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2017-03-09唐建兵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皖南古村落人居

唐建兵

(淮北师范大学 学校办公室,安徽 淮北 235000)

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唐建兵

(淮北师范大学 学校办公室,安徽 淮北 235000)

皖南古村落幽居田园河湖之畔、深山绿林之中,“天人合一”、和谐自然。“古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导致皖南古村落空间无序化发展态势明显,生态资源环境遭到较大破坏,景观特色与人文韵味渐趋消亡,特色习俗文化趋于衰落。破解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难题,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推进人居空间有序发展;进行整体规划,优化“旧居新村”布局,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人居环境改造能力;弘扬皖南乡村特色文化,加快村落社区文化建设。

古村落;皖南;人居环境

20世纪50年代,希腊建筑规划学家道萨迪亚斯(Constantinos Apostolos Doxiadis)在分析城市住区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失效原因的基础上,创立了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探寻城乡聚居客观规律的学科,即“人类聚居学”。以此为重要开端,就人居环境系统进行分析研究逐渐在世界各地推展开来。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人居学会和联合国人居中心相继成立,由此迎来了人居环境学术思想传播和实践的高峰。然而,时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居建设工程推进缓慢,人居环境研究和实践随之步入低谷阶段。直到近年,伴随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加剧污染、生态严重破坏等问题渐趋凸显,人类聚居议题再次进入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阈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992年6月,《21世纪议程》的通过实施标志着人居环境的宏大议题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与此同时,联合国人居环境中心每年10月确定的世界人居日主题,也对人居环境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然而,就此稍作回顾亦不难发现:国际社会多侧重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期借助城市科学规划、市政高效运行等手段而达到理想人居状态,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却在很大程度上被置于被遗忘的角落。

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科学”概念的提出和阐释,规范了人居环境的研究框架。[1]此后,学术界研究视角尽管有较大拓展,从城市延伸到了更加广阔的区域空间,但是仍然带有明显的城市主义倾向,而在乡村人居环境基本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层面研究尚显薄弱。基于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特殊时期,从区域微观视角入手,分析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的困境,提出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优化路径,将促进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对皖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皖南地区“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峭厉而水清澈,峰峦掩映状若云屏,实百城之襟带也”[2]。在崇山峻岭中不时有规模不大的山间河谷和盆地,江河小溪流水潺潺,塘堰湖泊星罗棋布,呈放射状迂回穿梭于河谷盆地之间,是皖南地区与域外相联系的良好通道。正是相对特殊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和河网水系结构,为皖南古时村落选址和人居环境营造提供了相对优越的区域背景空间。皖南古村落营造以东晋中原士族大姓躲避战乱匪患而南渡为端,历经数百年的苦心经营,渐而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而起的栖息繁衍之地。皖南古村落“紫竹幽幽,溪水潺潺,遥见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一派富丽堂皇,宛如城郭”[3],构成了一幅幅生动雅趣的水墨丹青画卷,具有“天人合一”,平淡恬静、和谐自然的社会效果。然而,伴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古村落“旅游热”的逐步兴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皖南古村落渐而映入到世人视阈中,其结果导致古村落空间无序化发展态势明显,生态资源环境遭到较大破坏,景观特色与人文韵味渐趋消亡,传统的习俗文化趋于衰落。

1.村落传统人文景观在历史延续中渐趋衰败。皖南古村落营造可以追溯至明清以前,甚至历时久远的古村落已有近千年历史。在演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具有较大价值、相对完整的村落建筑环境、建筑系统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许多具有皖南地方特色和徽州文化底蕴的建筑也发生了结构性衰退。亭、台、楼、阁、桥、井、祠、社、民居等各类建筑单体的物质性构成要素长期遭受风雨侵蚀而普遍老化,这些建筑物原来承载的生活居住、娱乐休憩、象征凝聚和文化教化等诸多功能渐趋衰退。不仅如此,众多承载生命意义的传统建筑文化亦在渐渐地泯灭。

由古代文明迈入现代文明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封闭的皖南古村落逐步失去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天然屏障”,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强势涌入,使古村落负载的人文习俗不可避免地受到深刻影响。在这种态势下,皖南古村落作为美学艺术和历史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文化延续性和观念永恒性面临前着所未有的挑战,历史遗存与现实境遇的剧烈碰撞,特别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价值标准和消费行为观念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冲击与排斥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破坏了皖南古村落原有建筑格局中井然有序的空间形象,由此产生的负效应颇为巨大。

2.环境承载量偏大,生态条件恶化。皖南地区层峦叠嶂,青山环抱,绿水萦回,自然环境优美;古村落卜卦选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人文环境和谐;构景巧妙,设计科学,工艺精湛,人工环境典雅。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条件不断恶化,环境污染趋于严重。在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初期阶段,始终将种植水稻、甘薯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茶树等经济作物摆在突出位置,对采伐林木、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过激性行为禁而不止,山林遭到破坏,草皮大量铲除,植被覆盖率渐趋下降,从而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同时,由于守旧观念意识和落后耕作方式的惯性使然,人们仅重视当前利益而缺少长远眼光,过度垦殖引发水土的大量流失,单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呈逐年递减态势,尤其是适宜农耕的河谷盆地最为明显。不仅如此,由于农事作业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等农用化学药品,使耕地、水体遭到大面积污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因环保意识较为淡薄,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不经科学处理而任意堆放,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加之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保养管护缺位,这些污染物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处理,使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遭到较大破坏,由点向污染逐步发展为面向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旅游热”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工业企业不断进驻和“三产”的无序发展,在导致域内人口大量增加的同时,也使一度集中于城市的“三废”污染源蔓延,这对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而言,是难以承受的。结果不仅给皖南古村落的土质水体、人畜健康、物种繁衍等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

3.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更新改造滞后。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背景下,城市始终被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人才资金等方面投入主要向城市倾斜,农村投入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自身财政收支已是捉襟见肘,能维持正常运转确非易事,在基础服务设施方面的投入也就可想而知了。即便政府和社会偶有投入,相较于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量大、成本高的客观实际而言,也是杯水车薪。皖南地区作为中国农村的重要板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乃皖南地貌概况的真实写照,土地瘠薄,地少人多,人地矛盾尤为突出。广大村民靠微薄经济收入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已是不易,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改善所需资金基本上依赖政府财政拨付和社会慈善捐助。近年来,在推进“两个反哺”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给予了足够重视,财政投入较以往有了明显增加,然而由于历史上欠账太多,改善并从根本上缓解皖南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状况尚需要较多时日。不否认,在推进乡村旅游、古村落旅游的实践进程中,旅游资源富集区、知名度高的旅游地譬如西递、宏村等古村落从中享受到了较多的投资开发红利,基础服务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就绝大多数皖南古村落而言,并没有这样的发展机会。资料显示,具有较大旅游价值的皖南古村落基础服务设施改善明显,但是旅游价值不高的皖南古村落基础服务设施却呈另一番景象,道路维修、厕所改造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文化教育、体育竞技等配套服务设施略有改观但仍然较为缺乏,远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4.居民修缮困难,居住环境质量不高。存量有限的皖南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面貌,街道风格、建筑装饰非常独特,徽文化特色尤为鲜明;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周易风水理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重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古村落建筑采用精湛的装饰手法,创造优雅舒适的聚居空间,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正是因为皖南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研修价值和景观欣赏价值,以呈坎、潜口、西递、宏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皖南古村落被确定为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少量古村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递、宏村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量的民居建筑作为古村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修缮、保养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所有人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负担”,“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4],且修缮、保养时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站在保护古民居建筑的角度上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报批程序的复杂性却加大了古民居建筑修缮、保养的难度,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又使居住环境改造很难与时俱进地满足古民居中实际使用人的需求。

5.皖南习俗文化传承面临较大压力。皖南习俗文化是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村落居民祖祖辈辈在历史活动中创造的并附载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上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总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皖南古村落已非“旅游热”兴起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人才流、物质流、技术流和信息流趋之若鹜,纷至沓来。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观念的强烈冲击下,皖南传统习俗文化受到城市多元文化的浸染和干扰,促进了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调适,“聚族而居、出入为友、食物相与、守望互助”的朴素生活气息渐渐消退。由于受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深刻影响,有的皖南古村落域内村民在新建住宅或旧宅改造更新时,过于追求高、大、上,一味地大拆大建,新式建筑中出现了盲目借鉴城市建设式样的趋势。新式建筑格调的引入,犹如交响乐中的不和谐音符,导致古村落街坊巷道保持的弯曲活泼自然形成的特色,洋溢着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渐趋消散,邻里相望、友好互助的人情关系趋于淡漠,“记得住乡愁”去而远之。伴随新样式建筑的出现,承载浓厚徽文化特色的旧式建筑或遭遗弃或被毁坏,丧失了皖南乡村原有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底蕴,失去了皖南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以及村落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乡风民俗活动。[5]

二、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路径

人居环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皖南人居环境作为乡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实质是皖南乡村社会、地理和生态的综合体现。在迈入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方面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的确面临诸多困境,但另一方面优化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的条件和时机也趋于成熟。伴着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人们分享现代文明的愿望渐趋强烈,从而为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和社会基础。

1.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推进人居空间有序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推进皖南古村落人居空间有序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持续深化物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产权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是最核心制度,也是影响古村落居民空间行为的最主要方面。一方面皖南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皖南古村落域内的各类建筑产权关系相当复杂。基于这种情况,皖南古村落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推进以农地、宅基地和古建筑物产权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在于确保皖南古村落居民对土地的权利,并鼓励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进一步厘清域内古建筑物的产权关系,做到权利清晰、责任明确。(2)创新社区管理制度,重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皖南古村落居民交往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交往对象、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更趋复杂化、异质化和层次化,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结构的社会关系网络退居其次,而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渐居主导。顺应社会关系网络变化的客观形势,在进一步强化社区等基层社会组织功能的同时,在管理模式上要敢于创新,吸纳更多的居民参与其间,并为他们在组织系统中的意识表达和权利表达提供保障。(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人居空间资金的使用优化。皖南古村落作为传统聚居地,承载着传统观念的深深印痕,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当下需要,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维护改造。但是,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筹集资金客观上需要对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一方面尽其所能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参与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努力培育合作金融组织,利用合作金融组织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和优化古村落人居空间。

2.进行整体规划,优化“旧居新村”布局,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了“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体目标。切实领会相关文件精神,结合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现状及地域结构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县为主、合力推进”的原则,落实“整体规划、尊重民意、科学引导、有序推进”的方针,在实地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并切实落实皖南古村落和新村社区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针对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建设发展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首先,根据皖南古村落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并依据自身经济实力,一方面对具有较大价值的皖南古村落加大财政资金和人才技术投入,及时对有价值的古建筑物进行修缮、改造,对价值不大或已经没有价值的皖南古村落进行迁并、重建,逐步消除空心村,另一方面在对皖南古村落进行分类改造时考虑长远,做好新村社区规划,保持村落适度规模,优化村落结构布局。其次,以皖南古村落修缮、改造为重要契机,不断优化古村落结构空间。在对皖南古村落进行修缮、改造时,坚持美观和谐、便民实用原则,道路、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要尽量科学、合理。最后,完善用地审批手续和程序,严格控制宅基地和非农建设用地使用规模。皖南地区土地资源紧张,人地矛盾突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严防非农用地突破耕地红线的同时,对皖南古村落中已经废弃的建设用地要及时组织复垦还耕,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能力。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落后的乡村,也是发展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失衡的乡村,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村民增收入渠道狭窄、致富困难,人居环境建设明显滞后。在皖南,除了西递、宏村等少数古村落经济发展呈强劲态势外,更多的古村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村民大量外出谋业发展,收入增长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潜在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产业发展以种养业为主,产业链较短且产品附加值偏低。古村落选址科学、布局合理、构景巧妙,生态环境和谐自然;建筑风格徽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推动皖南古村落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尚需立足于此。也就是说,推动皖南古村落经济发展,要充分借助绿色资源、“古色”资源的潜在价值优势,积极培育人才、劳务、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切实做好做强旅游产业文章。具体而言:一是建立“旅游产业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创新旅游产业及旅游相关产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培养古村落村民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促进旅游产业与村民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二是以旅游业龙头,推动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凸显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旅游资源是皖南古村落的优势资源,旅游产业坚持“高起点、上层次、专业化和外向型”的发展思路,立足绿水青山资源打造理想的生态旅游栖息地,围绕茶叶桑果、徽州民俗等特色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拓展承载皖南特色文化、劳动密集型的生态绿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事实上,皖南古村落中的村民既是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当他们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较强实力,也就有了改善住区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强烈意愿。

4.弘扬皖南乡村特色文化,加快村落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作为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最主要场所。站在这个角度上说,社区建设即是衡量人居环境的最重要方面。民俗节庆、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制度文化和行为方式交融互动将人们置于徽文化的共同背景之下,构成了皖南古村落特有的人文社会环境,营造友好、和谐的村落社区文化是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皖南“旅游热”的兴起,古村落走出“深闺”映入众人眼帘,促使古村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清新典雅的古村落再换新颜,外出谋业的有志青年大量回流,并积极投身于建设美好乡村的创业实践中。以他们为“领头雁”的广大村民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对精神文化也有了更高要求,这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增加,更注重质量上的提高,改变落后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意愿较为强烈。世居于古村落中的广大村民,是以徽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精神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古村落人文社会环境建设水平。推进古村落人文社会环境建设,一要加强古村落文化教育、体育竞技和书院戏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同时在制定发展建设规划时,纳入中华文化尤其是徽文化的元素,譬如建筑风格、优良习俗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二要加大徽文化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借助古村落中的各种宣传资源,形成“传统+网络”、“宣传+服务”的新型宣传教育格局。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媒体、新闻广播和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扩大徽文化宣传的覆盖面,这既有助于徽文化精神的宣扬和传承,又有利于古村落文化生活的丰富。三是促进古村落基础教育发展,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在破除守旧观念,摒弃传统陋习的同时,构建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营造富有皖南地域特色的舒适便捷、安全健康的乡村社区文化。

三、总 结

皖南古村落是以徽文化和徽商造就的,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现代经济的强烈冲击、保护意识的淡薄和修缮、保养时轻重失据等诸多原因影响,皖南古村落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和破坏,景观特色与人文韵味渐趋消亡,皖南传统的习俗文化趋于衰落。因此,在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宏大背景下,理应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由于皖南古村落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推动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必须立足实际,谋划长远,从观念意识、环境生态等多个层面促进古村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并坚持“科学规划、有效引导,因地制宜、夯实基础”建设理念,使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和稳步提升。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19.

[2] 舆地志·形势[M]//安徽通志:卷16.刻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 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35.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4.

[5] 赵之枫.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构想[J].生态经济,2001(5):50-53.

(责任编辑:胡先砚)

2016-11-10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Y2015D58);安徽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AHWH2016205);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16CX036)

唐建兵(1975- ),安徽怀远人,淮北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F301

A

2095-4824(2017)01-0124-05

猜你喜欢

皖南古村落人居
《皖南的秋天》《余晖》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皖南印象》
培中古村落文化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