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落的古堡
——巴底土司官寨调查报告

2017-03-08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丹巴县碉楼土司

李 晨

没落的古堡
——巴底土司官寨调查报告

李 晨

巴底土司官寨位于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村,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丹巴县保存相对完整的土司官寨遗址。本文主要以民族学的调查方法对官寨进行了实地考察,探索了巴底土司的沿革,并对官寨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巴底土司;官寨;保护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的东大门,地处四县两州接合部。从古至今,都是北上阿坝,西通拉萨,南达云贵,东进成都的咽喉要道。清末成立丹巴县,“以革什咱、丹东、巴底、巴旺及上下宅垄合并为丹巴县”[1],取三土司(巴底、巴旺、丹东)的汉文首字为县名。巴底土司官寨位于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村,距今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丹巴县内保存相对完整的土司官寨遗址。2016年7月,笔者有幸去丹巴县进行调研,以民族学的调查方法对官寨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文简单介绍巴底土司的沿革,并对巴底土司官寨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巴底土司的沿革

巴底土司,又称布拉克底、巴拉斯底,是嘉绒十八土司之一。乾隆四十一年(1702年),巴底、巴旺部落先辈绰布木凌归附中央王朝,“于康熙四十一年投诚授巴底安抚司”[2]。绰布木凌有二子,以长子囊索承袭土司职,驻牧巴旺,次子旺查尔分防巴底为土舍。旺查尔之子阿尔多因随征金川,出兵有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授封宣慰使职从三品”[3],颁给印信、号纸,以其驻牧地名叫“巴底”,即全称为“巴底宣慰司”。次年定序为正三品,归打箭炉厅管辖。宣统三年(1911年),赵尔丰先后收缴巴底、巴旺、丹东土司印信,“改土归流”。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无暇顾及边疆,改流的土司纷纷复辟,在“丹巴这个角落里还保存着几个小土司”[4],巴底土司开始复辟,民间仍是土司制沿袭,传袭至解放。《全蜀土司记》中记载巴底土司的疆域,“东至新疆孙克宗界二百一十里,南至鲁密章谷交明正司界三十里,西至革布什咱土司界七十里,北至新疆绥靖营界七十里,番民贡马,与巴旺共纳”[5]。巴底土司和巴旺土司为同一家族,共“管番民八百五十户,每三年纳贡马一匹,折银八两”[5]。巴底宣慰司管辖区域,为现在丹巴县的巴底乡,是中国土司中辖地最小,土民最少,不纳粮赋的三品宣慰司。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历史上著名的“邛山农奴暴动”在这里发生,这是一次让嘉绒藏区为之震惊的农奴反抗土司统治的暴动。清光绪初年,巴底土司病故,其子年幼,由其妻白利拉姆主土司事。白利拉姆的哥哥益色拉买为谋参政。光绪十一年(1885年),邛山遭受旱灾,颗粒无收,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可女土司和益色拉买“强收群众的粮食,而且每十五斗粮食(一斗十五斤左右)只付一两银子(当时的市价,一般是每二至三斗粮一两银子)”[6]。贪得无厌的女土司还经常抢夺一些漂亮的男人,任其玩弄,女土司的哥哥更是荒淫无度。于是,农奴们发动了以德嘎姆卡布绒为首领的农奴反抗土司统治的暴动。德嘎姆卡布绒和他的儿子秘密联络了31个奴隶,秘密聚会,筹备武器,为起义做准备,他们拟定出:“推翻土司统治,不纳粮、不交租、废除乌拉差役,土地归农奴”[7]的斗争纲领。农奴们的活动,被女土司的眼线发觉,光绪十二年(1886年),白利拉姆派兵抓走了德嘎姆卡布绒。德嘎姆卡布绒在狱中坚持斗争,和两个儿子保持联系,写出了暴动计划,这个计划很快传到了巴底土司下辖的各个村落,各地农奴纷纷响应。暴动队伍由德嘎姆卡布绒的好友瓦萨西率领。8月份,起义军齐聚邛山村,砸开土司衙门大门,活捉了女土司白利拉姆及其两个儿子,杀死了益色拉买,救出了德嘎姆卡布绒。土司官寨完全由暴动队伍控制。德嘎姆卡布绒清查土司储藏室,将收缴的黄金、衣服、粮食等全部分给农奴。起义队伍砸碎了土司的官印,焚毁了土司的契约、账簿、乌拉和欠债名册,宣布土地归农奴所有。后来白利拉姆及其两个儿子潜逃康定,向清政府求救。清政府和土司军队一同镇压了起义,德嘎姆卡布绒被杀,轰轰烈烈的农奴反土司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民国十八年(1929年)巴底土司王寿康被绰斯甲土司派人杀害后,年仅12岁的王寿昌承袭巴底土司职位。1950年,人民解放军到达丹巴,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王寿昌耳濡目染,对共产党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表示支持解放军,拥护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向靖化进军时,王寿昌为解放军派向导带路,组织民兵运送粮草,宣传党的政策,为解放靖化做出了贡献。1951年1月,懋靖地区发生武装叛乱,王寿昌担任丹巴县剿匪总指挥,调集民兵,坚守关隘,维护丹巴的治安。1952年,王寿昌到东北参观集体农庄和厂矿,一路上感受到祖国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变化,受到深刻教育,参观途中向领导表示“我到内地参观以后,看到祖国建设真好,巴底乡有一个铁矿(现查明为铜矿),愿意献出来交给国家开采”[7]。1953年,任丹巴县长,更加积极地拥护党的政策,努力寻求进步,积极学习汉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55年,自治区政府在丹巴县进行和平民主改革的决定后,王寿昌坚决拥护和赞成民主改革,并且向政府申请废除土司制度。还说服巴旺土司禁止剥削人民,不再收租。1964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任甘孜州人民政府副州长。1985年10月,王寿昌在巴底乡沈洛村逝世,终年55岁。末代土司王寿昌的一生是传奇的,既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公仆,在当土司期间,为人和善;在当干部期间,为人民服务。

二、土司官寨的现状

2016年7月,笔者有幸去丹巴县进行调研。巴底土司官寨位于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村,连接村寨与外界的是一条狭窄的山路,据说这条路还是1972年国家拨款修建的。这条路蜿蜒崎岖,乘车的人一路上心惊胆战,连司机都说没有走过这么险的路。到达山顶后,一座土黄色的建筑在藏式白色建筑中十分显眼,心想这肯定就是土司官寨了。官寨处于山间的一块平地上,周围有一大片绿油油的青稞,青稞大约长到一米高,藏式的白色房子与青稞连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而在这幅画中,土黄色的官寨却如众星捧月般耀眼,不失为风景画的中心。山上的人家大约有几十户,人民安居乐业,村民背着箩筐悠闲的走着,箩筐里有刚割下来的青草。官寨位于一块高台上,周围有梨树、李子树、花椒树等等。

官寨无人看管,只听当地人说,可以直接推门而入。从土司家庙的大门进去,家庙里的彩色壁画栩栩如生,里面还有一个大型转经筒。进入官寨后,院里已杂草丛生,院墙倒塌一半,原有建筑大部分已残缺,保存较完好的是东面的房间。整座官寨属于四合院建筑,均为石木结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包括家庙、碉楼(家碉)和生活区。主楼是碉房连建,碉楼中间高(大约九层),两边低(大约六层),形成一个“山”字,碉楼的每层都留有射击孔,有战事时,方便碉内射击手的射击(如图1)。碉楼的封口已被封死,无法对碉楼的内部结构进行直观的了解,碉楼下面有一排房间,有两间牢房,其它的是用来给佣人居住的。东面的房间有五层,同样,底层是牢房和佣人居住,二层是头人居住,三层是活动区,四层是土司居住。每一楼层高约2-3米,楼层与楼层之间是通过房间里的木梯子连接起来。墙里的木梁已严重腐烂。碉楼与生活区是相连的,一旦发生战争,可以从通道进入碉楼,进行防御。通道已坍塌不少,走在上面有摇摇晃晃的感觉(如图2)。房梁上依稀可见有刻花,这些刻花大部分是浮云和莲花,表示吉祥如意,可见当日的繁华。官寨大门顶部,有一个四方形的帽形顶层,四角呈月牙形,四角角顶除安放白石外,还插有各种颜色的旗子,这个高出的顶层部分被称为“拉吾则”。官寨大门有一对鳌头木雕,刻花形象生动,以求辟邪。门上依稀可见政府立的牌子,上面写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巴底土司官寨,四川省人民政府于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公布,丹巴县人民政府立,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图1 “山”字型碉楼 图2 东面房间和院子

巴底土司其实有两处官寨,一处在巴底乡邛山村,为夏宫,也就是我们所考察的地方;另一处在巴底乡沈洛村,为冬宫,因火灾而只剩一些残垣断壁。在四川地区,土司(特别是农区土司)往往都会把自己的官邸修得豪华壮美,以彰显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因而,土司官寨往往成为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最高建筑水平的象征。听当地人说,巴底官寨的选址运用了汉族的风水学,整个村落连着官寨就像在“太师椅”的正中,寨后的大山是“靠背”,前面有耸然挺立的山峰,使官寨易守难攻。“冬宫和夏宫遥遥相望,任何一个地方,稍有风吹草动,土司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及时应对,所辖番民牢牢握在掌心”[8]。土司可以在官寨里掌握整个地区的形势,准确把握番民的动向,运筹帷幄。如今的土司官寨,高度和规模缩小了不少,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三、官寨的保护措施

巴底土司官寨以前辉煌壮美,如今却没落不堪,对此,笔者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官寨保护的建议:

(一)整体保护,维修复原

巴底土司官寨是古人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既是研究巴底土司时期的重要文化实物,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土司官寨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必然产物,其本身也是一个活的教材,保留下来修复成为专题博物馆对教育后代,旅游开发均有益处”[9]。巴底土司官寨虽然没落不堪,但在丹巴县境内算是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土司官寨了。土司官寨见证了“邛山农奴暴动”、红军长征在丹巴县的战斗、土司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实地反映些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应该把这座遗址完整地留给后人。

古建筑的保护,一般采用保养维修的手段,巴底土司官寨残缺不全,可以采取复原重建的方式。古建筑保护研究专家罗哲文老师认为在建筑物的修复和重建中,有四个原则:“保存原来的形制;保存原来的结构;保存原来的材料,砖、瓦、木、石等;保存原来的工艺,包括原来的工艺流程、工艺技术、表现方法等”[9]。在维修复原中,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进行还原,一定要有充分的科学、史料依据,还原当时官寨的原风原貌。这样,复原后的官寨可以长存,以其当时的历史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真实地反映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的发展。

(二)文化宣传,适度开发

“土司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自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部落(部族)首领以世袭官职,使其臣服于中央封建王朝并世代统辖本部落(部族)的羁縻政策逐步发展演变的产物”[10]。丹巴县旧时为“三土”(丹东、巴底、巴旺三个土司)、两雍(上宅垄雍千总、下宅垄雍守备)、“二十四村土千户”领地。近代以来,又是众多土司各自割据的地方,历史文化沉淀非常丰富。

丹巴地区的土司文化是历任土司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接受汉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得到不断的修正,逐渐形成了一种被社会集团成员共同接受的理念及行为,形成了特有的土司文化。巴底土司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投诚到宣统三年(1911年)改土归流,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土司文化丰富多样。除了遗留下来的官寨遗址,还有土司服饰、饮食、法律、民间流传的故事、歌曲、宗教等等,都可以进行调查,开发。土司文化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也满足了现代游客追求个性,探求新奇的心理,还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宣传土司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土司文化保护的一种方式。但对土司文化的开发,也要适度。要考虑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不能无限开发,否则将导致游客拥挤,会有南辕北辙的后果。

(三)培养人才,吸引游客

朱元璋曾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国家的兴旺与人才有重要的关系,在官寨保护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上,也同样适用。被称为“千碉之国”的丹巴,许多学者在研究其碉楼文化,而对于土司官寨了解得却很少。

在丹巴县,保存较完好的土司官寨就属巴底土司官寨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要对土司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对官寨保护有独特的见解。同时还要培训有素质的导游,有游客来的时候可以熟练地给他们介绍土司文化,对官寨进行详细的解说,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在官寨内进行一些仿真历史事件的演出,举办一些当地具有特色的节目,邀请游客一起参加,开发一些旅游纪念品,比如把官寨制成模型等等,这样,既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宣传,也使来这参观的人得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加大投入,改善设施

官寨遗址的破坏,主要原因还是政府的关注度不高,政府没有出台各种有效的措施,百姓就更不必说了。没有政府和各方面的财政支持,对官寨的保护永远都只是一句空话。

笔者去丹巴县调研的时候,发现在丹巴县的甲居藏寨、梭坡的碉楼旅游的人很多,而在邛山村,也许是因为路的原因,官寨的隐蔽,却只有几个调研的人。整个官寨没有导游,游客可以自己进去观赏。政府对土司文化的宣传还是很少,人们知道的少,自然就不会来这了。在官寨遗址前,只有在大门上面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巴底土司官寨”,而且是发黄的,字迹很不清晰,说明,政府对官寨的只有开发,却没有很好的保护。对于官寨的保护,政府的投入有限,但当地政府可以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官寨进行投资保护,首先政府得加强宣传力度,让人们有兴趣对官寨进行投资。

综上所述,巴底土司历史源远流长,土司官寨却在历史的磨练中衰落不堪。巴底土司官寨是丹巴县保存相对完整的土司官寨,对土司官寨进行保护,让建筑长留人间,让它完整的形象展现其历史的风采。丹巴县的这些遗产留给我们的:“是一页页徐徐展开的历史;是一面观照今日的镜子;是一个梦幻般的传奇;是一份不仅属于嘉绒藏族,属于一条古老的文化带,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我们整个人类世界的文化遗产”[9]。对官寨的保护,我们责无旁贷。

附:巴底土司世系[11]

第一代:绰布木凌(1702归附,安抚司)

第二代:旺查尔(汪扎),次子

第三代:阿尔多(1774升宣抚司)

第四代:根呷翁坚(工嘎乌金)

第五代:穷裴里

第六代:桑布东支

第七代:足凋迪白利拉姆(土妇)

第八代:丹增汪千

第九代:贡嘎汪绪(王寿康)

末代土司:王寿昌(尼玛旺登)

[1] 丹巴县委员会编印.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M].1987年,p155

[2]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p291

[3] 丹巴县委员会编印.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M].2011年,p234

[4] 四川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p11

[5]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全蜀土司记[M].光绪乙亥年,p5

[6] 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p197

[7]四川省丹巴县志编纂委员会.丹巴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p646、p661

[8]王琦.即将消失的历史遗迹——巴底土司官寨[J].地球,2011年第3期

[9]丹青.丹巴美人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p140、p141、p34

[10]丹巴县委员会编印.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M].2000年,p44

[11] 赵宏.康区土司[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p43

[责任编辑:古 卿]

The Decaying Castle --A Survey Report of Badi Chieftain Blockhouse

LI Chen

Badi Chieftain Blockhouse is located in QiongShan village, Badi town, Danba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It has a history of hundreds of years and is relatively intact. This article makes a survey report of Badi Chieftain Blockhouse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ethnological investigation,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adi chieftain, and advocat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blockhouse.

Dadi chieftain; blockhouse; protection

李 晨,西藏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邮编:712082)

K249.105

A

1674-8824(2017)01-0030-05

本文系国家社科项目——“明清时期对川西北地区的开发与改土归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BZS103。)

猜你喜欢

丹巴县碉楼土司
丹巴县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Fort Besieged
探访丹巴县一线扶贫工作侧记
GHOSTS OF GUANLAN
丹巴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