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以深圳市A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模拟家庭为例

2017-03-08刘筱丹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工流浪家庭

刘筱丹

★社会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以深圳市A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模拟家庭为例

刘筱丹

本文以深圳市A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模拟家庭”为个案资料来源,结合笔者对A机构的实地观察和访谈,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模拟家庭服务模式在城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中的可行性,对模拟家庭服务的专业理念、专业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对社会工作者在模拟家庭中角色的多重性问题进行了思考。

流浪儿童;模拟家庭;社会工作;社工;角色

城市流浪儿童问题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加剧,流浪儿童的数量激增,救助站和社会性福利机构的收养量逐渐增大,所承担的压力越来越重。根据《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1],在我国,流浪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在街头依靠乞讨、捡拾等方式维持生活的未成年人。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逐步深化下,模拟家庭的出现为流浪儿童的照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模拟家庭的建立,能够更好地为这些流浪儿童提供类似家庭的生活环境,保证他们同正常儿童一样的生存和发展的权益,满足其情感方面的需求,促进流浪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帮助其健康成长。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又为模拟家庭流浪儿童照顾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以深圳市A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模拟家庭为例,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模拟家庭流浪儿童照顾模式进行探析。

一、对“模拟家庭”概念与功能的界定

(一)关于“模拟家庭”的概念

关于“模拟家庭”的概念,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领域,都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国内有不少学者将“模拟家庭”等同于国外儿童寄养模式中较流行的“类家庭”。

1.类家庭

国外“类家庭”是一种集寄养、看护、疏导、教育于一体的、融入社区的、富于“亲情化”的救助方式,它是采取类似家庭的形式为流浪儿童提供救助保护服务的方法。其不但为流浪儿童提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照顾,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基础教育、心理行为矫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合作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

2.模拟家庭

在国内,论及“模拟家庭”的学者较少。其中马洪波在《“模拟家庭”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干预》一文中对“模拟家庭”定义为:“模拟家庭”是指具有部分家庭功能的近似家庭,是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融入社区的、无“家”可归的儿童之“家”,是一种救助保护“福利院儿童”的新模式。[2]

(二)“模拟家庭”的功能

笔者将模拟家庭与领养家庭、儿童福利院舍进行比较,从家庭结构、家庭包容性、儿童流动性、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模拟家庭”的功能。

在家庭结构方面,模拟家庭是一种小团体式照顾。相对于领养家庭,儿童之间连结起来的兄弟姐妹情谊更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培养家庭团队合作互助精神;相对于福利院舍照顾,可以有效避免权威性的控制管理关系的形成,消除儿童的抵制和反抗。同时,小团体数量的控制更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充分互动沟通,增强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促进更融洽的家庭气氛的形成。

在家庭包容性方面,模拟家庭接纳的主要是从幼儿到青年阶段智力发展较正常的儿童,其目的是为儿童尽可能地创造正常的家庭文化氛围,注重其健康能力的发展。它既避免了领养家庭家长对儿童的个人选择行为,又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正常地进行社会化的场所。

在儿童流动性方面,模拟家庭以保护儿童的利益为目标,其不会由于家长的原因或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使儿童居无定所。较低的流动性给予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为儿童获取家庭持续不断的爱创造条件,使儿童更多地享受到家庭式的照顾。

在管理方式上,模拟家庭可以弥补福利院舍照顾中资源匮乏、运行机制单一、管理对象复杂等问题,通过项目化运作聘请整体素质较高的家长、专业社工、心理治疗师等为儿童提供学习、心理、行为、情绪等方面的辅导治疗,满足儿童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在社区资源利用方面,模拟家庭照顾模式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和利用社区的文化、服务、经济、医疗、娱乐等资源,不因地理因素或家长的个人气质而影响资源的利用,让儿童更充分地接受社会的主流文化,更好地促进儿童正常的社会化。

二、A机构模拟家庭的运行概况

A机构模拟家庭服务照顾模式最初是个人公益行为,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与社会福利中心合作的公益项目。福利中心向儿童提供经费补贴、医疗、教育等资源,A机构社工负责项目的管理运作。模拟家庭的儿童工作只是A机构儿童社会工作的一部分,A机构的儿童工作还包括福利院、救助中心、寄养家庭等领域的工作。

(一)A机构模拟家庭的运行情况

A机构模拟家庭运行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民间组织共同运作的模式,以流浪儿童为中心,以模拟家长为主体来组建模拟家庭。其以提供家庭居所,提高生活质量,重构家庭的生活环境,让儿童感受到家的氛围和关爱,满足其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宗旨。

具体的运作方式是由政府出资,租用市政府的“廉租房”,普通家庭住房,或利用福利院自身的房子,每个家庭聘请两个家长(夫妇为最佳)与6~8名儿童一起生活,家长照顾孩子们日常起居,对孩子进行学业辅导,生活常识指导和适时心理指导等。社工团队负责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完善、实现模拟家庭的家庭功能提供专业服务。

(二)社工的介入情况

A机构的社工在家庭里面以哥哥姐姐称呼,通常其任务是辅导督促儿童的学习与关注他们的快乐成长,帮助协调儿童之间、儿童与家长间的关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开发他们的潜力,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与方法化解他们需要帮助的问题。根据A机构统计数字,模拟家庭X年下半年共有26个服务对象,社工累计开展个案7个,小组4个,家庭活动6次,访谈19个,专项建立26个儿童成长档案与1份家长信息档案,总共进行专业服务400多次,服务对象基本满意社工的工作。

(三)A机构模拟家庭的优势与不足

1.优势。A机构模拟家庭服务起源于2006年,在历经4年的摸索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体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家庭制度方面的建设比较完备。A机构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家长选聘制度,明确家长的职责;定期举行家庭会议,促进家长与社工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家庭儿童轮值制,儿童轮值参与家务、上网学习等活动,形成良好的家庭秩序;另外还有家庭危机事件处理、应急预案等制度。第二,儿童服务提供日趋专业化。A机构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管理模式,建立起儿童成长信息档案进行专业化管理。另外,实行“社工+义工”联动,社工引导义工组织为儿童提供服务。第三,A机构对模拟家庭照顾模式的尝试得到深圳市政府、民政局、社工协会的好评,社会影响力的日趋增强有利于其更好地争取社会各方资源,进一步加大儿童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2.不足。A机构模拟家庭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角色职责方面,家长和社工之间的角色责任容易出现混淆,其主要表现在家长对社工的依赖性大,忽视了家长自身的教育示范作用,以至于社工过多承担了家长在家庭中的角色职责,造成家长家庭角色的失衡,不利于家庭的正常化运行。其次,虽然A机构倡导以儿童需要为本的理念开展专业服务,但在具体工作中社工对儿童的需求评估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综合儿童个体和家庭整体的角度,评估服务不到位。另外,对家长、社工的工作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估体系,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难以评估社工的专业服务成效。此外,由于儿童工作的特殊性,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专业关系难以把握,出现社工与案主之间的“移情”和“反移情”现象。

因此,社会工作对模拟家庭的介入,还需要更多从专业的角度思考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的价值和功能,以更好地促进模拟家庭的专业化运作,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A机构模拟家庭服务照顾模式的启示

(一)专业理念——以儿童为本

社会工作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活动,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发掘潜能,满足需要。在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以儿童为本则是儿童照顾服务的理念。

A机构在模拟家庭照顾模式的探索中,遵循“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发展出一套社工的从业守则。其中的一条指出社工必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守则,尊重流浪儿童,重视其人格平等和他们潜能的发展。据此,A机构社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了颇有成效的专业服务活动,如亲子关系活动、注意力训练小组、学习小组、青春期性教育小组等。但是,在具体工作中,A机构社工对儿童的需求定位还不够明确,在注重个体服务需求时易忽视对群体的评估服务,或在群体服务过程中疏忽个体层次的需要,没有真正做好儿童服务需求评估者的角色。作为一名儿童社工,在为儿童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则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个社工以儿童为本理念的内化程度。为此,社工要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内化成为自觉的工作行为,及时掌握和评估儿童的问题和需求。

(二)专业关系

社工在模拟家庭的工作主要涉及家长、儿童及其资源环境系统,把握好这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社工专业工作的开展。

1.社工与儿童的专业关系

由于模拟家庭儿童的特殊性,使得社工与儿童的专业关系难以把握和建立。模拟家庭中儿童由于在婴幼儿时期没能与父母建立起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形成“反应性依恋障碍”。一类儿童表现得孤僻、多疑、情感脆弱,抗拒与陌生人交往;另一类儿童则容易产生依恋,特别喜欢接近陌生人,不加选择地对人产生依恋行为。对于第一类儿童,社工难以取得儿童对其的信任,不利于双方之间态度和情感的交流;对于另一类儿童,社工难以把握儿童的情感,儿童容易产生对社工的依赖,干扰社工的专业判断和评估能力。

儿童在工作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反移情”,将其生活经历中对某个人的特殊感情投射到社工身上,特别是那些存在严重依恋行为的儿童。社工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儿童的外貌、性格和服务过程中的表现,也会出现对个别儿童的偏爱,出现社工对案主的“移情”现象。A机构模拟家庭的一名女社工对一个小男孩特别偏爱,在学习、生活上也比较袒护小男孩,这种做法不仅引起家长们的不满,更是影响其他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创造友好、平等的家庭环境氛围。在社工的专业服务过程中,社工可以利用“移情”和“反移情”与案主建立起专业关系,但是当专业关系建立之后,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身份进行澄清。从专业工作的角度讲,社工应遵守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原则,去除个人偏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受助者一道不失客观公正地建立起专业关系,保持情感中立以保证案主的利益。

2.社工与家长的专业关系

在模拟家庭中,家长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儿童生活、学习的照顾者,同时又是接受社工服务的对象(案主)。但是,A机构模拟家庭呈现出社工过多偏重对儿童的专业服务,而忽视其与家长之间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事实上,家长与社工在工作关系上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同行者的身份,其目的都是为了儿童的更好成长。在模拟家庭中,如果家长与社工双方都非常明确各自的角色作用,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良好、信任的专业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对工作的期望达成共识,对社工专业活动的开展和儿童健康成长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社工是需以平等的眼光对待家长,当家长遇到问题求助于社工时,社工在提供帮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跟家长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家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当家长与社工产生矛盾时,社工应澄清自己的专业关系,使家长能够与社工站在同样的高度考虑问题,认识和接受社工所开展的专业工作。

3.社工与资源环境的专业关系

在专业工作中,社工与资源环境系统的互动也是专业关系的表现之一。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受助者的问题或困难常常与其所处的环境中的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模拟家庭工作中,社工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以满足儿童的需要,是模拟家庭儿童照顾模式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工作为资源的整合和协调者,就是根据儿童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如向社会争取更多地资金支持,为儿童争取更多的咨询、教育等保护服务,使模拟家庭流浪儿童照顾模式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四、模拟家庭服务照顾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思考

(一)个人层面的角色

1.模拟家庭儿童服务需求的评估者

对模拟家庭儿童服务需求的评估,既包括生理、心理方面,还包括社交方面的评估,如同辈关系、社会活动参与状况、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其他服务资源如义工资源、邻里和社区资源等。

A机构的一位女童在早年生活中受到过家人的性虐待,对自己的生理发育以及对异性非常的厌恶,怪异的行为举动严重影响到女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社工评估后,从儿童的心理辅导入手,运用个案辅导中的理性情绪疗法纠正女童错误的性认识和性观念,而不只是简单的纠正女童的异常行为。

2.模拟家庭儿童个案服务的提供者

模拟家庭的儿童有其特殊性,他们过去的一些经历,如不愉快的家庭生活、流浪经历、被贩卖经历、偷窃事件、遭暴力事件等,对其成长有极深刻的影响。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问题主要表现有多动、厌学、偷窃行为、说谎行为、攻击性行为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孤独、自闭、多疑不信任、缺乏自信和认同、过分依恋或疏离等。

在实际工作中,A机构社工运用优势视角在儿童服务中更多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开发潜能,制定切合需要的服务计划,整合资源,为其提供个别化、专业化的个案辅导,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解决问题。

3.模拟家庭儿童小组服务的提供者

小组工作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对个案服务进行补充,使案主在个案服务中学习到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儿童之间的归属感,培养其互助合作的能力。结合A机构具体情况,由于其模拟家庭孩子的规模较大,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进行服务能使儿童的涉及面更广,提高工作的效率,对于一些集体性的偏差行为能较早预防和处理,并且儿童之间会形成一种互相监督机制,有利于集体性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纠正,塑造一种互帮互助的家庭氛围。

(二)社区、社会层面的角色

1.模拟家庭儿童社区工作的服务提供者

在社区工作方面,社工要了解整个社区的资源状况,与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建立良好的关系,如通过宣传,促进社区关爱流浪儿童的文化建设,通过协助社区社工建立完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区少年宫和图书室等,让更多儿童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归属感。

A机构的一名社工组织社区青年到模拟家庭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这种做法一方面让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另一方面,对于社区居民而言,让其意识到关爱流浪儿童成长方面的一些责任,从而参与流浪儿童的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模拟家庭儿童服务义工的组织者

义工资源是模拟家庭的一个重要资源。义工为模拟家庭儿童提供的服务是多样性的,如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精神慰藉、陪儿童外出、训练儿童特长,为儿童进行体检、理发,甚至于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大扫除、修理电器、改装家具设备等,这一资源对于模拟家庭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A机构倡导“社工+义工联动”,鼓励义工进入模拟家庭开展各种服务。目前A机构模拟家庭义工组织提供的服务除了学习辅导外,还开展各种兴趣辅导,如篮球、轮滑、绘画、书法、舞蹈等,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丰富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3.模拟家庭儿童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者

社工承担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需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尽可能多的涉及到与模拟家庭儿童服务相关的资源系统。这些资源系统包括:社会福利资源系统、社区资源系统、学校资源系统、教育资源系统、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就业服务资源系统等。

在社会福利资源系统方面,社工为儿童争取更多社会方面的捐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福利;在社区资源系统方面,社工为儿童争取更多活动资源,如参与儿童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宫,组织社区义工资源,以及争取一些娱乐设施等;在学校资源系统方面,社工多加强与教师的联系,让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关注和关爱,以及一些特殊照顾;在教育资源系统方面,社工为儿童联系更多教育资源,如与高校合作组织义务家教服务志愿者队伍、免费参加一些学习辅导班、艺术培训班等;在医疗卫生资源系统方面,社工为儿童争取更多医疗保健方面的服务,如定期体检、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等;在就业服务资源系统方面,社工为模拟家庭的大龄儿童争取更多就业培训的机会,同时联系资源做一些职业介绍工作等。

(三)制度层面的角色

1.儿童服务政策的倡导者

社工是儿童服务政策的倡导和执行者。在宏观上,社工要促进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社工对儿童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能将这些理解和认识内化到服务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服务风格和技巧。同时,社工要提高对政策的敏感性,在儿童服务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儿童服务政策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向政府等有关部门反映,为修正相关政策提供建议,为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模拟家庭制度、政策的推进和评估者

在儿童方面,社工建立起儿童选拔机制、成长档案管理机制等,对儿童的身心状况、成长经历、个案服务、危机事件等成长档案进行系统管理;在家长方面,制定家长的选拔、培训和评估机制,以提高家长方面的素质,监督家长工作;对于社工自身,建立对社工监督、评估机制,以提高服务成效和自我认识;在家庭方面,建立并完善家庭会议制度、家长与社工的沟通合作机制、家庭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以加强家长与社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家庭功能;其他方面的机制,如家长与社工的人员管理机制、再教育培训机制、岗位调换联结机制等。这些制度或机制的建立使模拟家庭的运行更加规范化和正规化,为模拟家庭的运行提供一个评估和调整的依据。

目前,A机构运用个案管理模式建立起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召开定期的家庭会议、制定家庭危机事件应急预案等,逐步完善模拟家庭运作的专业化和正规化。

3.模拟家庭儿童综合服务计划的制定者

儿童的服务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照顾、健康照顾、学习、娱乐休闲、良好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能力以及免于伤害(安全)等。这就要求社工对这些服务需要有个系统的认识,并能制定出具体的服务计划满足其需求。同时,每个儿童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社工制定服务计划要将儿童的需要与儿童的个别性结合起来。

4.模拟家庭儿童服务的研究者

社工是儿童服务的研究者。首先,社工为儿童建立完整的成长档案,并做好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儿童服务提供统计数据和评估依据,其次,社工跟踪儿童成长状况的变化规律,可以促进儿童研究方面的相关工作;再次,社工在落实儿童服务政策过程中可以发现不足,为新政策的出台做个向导;最后,社工儿童服务方面的实务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多与同工交流分享,供同工借鉴学习,以更好的促进儿童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结 语

“模拟家庭”流浪儿童照顾模式是国内儿童寄养模式中的一种新形式,其价值取向是“以儿童为本,最大程度的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我国目前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模拟家庭”流浪儿童寄养有效地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流浪儿童找到“家”。模拟家庭流浪儿童照顾模式不但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而且还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优势。这既给模拟家庭儿童照顾工作的实务开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又为儿童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研究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家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构建社工人才队伍工作的大力开展,模拟家庭流浪儿童照顾模式将会朝着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司.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Z]. 2006 年

[2]马洪波.模拟家庭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干预[J]. 中国社会福利,2009年第6期,p44

[责任编辑:陈光军]

A Research on Street Children's Social Assistance from Social Work's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the Children in the Simulative Family of a Shenzheng's Social Work Services Centre

LIU Xiao-dan

This essay is based on the case materials of the Simulative Family of A social work services center. With a combination of the author'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as a source of reference, this essay tries to study the practicality of Street children's social assistance in a way of applying the pattern of Simulative Family. This essay also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 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 of Simulative Family,and thinks over the multiple roles of social workers in Simulative Family.

Street children; simulative family; social work; social workers; roles

刘筱丹,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邮编:530003)

C916.2

A

1674-8824(2017)01-0062-07

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2016C072。)

猜你喜欢

社工流浪家庭
青春社工
流浪
家庭“煮”夫
流浪的歌
流浪猫鲍勃
恋练有词
社工
遇见一只流浪猫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