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2017-03-09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观同志传统

张 贝

(中共淮北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安徽 淮北 235000)

浅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张 贝

(中共淮北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安徽 淮北 23500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这些新观点、新思想形成了习近平同志特有的传统文化观。在新形势下深入研究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从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传统文化观;当代价值;科学方法;现实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1]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化中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其精神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之中,成为华夏民族特有的民族基因。习近平同志的儒生情结非常浓厚,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了解,他在国内视察、国外访问等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常常引经据典,妙语频出,这已经成为他上任以来特有的语言表达风格。此外,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度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做了重要论述,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构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从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先人们所留下来的思想、智慧以及经验依旧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精神营养。对此,习近平同志曾动情地论述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在他看来,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本国文化产业,树立本国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输出,如美国的迪士尼所创造的卡通形象在全球闻名,韩国所输出的“韩流”不仅仅扩大了韩国文化的影响力,更是给韩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这说明文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砝码。一说起“中国风”,外国人多会想到汉服、书法、京剧、武术、剪纸、唐诗、宋词等等,这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对此,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4]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建设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

(二)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2012年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是一辈又一辈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它的实现有赖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中国历史上的“西汉盛世”、“大唐盛世”以及“康雍乾盛世”无一例外都具备着文化高度繁荣的特点,贞观年间的都城长安作为一个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域人士前来学习和观摩,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源于中华文化的复兴。对此习近平同志在众多场合都发表了重要论述,2013年他去往山东考察的时候就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5]2014年他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更加明确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6]

(三)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风向标”和一块“磁铁石”而存在,“风向标”的作用体现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磁铁石”的作用体现在它以独有的向心力、吸引力凝聚起民众的思想和意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字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概括,而这24个字所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念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找到对应。譬如国家层面中的“富强、民主”就与《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相契合;社会层面中的“法治”要求在几千年前的管仲、韩非子的学说中就有所体现;个人层面中的“爱国”要求就是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继承与发扬。正是由于这种对应性,习近平同志才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7]163-164改革已经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思想来凝聚人心,所以弘扬作为其思想来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领亿万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弘扬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代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这都是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对此,习近平同志阐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一)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

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以保证自身的生命力,所以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16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所有事物能够得到发展都要以继承作为前提。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同样不能够忽视创新的作用,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必须结合新的时代背景、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创造出彰显时代特色的文化形式。

(二)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论语·子路》有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千百年来,“和而不同”已经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这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不仅仅促进了中国和沿途国家的经济交流,更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此,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高度强调了“文明交流”的重要性,2014年他在访欧期间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要秉持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原则,并且大力呼吁世界不要用“文明冲突论”的视角看待不同文明。当下,中国正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之上,而文化复兴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文化的复兴离不开各种文化之间的互鉴和交流,所以在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时,一定要秉持包容和自信的心态,在传承优秀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从而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壮大。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经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同志也曾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史,固然有其精华部分,但是也必须要承认这其中也混杂着封建糟粕且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对待有瑕疵的传统文化,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成为考验新时期共产党人世界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者,也不是文化虚无者。”[8]新文化运动期间由于部分领导者不能正确地看待中国文化遗产,全面反封,提出了全盘西化,造成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开始走向没落的后果。历史证明,忘记历史,摒弃传统是不能够使文化得到复兴的。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在治国理政中的现实应用

2014年,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9]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念贯彻在他的每一个施政纲领之中,涵盖经济、政治、党建、外交等多个领域。

(一)“一带一路”之经济构想

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他在访问印尼期间又出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虽然最初是沿线各国为了促进经济贸易往来所形成的产物,但是2000多年的历史表明,它促进了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谊,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形成了以“和平、开放、包容”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精神。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形势依旧严峻,区域之间加强合作是大势所趋,习近平同志的“一带一路”之经济构想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即通过“一带一路”同沿线国家建立起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促进中国西部区域发展的同时带动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从而打造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二)“和而不同”之外交原则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胸怀宽广、爱好和平的民族,几千年前《论语》中的“和而不同”、《尚书》中的“协和万邦”以及《墨子》中的“兼爱非攻”都在彰显着中国人以和为贵的精神理念。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旧是时代的主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潜在的危险,局部地区依旧动荡不安。作为在严峻形势下崛起的中国,必须要保证和平的外在环境,所以习近平同志一直以来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思想的解读和运用,并在多个场合强调“和而不同”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他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2014年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上引用了《左传》中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谈话;2014年12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仅是“和平”一词就出现了23次,习近平同志对“和平”的重视以及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成为了外国媒体所津津乐道的“习式外交风格”。

(三)“廉政文化“之党风建设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有曰:“廉者,政之本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非常重视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在官吏选拔的时候强调“任人唯贤”,在官员考察的时候强调“奖廉惩贪”。中国古代的清官也非常之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西门豹、西汉时期的黄霸、唐朝的魏征和姚崇以及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广为人知名言的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强调气节、自律、知耻、清心、忠诚、爱民、朴素、勤俭,等等,这些思想在当下对于广大领导干部德行的塑造以及党风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时候特别强调要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他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引用了有关廉政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来给广大党员干部以启示和教育,如“公生明,廉生威”、“直而温,简而廉”、“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等等,这些经典语句生动传神,寓意深刻,使广大领导干部的灵魂受到洗礼,也使得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透过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不仅看到了习总书记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更能感受到他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热切希望。在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支撑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坚持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1] 姜玲.探寻媒体环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J].新闻窗,2010(2):3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64.

[3] 高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8·19重要讲话精神[N].湖北日报,2013-10-14(8).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5] 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6] 洪向华 肖纯柏.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访欧系列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4-06-06(7).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8]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1).

[9] 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责任编辑:仲耀黎

2017-05-10

张贝(1993—),女,安徽金寨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G02;G09

:A

:1671-8275(2017)05-0004-03

猜你喜欢

文化观同志传统
同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严良堃同志逝世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