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对象性论所蕴涵的自然美本原思想
——一论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完整美本原思想

2017-03-09贺天忠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化对象性存在物

贺天忠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马克思的对象性论所蕴涵的自然美本原思想
——一论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完整美本原思想

贺天忠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辩证法、实践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三大存在领域,可以认为:对象性论体现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生成自然美本原的思想,宇宙自然物质性的本质力量无限永恒地自然化而生成了各种自然美,体现的是必然性自由的本质,是一切美生发的本体和基础价值所在,各种不同的自然产品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美和价值;对象化论体现了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创造人化美本原的思想,即对象化或人化的实践自由创造了各种人化美;非对象化论则体现了马克思的主观辩证法生发美感本原的思想,即在自然化和人化的主观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审美自由并形成了美感、审美心理和审美活动。这三个方面的辩证有机的统一,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美学本原思想。

马克思;对象性;对象化;非对象化;自然美;人化美;美感或审美;美本原

1967年卢卡奇在为自己的早期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所写的《新版序言》中说:“在多次讨论中,我们逐渐看清了,甚至像普列汉诺夫和梅林这样最优秀、最有才干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未能足够深刻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的普遍性质。因此,他们不明白,马克思也给我们提出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系统美学理论的任务。”[1]35卢卡奇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用来泛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狭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特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用自然物质的辩证运动来解释一切的世界观,它常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合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者认为广狭两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即泛称马哲整体和特称自然观,从逻辑和学理性上讲并不对立矛盾,本文单独使用的辩证唯物主义都是广义性的。上述卢卡奇所倡导的“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系统美学理论的任务”的主张,未能引起中外美学研究者的足够注重和落实,而且,从事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研究,还常常遭到各种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和非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批评指责。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是建基在大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体基础上的,是对古往今来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批判继承与创新的结果。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等著作里,批判地借鉴并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美学思想,对自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等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认识,使对象性论、对象化论和非对象化论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认识美本原的三个核心概念。但中外美学研究,都还未能很好地把马克思的对象性论、对象化论和非对象化论这三个方面不同的美本原思想融合统一起来,科学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美本原思想全貌。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思想出发,澄清《手稿》等著作里对象性、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等概念蕴涵的不同美本原思想及其所体现的共同美本原思想,是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美本原思想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关键。

一、马克思的对象性论基于早期

形态的辩证唯物主义

对象性、对象化和非对象化这三个概念,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中已有概念的基础上而使用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把对象性、对象化与异化、物化、外化相等同,重在主体的客体化,以突出人的主体性、精神的能动性,力图在精神、意识或抽象自然的基础上完成人与自然或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无论是在《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作,还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后期著作中,马恩都坚持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大唯物史观,并以此分析认识一切领域里的问题,与有些论者仅仅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或社会哲学论是有根本区别的。卢卡奇说:“无论如何,时至今日,我仍旧记得马克思关于对象性是一切事物和关系的基本物质属性的论述对我产生的惊人印象。”[1]34这是对对象性最普遍最通用的理解和认识。而中国学界很多论者对马克思的对象性论,脱离了这一基本内涵规定,要么将其与对象化和实践混同,要么将其置于所谓的“审美关系中的对象性”[2-3]、实践本体论、现象学或存在论等主客一体[4-5]的纠结中,进行断章取义性的曲解性、误解性的滥用,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对象性论的认识面貌全非,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对象性论是马克思在完成思想转变后的早期形态的辩证唯物主义,具有大唯物史观的视野,蕴涵着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美本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学理性所在。

首先,对象性论体现了大唯物史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等整个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6]90自然史也就是自然界生成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6]92这里所谓整个世界历史则是强调人类社会历史总体是通过人的劳动生成过程。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区分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7]马恩对对象性、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等问题的认识,同样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或大唯物史观的立场。笔者认为,只有首先把握住对象性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革命的全部要义。倘若孤立地只坚持对象性美本原或对象化美本原或非对象化美本原等,各执己见,拒绝其他美本原研究中的真知灼见,相互批评攻击指责,缺乏融通性和包容性,必然会导致瞎子摸象式的研究错觉而见不到马克思主义美本原全貌。在《手稿》里,对象性不仅比对象化使用的次数和频率多出很多,而且是比对象化更普遍化的一个哲学上位概念,对象性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大唯物史观的哲学范畴,对象化则是专用于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与对象性这个核心范畴相应生发出了一系列的相关范畴群,如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性活动、对象性的人、对象性的东西、对象性的产物、对象性关系、对象性的现实、对象性的存在、对象性的本质、对象性本身、非对象性、非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对象性的意义、对象性的性质本身、对象性运动等等。

其次,对象性论体现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成性和物质统一性,属于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手稿》中对象性这一概念蕴涵有感性对象、物质实在性、物质的运动性、能动生成性、相互作用性和物质统一性等性质,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以往机械唯物论和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具有本质的区别,属于早期形态的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哲学多数情况下,马恩称之为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义,到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始用辩证的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等进行称谓。感性对象就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都具有个别和一般统一的形象直观性。物质实在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马克思说:“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6]94有论者认为对象性即物质性,物质性就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互作用性和物质统一性。[8]现在很多人把存在和实在的物质性存在搅混起来,以为只进行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存在论等相关的研究,才是时髦的真正美学研究。恩格斯曾批判杜林说:“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9]53用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存在论等来阐释美和美感的本原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的都是本末倒置的结论。物质的运动性是指自然物质和人化物质等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消亡的。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运动、演化和发展都是对象性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其实质都是物质性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物质的本质力量和社会物质(人)的本质力量两大方面为动力之源的生成过程和结果。自然界的形成不是神和上帝在某天某时的创造,而是自然物质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和自然规律历史演变形成的。马克思在《手稿》中结合当时科学研究的成果批判了神和上帝创造自然界的虚妄性:“大地创造说,受到了地球构造学即说明地球的形成、生成是一个过程、一种自我产生的科学的致命打击。自然发生说是对创世说的唯一实际的驳斥。”[6]911859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时,马克思认为这“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10]。马克思是从自然存在物和人也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为出发点,来探讨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对象性关系的:“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6]106《手稿》中所说的对象和对象性的存在,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物质彼此之间形成的对象性的物质关系的实在性的事物和物质性存在。一般认为,对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之外的对象,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双方互为对象;二是与客体同义而与主体相对应的范畴。对象性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泛指所有事物都具有的、用自身的力量作用于他物的性质;二是特指人通过中介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关系的性质,人把外部世界当作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客体,人则成为主体。[11]对象和对象性就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一切事物客观存在的实际状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从客观对象和对象性出发来认识研究各种不同的事物性状及其规律性。对象性与对象一样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强调的是各种事物的相互关联性和有机联系。无论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事物,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事物都必须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来考察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自然存在物相互对象性的作用和自然生态的历史演化,体现了自然美生成的辩证法。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是主观决定客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则与之相反。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2]美的观念、美感、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等只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具体对象和现象,“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恩格斯说:“辩证法被看做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运动,和对思维的运动,都一定是一样好地适用的。”[13]对象性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它展现了宇宙自然存在物的对象性存在、能动性活动和相互依存性关系,以及自然生态历史系统之内在的本质联系、组织结构与整体统一关系,促成了自然事物和自然历史的不断丰富与进化,造就生成了无限多样的宇宙天体等自然事物和生命系统中的各种植物、动物、人等对象性的自然物。自然对象性关系形成了自然历史体系与错综复杂的生态过程、关系和系统,构成了一切自然物价值创造的内在动力与现实基础,生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的对象。马克思说:“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6]106太阳和植物之间互为对象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了对象性的关系,太阳的光热自然力和植物生命力都是自然本质力量的表现,通过自由的光合作用过程,生成赋形造就了各种植物美。《手稿》里明确规定了对象性的内涵和外延是“物质的本质力量”。“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它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而它的自我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却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不属于它的本质的、极其强大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的。”[6]104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和现在人还无法涉足的宇宙自然界,只有自然存在物在自然力和自然规律中相互对象性地自然化、自然生产和自然创造;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则出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人化自然、社会生产和人类创造,形成了自然化和人化交互作用于地球自然生态的新局面,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人文系统的矛盾统一体。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普遍联系、质量互变而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的物质变换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也是自然存在物,必然有受动性、受制约性和受限制性的一面;作为有生命和自觉意识的人,又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一面。人的劳动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也是主客体之间对象性的物质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实际上人是通过物质工具的中介作用于自然对象或社会对象,本质上仍然是物质对象性活动或运动。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6]105人的对象性的物质本质力量从根本上来源于自然界,人的自然体力实际上是自然生命力量的一部分,社会性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等都离不开人的自然生命力的驱动,所以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由性,同时也有受客观现实所限制和制约的一面。马克思说:“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涵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6]106“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而实现社会性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其本质也是物质“对象性的活动”。人人都具有对象性的自然物质的本质力量。并非自然物质都具有对象化的本质力量,只有既拥有对象性的自然物质力量,又拥有社会性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人,才能进行对象化的劳动实践活动。

二、对象性论蕴涵的自然价值论和自然美本原思想

对象性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产消费论和自然价值论。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只认可社会物质生产的产品的美和价值,不认可自然物质生产的产品美和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论,马克思早在1875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就进行过批判:“自然界和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9]5自然存在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表现为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实际变换过程,也就是自然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各种自然存在物共同创造了自然历史系统的整体性价值。对象性的存在物是指自身之外有对象并与之形成对象性关系的存在物,即客观存在物。对象性活动是指自然物之间表现出来的物理化学性的或生物本能性的物质相互作用的运动形式,是自然物质的运动演变状态和人类与自然物之间发生的各种感性物质活动。对象性关系则是指物与物之间和人与物之间相互发生物质作用的关系。因此,自然生产消费表现的是自然目的性、非自觉性、无工具中介性、自在性和无限永恒性;社会生产和消费表现为社会目的性、自觉性、工具中介性、自为性和有限性。自然物质的对象性活动即自然化的生产消费,则形成了自然化生产、创造与相应的自然产品及其自然美价值。生命系统中的动植物都具有自然生命本质、自然目的性和工具性以及自然生成与完型等特性。无论是无生命自然物还是生命自然物都是以自身存在作用于其他存在物,这就具有自然工具性。所有生物都享有个体生命的自我生成与维持,物种和种群的繁衍、延续和维系的内在目的性,也都有分享自然历史形成的整体性自然价值的诉求和权利。自然物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就形成了客观自在的自然价值。

自然物在自然历史中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和自然生态物之间所发生的对象性关系、价值关联、物质能量变换、生产与消费等累聚的结果,必然形成了自然生态历史系统的有机整体性价值,这对于各种自然生态物的对象性活动包括人的对象化活动都具有基础性、有机整体性、普遍永恒性的地位和作用。客观的自然价值应是人与各种生命系统中的生物都具有的基础性的普遍价值。[14]人类对象性和对象化活动即社会生产消费,则形成了社会生产、创造与相应的人化产品及社会审美价值。对象性是无限的无间断的,而对象化、人化则是有限的间断性的。对象化和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施行是同在的,人力作用过程一经完成,对象化和人化即终止了,而对象性即自然化则从不会间断停止。所有对象化物、人化物和人本身,在对象化和人化之前,对象化和人化的过程中和对象化和人化活动之后,都毫不间断地受自然对象性的影响和作用。社会生产消费必须以自然生产消费的可持续性的存在与发展为基础,否则一味地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享乐的需要,就会影响、干扰、损害自然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化,剥夺其他生命物种分享自然历史形成的整体性自然价值的诉求和权利,必然导致珍稀物种的灭绝,自然生态环境出现污染、损坏甚至毁灭,遭至自然规律的严厉无情的报复,人类和自然生态中的一切生命都必将处于艰难的生存境况中。社会人文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只有处于和谐平衡,形成互动生成和创造双赢的永续性进升状态,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人文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无限永恒地可持续性的存在、繁衍与进化发展。已经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类,必须拥有生态有机整体性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各种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毁灭性问题,避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不可永续性发展的悲剧性结局,担当起保护和实现人与自然生态无限永续性存在和进升式发展的终极关怀性的责任和使命。

对象性论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无限地自由自在地生成、生产、创造、赋形、造型和完型的“自然创美”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15]人没有创造自然物质,人也就没有创造原生态的自然美,自然美的内容和形式都统一在自然对象上。人的劳动实践、对象化、人化和审美的主体性、历史性、社会性、精神性、艺术性和理想性等,只是创造了人化美、艺术美,并产生和形成了美感、审美心理和审美创美的能力,这只能让人类更深刻地感受、认识、欣赏和发现自然美,创造更丰富多彩的人化美和艺术美,而不能倒转过来,说成是人类对象化、人化和审美创美等创造了原生态的宇宙自然和各种自然物质对象之美,成为儿子生母亲之类的滑稽诡辩性的美学研究。很多美学研究者都避而不谈马克思的对象性论、“自然创美”论,受西方现当代小本体论方法论、心理学、现象学和存在论等哲学美学的影响,只认同马克思的人类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社会哲学论等,并以此而与辩证唯物主义制造对立。他们津津乐道于所谓社会存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社会哲学论、实践存在论、生态存在论和审美本体论等直接间接的“人本创美或审美”论,不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同的发生学实际和内在关联性及逻辑学理性,无视自然美生成的自然历史性和现实性,漠视自然生态系统历史形成的有机整体性价值和各种自然物自身价值,画地为牢、断章取义地只谈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感的绝对性等创造一切美和审美价值的“唯人创美或审美”论,认为史前的自然事物因没有人、美感、人化美、艺术美、审美理想和社会价值,因而都不是美的,空谈美感的绝对性和逻辑的先在性,审美关系中同时生成美和美感,否认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都具有的客观性,混同美的客观性和审美的主观性,一味在主观抽象的非实体性美感或审美关系中自我陶醉和呓语,捏造宇宙自然进化生成自然生态美与人类创造人化美、艺术美和美感似乎永远都水火不相容的学术壁垒和矛盾对立,致使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美本原思想的认识一直处于混乱不清的状态。

距今2300前的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16]天地大美和万物之美是在对象性的自然本质力量和自然规律中,各自完型生成的自然产品的无言之美,无论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都是统一为自然美的事物本身,不是人类社会实践和主观审美之后能够随心所欲地附加上去的。换句话说,圣人或人类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美,能够进行自然美的感受、体认和认识,而天地大美和万物之美并非圣人或人创造的,也不是人审美后才有的。令人奇怪不解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些美学研究者竟置基本常识和学理性于不顾,认为自然界、自然事物没有客观存在的美,人类社会和艺术中也没有客观存在的美,美学研究变成了玩弄玄虚理论的虚无缥缈的毫无感性和实在性的文字游戏了。人化产品和艺术美体现了人的创造、美感和审美意识,是美的;而对人力无法造就的自然生成的,体现了自然本质力量的自然物,很多人认为只具有自然属性,是无价值的,也不美。人起初是从自然生成、生产、创造中,感受和知晓了自然万物的自在自由的完型和造型,积累了经验和知识,然后,模仿自然创造的过程,通过技术性的实践活动完成生产,创造了人化品和艺术品。从马克思的对象性认识来看,他们都属于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物质产品,转化为客观存在的美的对象。而在一些美学研究者看来,自然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树木花草和飞禽走兽,因其自然属性都是不美的;而通过画家或其他艺术家扭曲变形的、主观改造后的画面上的树木花草和飞禽走兽等才是美的集中体现,这种美还通常被一些人说成是真善美的统一。树上长的红熟的真实苹果,鲜亮的色泽可以观赏,甘甜的果肉可以供人和动物食用,按上述偏执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因其自然属性,自然界的苹果就不是真善美统一的实体,也没有美了。而画家静物写生画出的或雕塑家用石头或其他材料雕刻的等,只具有外观色泽和形状的虚拟红苹果,在那些美学研究者看来,才是真善美统一的“苹果”。这种荒诞不经的道理无论如何殚精竭虑地分析论证得头头是道,都叫人感到不可理喻。没有自然创造的苹果原型美,画家画不出苹果的美来,雕塑家也雕刻不出苹果的美来,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基本原理。否认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等实体美存在的那些理论研究者,或许都是靠吃艺术虚拟的苹果或审美意象性的各种食物在自欺欺人中生老衰亡的。

既然人化自然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造就的一切不都是美的,自然造就的一切更不可能都成为符合以往和现时人的目的和需要的对象,也不都是完美无缺的。从理论上说,已经社会化了的,特别是拥有了一定宽度深度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理论和丰富生活经验以及审美经验的人类,具有了自然和人的双重本质力量的人类,虽没有创造原生的自然美,但对自然美用人的本质力量进行符合自然本质力量的欣赏,即用反映自然本质的自然产品美的镜子来欣赏自然力量的巧妙、伟大、神奇,是顺理成章的。从一定程度上说,各类人化美包括艺术美都不过是人类在漫长的自然历史生活中在对各种自然美的事物感受、认识和享用的基础上,再进行社会生活中的搬运、移植和重组再造而已,人不过是充当了大自然创造各种美的搬运工和再创造的角色罢了。可是,很多人非要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钻进了一条思辨性的死胡同里牵强附会地说,没有人的自然界和自然物是不美的,自然美是因为自然体现了社会性、人的本质力量或把人的本质力量移情到自然对象上,由此而张冠李戴地认为所有美都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人化自然或美感绝对性的结果。凡是认为自然能够生成美,本身存在美,既尊重了美的自然发生学实际,也符合人化美和审美的社会发生学实际,才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美本原思想的真正体现;凡是喋喋不休地在美感、人化美和艺术美中纠结,固执于实践本体论、“审美关系论”、“审美本体论”、现象学和存在论等主观思辨性地认识自然美的根源和本质问题,把自然自在显现的美和所有人工产品美的客观性,都一概加以拒斥否认,把自然生态和人类文化创造的一切都视为“非实体之美”,都因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无视马克思的对象性自然生成、生产、创造和自然价值等思想,直接间接地用人化美、艺术美和美感审美的本原遮蔽和掩盖了真正的自然美本原,继续迷失在“唯人创美论”和“唯心创美论”的思辨雾霾中不能自拔。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对象性论,体现了他完成思想转变后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美本原思想。自然美的根源和本质应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性论中所蕴涵的自然本质力量,自然生产、生成、创造和自然目的价值以及必然性自由等思想中才能求得科学的认识。因此,自然美是宇宙自然的物质性的本质力量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不自觉、无意识和合自然目的性而无限永恒地自由创化而生成的,体现的是宇宙自然无限永恒创化的必然性自由本质,是一切人化美、艺术美和审美生发的本体和基础价值所在,各种不同的自然产品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美和价值。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 朱兰芝.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J].文史哲,1984(2):73-79.

[3] 朱兰芝.对象性属性与美的本质问题[J].文史哲,1986(3):26-29.

[4] 张伟.对象性理论与美学革命[J].江海学刊,2000:179-183.

[5] 张一兵.对象性本体论之解构——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引言解读[J].学术界,2011(7):62-68.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

[8] 张兴.从对象性概念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J].理论月刊,2009(11):17-19.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1.

[11] 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15.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

[1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8.

[14] 王贵友.马克思的自然历史理论及其整体价值理念——兼评H.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606-611.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

[16] 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三)[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254.

(责任编辑:张晓军)

The Thought of Origins of Natural Beauties Contained in Marxist Theory of Objectivity: The First Theory on the Thought of Complete Origins of Beauties in Marx and Engels’ Classical Works

He Tianzhong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ree great areas of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or natural dialectics, the practical dialectics and the subjective dialectics, the following points of view can be revealed. The theory of objectivity embodies Marxist thought of origins of natural beauties which are generated from natural dialectics. The essential strength of universal natural material generates a variety of infinite and eternally naturalized natural beauties which embody the essence of the material world’ s necessary liberty and prove to be the origins and basic values of the generation of all beauties. Different natural products respectively have their own natural beauties and values. The theory of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essential power embodies Marxist thought of the origins of humanized beauties which are created by human practice’ s dialectics. In other words, human practical liberty creates various humanized beauties. The theory of non-objectification reveals the thought that the origin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are generated from human subjective dialectics. In other words, based on the naturalized and humanized subjective cognition, the liberty of beauty appreciation is thus generated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come into being. The dialectical organic unification of the three above-mentioned aspects turn out to be Marxist complete thought of origins of aesthetics.

Marx;objectivity;objectification;non-objectification;natural beauties;humanized beauties;aesthetic perception or aesthetics;origins of beauties

2016-11-24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13d105)

贺天忠(1964- ),男,湖北谷城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B83-02

A

2095-4824(2017)01-0038-07

猜你喜欢

人化对象性存在物
最有思想的句子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任正非:一个正在“人化”的神话
年少如能逢夏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
探析餐饮业服务人员素质框架的构建
马克思“对象性活动”概念及其存在论境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