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7-03-09刘强蔡洋萍

时代金融 2017年3期
关键词:融资难小微企业解决措施

刘强蔡洋萍

【摘要】近年来,小微企业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欧债危机、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小微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小微企业的法律法规以及优惠政策,但大部分小微企业由于其自身原因以及外部因素仍然存在融资难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微企业的实地调查,以及部分行业发展报告,对小微企业发展现状、融资难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微企业 融资难 解决措施

一、小微企业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

此概念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小微企业的定义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小微企业的界定,根据国家2016年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虽然各行各业在具体的资产总额、从业人数、税收指标明确了小微企小微企业界定标准。总体上来说满足以下三个标准的可归类为小微企业。

(二)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1.大量新企业进入市场并开始运作。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视察工商总局后,各地更加重视、支持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了审批手续和制度,降低了小微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投资热情高涨,凭借政策的福利,大量微小企业进入登记并进入市场。大学生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不仅仅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带来了管理上的创新和技术上的支持,对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大多小微企业以第三产业为主。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微企业中,大多为服务业和制造业,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小微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七成左右。原因是这些行业贴近我们的生活、相对于小微企业家来说,更容易找到市场、在其认知范围内,对经营发展具有一定的把控性。而且,设备的投资少,收益见效快。所以受到大多创业投资者的青睐。

3.生存周期短。据相关数据测算,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其中相对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7-8年的寿命来说,我国小微企业资本实力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保护机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是其寿命较短的主要原因。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以及人口红利消失造成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许多现存的小微企业运营出现了许多问题。据企业普遍反映,“订单荒”成为既“用工荒”之后的又一个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压缩了原有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利润空间,使得大量外资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导致了大量微小企业因资金缺乏、劳动力成本上升而纷纷陷入困境。此外,受企业创办者的个人因素影响,企业的发展延续性差。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小微企业自身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为内源资本和外源资本。其中小微企业主要是个体私营经济,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靠内源资本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别是企业发发展的前期,创办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主要靠企业主的自有资金或者亲友借贷。企业主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企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偏好,造成了企业的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难以形成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用亲不用贤,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偏弱,风险系数较高,难以在资本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同时,小微企业自身的设备科可抵押的数量本来就少,同时设备的抵押率低,难以从正规的渠道来获得抵押贷款。

(二)政策的落实程度较低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由于小微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创造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每年都会出台大量的优惠政策以及相關补贴的法律文件。大多是以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的形式来为小微企业注入资金,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认知范围有限以及对国家政策的不敏感,使得大量需要资金扶植的小微企业并不能享受到全面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另一方面,部分优惠政策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优惠措施、侧重宣传以及政策性强,可实施程度较低,往往政府文件下发下来,大部分小微企业都不符合条件而被排除在外。

(三)金融机构的对接性差

从商业银行借款是小微企业获得外源资本的最佳方式,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可以“从20%的客户中获得其经营利润的80%”,留住大量优质客户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其所谓的优质客户,是指具备资金实力雄厚、盈利稳定、信誉良好、能够按时还款等因素的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管理规范,财务账目清晰,银行可以相对容易的了解其贷出资金的流向,违约风险较低。反观小微企业,数量繁多而且涉及到各行各业,在当今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无法切实获得其所需要的信用信息,而小微企业的账目普遍不真实,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帐三本”的情况。再者,部分小微企业获得贷款后,银行无法确定贷款资金的流向,因而无法做出相应的风险预防和管理;贷款到期后,因为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创立者文化程度较低,信用意识淡薄,以收益低下等为由多次赖帐。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以及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较大,风险较高,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从事这些业务。

(四)民间资本的获得门槛低却成本高

由于商业银行贷款的门槛较高,使得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不得不以较高的成本来融资获得资金。民间借贷因其门槛低、手续方便,资金到账快,深受广大创业者的青睐。然而,在获得这种便利的同时,较高的筹资成本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妨碍企业的发展。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企业网上贷款年利率大都在12%左右,是同期央行公布贷款利率的3倍左右。许多通过民间融资获得资金的小企业,高额的债务使得企业不堪重负而倒闭,最后的结果是企业被抵债而企业所有者跑路。

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一)小微企业应首先从自身做起

1.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注重企业技术的开发和资金的积累,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立完整的产品供应链,重视新市场的开发,使企业的收益能够稳定上升。同时加强企业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尽力留住知识型、技能型人才。

2.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在财务主管任用方面,不唯亲任用,做到企业行政与财务的权利分开。完善企业的相关账目,注重账目的真实性、合法性,不做假账、账外账。鼓励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加强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和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合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能力。坚持依法纳税,认真学习相关税法知识,减少合法的、不必要的税负。

(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参与

1.商业银行是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的最佳渠道。目前,尽管商业银行不愿意把资金注入小微企业。然而银行期望放贷的企业,他们资金充足、信用良好,是各个商业银行竞争的有限资源。处于竞争劣势的商业银行不得不谋求其他出路,而小微企业的放贷市场开发还不完善,所以商业银行放贷给小微企业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首先,建立良好的征信制度和信用体系,加强对贷款申请的检查,关键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做好资金的监控和流向,与工商、地税等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定期到企业检查其财务状况,贷款到期时积极催收。减少其贷款损失的可能性。

2.融资性租赁公司可为小微企业的设备建设提供良好的助力。小微企业可以用租赁设备的形式来缓解一定程度的资金需求,小微企业可以不必先投入巨额的资金来购买设备,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小微企业在投产前的巨额资金支出,还可以减少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占用,进而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资本利润率。而且以租赁形式融通资金,可以避免设备陈旧的风险,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企业预测设备的生产周期,等到到期时可以换掉该设备,而不必承担更换设备而带来的巨大费用负担。

(三)小微企业的融资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国家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应做好“守夜人”的工作,为小微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优惠和扶植。因此国家应做好一下工作:

1.完善社会的征信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信用评级制度。这对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作用,在审批的开始就极大的减少了违约风险。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不仅仅对企业的信誉有极大的参考作用,更重要的是信用评级的完善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金融秩序的稳定。

2.在注重资金扶植力度的同时,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在保持對小微企业的扶植力度同时,注重完善政策的执行与考核机制,对小微企业的切实利益具有重大作用。对金融、税收等必须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的政策,建立健全以政策执行效率效果为基础的考核奖惩体系,提高行政单位的执行能力和运作效率。

3.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减少企业的额外成本,还可以形成产业集聚,可以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提高小微企业的知名度。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小微企业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化提供了组织条件。

参考文献

[1]徐骏飞.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观察思考,2012(05).

[2]郑霞.政策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金融证券,2015.

[3]姜勇.多渠道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2(5).

[4]王馨.互联物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15-01-20.

[5]温衡.我国小微企业民间融资问题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任兴磊,谢军占.分析与展望.中国中小微企业生产发展报告(2015-2016).

作者简介:刘强(1995-),男,汉族,山东寿光人,湖南农业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及定价;蔡洋萍,女,江西宜春人,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为本文的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融资难小微企业解决措施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