼布艺术

谷炜丽,邬红芳*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传统拼布有着多年的历史,从远古时期到现代,都能看到拼布的不同形式的出现,它不仅是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更是每个时代人文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读,梳理了拼布在过去的不同时期的形式和其背后的思想意义,提出了传统拼布在新时期的一条新思路。将传统拼布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从传统的技术层面提升到设计层面,给传统拼布注入绿色、环保的理念。希望在推动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同时,能够减小生态污染,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拼布;艺术;文化;变废为宝

拼布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在古代是“女红”中的一种。拼布具体是什么呢?拼布其实就是把一块块面料拼接起来,形式和面料都没有限制。拼布最早是起源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和古埃及地区,那个时候是因为物资匮乏,天气条件恶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就把不用的零碎的小布头、布片拼缝在床单、被子和衣服上以增加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厚度。

后来随着世界间的联系,拼布又传到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和日本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从最开始的简单拼凑形成了一门系统的艺术课程。日本有专门的拼布培训机构,美国有手工拼布组织,直到近几年,拼布艺术又重新回到了我们中国人的视野。先是在台湾地区兴起,后来逐步传入大陆地区,中国浙江还专门成立了国际拼布协会,每年会组织一大批的手工艺人和爱好拼布的人们来进行拼布比赛,为拼布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中国传统拼布的起源

可以考究到的拼布最早的形式应该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植物的茎叶、动物的皮毛缝制出来的“衣服”,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骨针,由此可以推断,这就是人类最早出现“拼布”的形式。当时的“布”不单单指棉麻毛织物,当时的“拼”就是有目的的去缝制。后来随社人类社会的发展,《二十四孝》提到“长着五彩斑斓衣,为婴儿戏于亲侧。”这句话应该就是说孩子经常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围在父母身边。此句话提到的“五彩斑斓衣”是怎么来的呢?那个时候是没有印花技术的,更没有设计而言,想来应该是用不同颜色的布料拼缝而成。《左传》中还提到过“偏衣”,偏就是不同颜色的意思,“偏衣”指的就是左右两边颜色不一样的衣服。除此之外,新疆出土的春秋时期的连衣裙也是红色为底的衣服上面,有几块黄色的布料。

二、中国传统拼布的形式

(一)百家衣和百纳衣

在中国,有很多民族都有着这样一个传统民俗,如果家里有小孩刚出生或者过满月,亲朋好友都要送来一块棉布,孩子的妈妈就把送来的一块块零碎的棉布拼起来做成孩子穿的衣服或者是被面。用这种方法做成的衣服或者被子就叫做“百家衣”或是“百家被”。亲朋好友在送布的时候都要说上吉祥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穿大家的衣服,盖大家的被子,得到大家的祝福。还有的富贵家庭更加看重这个百衲衣,就是想告诉大家,我的孩子谁家的衣服都能穿,谁家的被子都能盖,不娇贵,能够健康成长。这种“百衲衣”还有很多讲究,比如说送来布料的人家最好姓氏要与“成”、“留”谐音,这样自己的孩子穿了就能健康成长。还有的希望能够得到长寿老人寿衣的边角料,用这种边角料做成百衲衣穿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长命百岁。这种习俗大都存在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并且少数农村乡镇还在延续这样的乡俗。百家衣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仅仅是衣服,还可以是围兜、坎肩等。

百纳衣是佛教的一种称呼,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对于僧人的着装有着严格的要求。佛经规定佛门弟子的衣服要从民间“化缘”,其实就是挨家挨户要来不用的布片,拿回来清洗之后剪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横竖交错拼接缝制。这样做成的衣服叫做袈裟,从平民家拿回来的布头大都已经褪色,所以僧人们的袈裟颜色大都灰暗,这样做大概也是为了显示出佛教僧人们对于七情六欲的舍离。

(二)水田衣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百家衣或百衲衣已经不单单是孩子和佛教僧侣特有的服装了,民间女子为了追求好看,把各种颜色、质地的面料拼缝在一起,颜色丰富多彩,交错相互,形状看起来就像是地里的水田,所以得名“水田衣”。《儒林外传》中写道“那穿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这里的水田披风就是指水田衣。

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的时候还比较注重比例,各种布料会提前按照想法裁成规则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再拼接缝制起来。但随着这种水田衣的流行,人们便开始“创新”,不再遵循规则,料子的大小都随心所欲,形状也不拘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到明朝末期,攀比之风大盛,很多达官富贵人家为了取一块布料,竟然把一整匹布料都浪费了,这种做法与传统的纲常相违背,所以在清朝之后就逐渐消失了。

(三)百结衣

《晋书》中记载“时乞于市,得残碎缯絮,辄结为衣以自覆,号曰百结衣。”说的穷人们经常在大街上乞讨,把乞讨来的废布棉絮做成自己穿的衣服,这种衣服就叫做百结衣。可见百结衣其实是对乞丐装的一种称呼,“百结衣”这个词汇总是与贫穷联系在一起。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一匹完整的布匹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是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并且自古以来中国都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从皇族到平民,每个阶层都有着特定的服饰,从颜色到纹样再到面料,都要遵循制度,平民百姓是没有穿衣自由的。由于这些原因,不仅仅是乞丐,就连普通平民都穿着这种打补丁的衣服,所以,百结衣应该是古代平民穿着最常见的衣服。

(四)富贵衣

富贵衣并不是民间普通百姓穿着的服饰,它其实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戏服的一种。戏曲中扮演穷困的人穿的衣服,就叫做富贵衣。这类人,大多出身贫寒,但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高中科举,平步青云,人们把这类角色穿的衣服叫做富贵衣。比如《红鬃烈马》中的薛平贵,在刚上场的时候就穿的是富贵衣,后来却当上了皇帝。因此,在传统的戏剧服装中,富贵衣是一个戏班子的吉祥物,在装箱的时候会把富贵衣放在最上面一件,一是为了遮挡下面的贵重服装,另外也是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美好愿望的心情。

三、传统拼布背后的意义

纵观传统拼布发展,发现它在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但是每个形式之间又都不是独立出现的,都是对上一个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多种形式共存,不断丰富。这些发展并不是因为拼布本身,也不是因为人民对于拼布技术的提升,大部分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提升。每个阶段的拼布形式都有其背后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上文提到的五种形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概括其背后的意义。

(一)物资匮乏,废物再利用

从拼布的起源就可以看出,最初拼布的产生就是因为资源的匮乏没办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只能本着节约、再利用的意识来满足生存需要。大家都知道面料从丝到线,从线再到布需要多长时间的辛苦和努力,所以人们在做衣服的时候都会珍惜面料,心中都有着节约意识,百结衣大概就是最好的验证。

(二)潜心修行

上文中提到的佛家僧侣穿的百衲衣,就表达了这种潜心修行的意义。佛家人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美丑之分。佛经上说人生在世皆是苦难,若要避开这些苦难,就要修行,让人们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修行的目的就是消除对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欲。穿百衲衣的目的就是通过穿这种破旧的衣服,来约束自己的思想,限制自己的行为。这种以潜心修行为出发点的服装从另外一方面促进了拼布的发展。

(三)祈福求吉

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究一个吉利,做什么事之前都要求一个好兆头。古代人把人的生死病老当做是老天的安排,这与当时的人文思想分不开,人们都把生活中的希望寄托在一些特定的动物、植物或者是符号上面,衣服是人每天都要穿在身上的,所以肯定也讲究一个吉利。百家衣就是这种祈求吉祥的代表服装,五颜六色的围兜、围涎都是以拼布的方式缝缀在一起的,层层叠叠的做成动物或植物的样子,样子丰富多样,工艺也十分精致。百家衣的颜色多为紫色、蓝色。紫色寓意着多子多福,蓝色寓意拦住厄运。这些有寓意的颜色加上亲朋好友的祝福都表现出人们这种求吉的愿望。鲁迅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也写道:“还有一件百家衣,理论上是应该用各种破布拼成的,但是我的却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制,非喜庆大事不给穿”可见这种百家衣发展到民国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喜服”了,不是喜庆过节的日子都舍不得拿出来穿了。戏服中的富贵衣也是一样的道理,特定人物的特定服装,来寄托人们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现状的希望。

(四)新颖时尚

春秋时期最早出现拼布的衣服,在后面的朝代被认为是蛮夷的服装,原因是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当时的主流思想讲究“天人合一”,不管是上衣下裳还是深衣,都看不到衣片之间接缝的痕迹,在视觉上给人很完整,不分裂的感觉。但是到了明朝后期,思想文化出现了大的变动,小说、戏剧盛行,“心学”得到了普通大众的认可,大家思想逐渐解放,开始接受这种拼布服装,甚至更有的在以前拼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标新立异,就有了水田衣。不管是从布块的形状。大小还是颜色、质地上来看,水田衣都更加新颖时尚。

(五)攀比炫富

上文提到水田衣在历史上仅仅出现了一小段时期,就是因为水田衣发展到后期,攀比之风盛行,与之相成的就是奢侈浪费之风。明代后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们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商人们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提高,社会风气逐渐变化,从崇尚节俭变成了攀比炫富的风气,这种变化在穿衣方面就表现的淋漓尽致。喜欢炫富的人就把家里衣服上最精美的部分剪下来,被裁剪下来的精美的部分就拼凑成一件衣服,原来的衣服就丢弃,以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富有。这种风气下做成的水田衣已经完全丧失了其本身新颖奇特的风格,而转变成了一种“变态”心理的表达。

四、传统拼布与现代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但是调查显示,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日趋热烈,服装潮流自上而下的传播,各类时装周上出现的精品样式却令大众望而却步,许多商家在极短时间内复制流行款式,使得广大消费者获得了消费时尚的新鲜感,在购买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抛弃再购买新上市的更为时尚的款式。这种“用即弃”成为了国内市场的主流,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纺织品服装被视为增长最快的家庭垃圾。另一方面,工厂为了对流行服饰进行大量赶工,在剪裁服装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边角料就直接丢弃,或是通过焚烧和填埋,直接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生产厂商普遍存在碎布料堆积、清理、浪费等棘手的问题。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只求效率而通常忽略废弃布料的使用率,导致产品完成后仍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对边角料进行清除。如果有一种可能解决碎布料等问题,就可以减少浪费和治污开销,因此这个问题也就回到了设计师手上,如果纺织服装加工厂能对这些废旧余料进行循环再设计并产生其社会价值,即使在裁剪中产生了浪费,后期通过设计师的艺术再创作也能有效避免浪费,这样既保证了生产效率最大化又减少了资源闲置与环境污染。另外,在大多数的服装企业中,他们的仓库中,相当一部分有效空间都用来堆放余料。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库房空间,而且余料放置太久就会变质,导致无法再次利用,最终作为垃圾直接被填埋或焚烧。然而,这些填埋物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被土壤降解,甚至,有些塑料与部分化纤物根本无法被自然降解所以,无论是从工厂的角度,还是社会的角度出发,都需要寻找到一条新路子来解决服装垃圾生成后带来的污染问题。

(二)传统结合科技

我们要把探索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拼布工艺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通过对废旧余料再设计,产生一种将余料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以减少垃圾生成的“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改善纺织服装企业中垃圾堆砌严重的问题。为当下大量的废旧纺织品探寻出一条确实可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并期望以此研究对其它相关领域的环保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我们通过这种对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的方式不但可以解决工厂浪费问题,还能在无形之中将环保意思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基于此,我们还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从回收,制造到销售,形成“从摇篮到摇篮”的废旧面料循环再生体系,完成自我的造血功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与科技的结合为我国传统手工艺拼布带来一次试验性质的创新,让它从传统、单一、民间作坊式的狭隘用途中延伸出来,让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停留在历史文化里,应该让它从禁锢中解放出来,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用当下的语言说话。让它与时俱进,焕发民间手工艺的第二春。既降低了大自然因承受巨大垃圾所产生的环境负担,消除快时尚设计造成的危害,又减小时尚产业为环境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变废为宝,倡导一种绿色时尚的设计理念与生活方式。

(三)扶贫创收

拼布的发展离不开手工劳动力,在我国有很多中年妇女没有工作,在家待业,但她们中的大多数都精通“针线活”,我们可以为这一部分群体寻求一条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的道路。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把无用的东西当作垃圾扔掉。但在我们眼里认为“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只有不懂得合理利用的思维方式。我们将回收来的大量废旧余料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将研发出来的再生品原材料给予那些需要帮扶的对象,我们会给她们基本的培训,由他们进行制作,我们再以酬劳回报的形式反馈给参与项目运作的贫困生及弱势群体。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让他们在物质上真正获得一些实际的帮助,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为其重新融入社会创造条件。最终达到既减少污染,又帮扶贫困群体创收的目的。

传统拼布的足迹遍布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甚至兴旺一时,就算是现在也依旧能看到它美丽的影子。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既可以很时尚又可以很复古,它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可小觑的,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需要我们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识,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拼布。

[1] 于竣舒.拼布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5. 45-46.

[2] 杜杰.拼布艺术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1. 27-28.

[3] 马海腾.中国传统拼布工艺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4.63-64.

[4] 白洁.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循环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3.56-57.

Extra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Quilting

GU Wei-li, WU Hong-fang

(College of Art,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quilts has a long history, from ancient times to modern times,we can see the emergence of different forms of quilts, it i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craft, but also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humanistic thought of each era. Through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we put forward its different forms and significance at different times.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a new way of thinking of the traditional quilts in the new era, namely, combining traditional quilts and modern design concept, promoting i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chnical level to the design level,we integrate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into the traditional quilts and hop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d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ollution,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atchwork ; art; culture; change waste material into things of value

TS941.11

A

2095-414X(2017)05-0022-04

邬红芳(1965-),女,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与理论.

安徽工程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服饰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2016SKJD02).

猜你喜欢

水田衣服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莫里斯的短篇小说——《小个子法国人和他的水田》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小衣服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近世长三角南缘的水田经营与环境博弈
放生衣服
强取人衣服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