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研究

2017-03-08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5期
关键词:抗抑郁进展研究进展

顾 香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1120)

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属于情绪障碍综合征,能够给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其主要表现是心境低落[1]。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社会压力增大,这也就导致该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呈上升趋势。抑郁症的产生,不仅会损害人机体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并且,还具有较多特点,例如发病率、复发率高,治愈程度难等。就目前的社会而言,抑郁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常见疾病中的一种。因此,为了深入研究抑郁症,本文通过对发病机制、治疗进展进行探析,作以下论述。

1 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就目前医学生对于抑郁症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多种、复杂,有学者认为导致该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多方面因素。而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在研究抑郁症上,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学观点(单纯)向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靠近,模式统一[2]。

1.1 心理、社会因素

当前医学上在研究抑郁症心理因素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中包括有:精神分析、行为学、认知、自控等。有研究学者也表明导致抑郁症产生的重大因素中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其中之一,而遗传学因素则次之。经过调查,发现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有遗传倾向。在现代医学中,经过深入研究认为情感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通过遗传、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异源性疾病(一组)[3]。

1.2 单胺类递质假说

抑郁症的产生有研究认为,是因患者脑内中枢、外周5-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下降、缺乏[4]。而有医生将抑郁症NE功能降低假说提出,该症状的产生,主要是因脑中缺乏NE,下降中枢神经系统中NE含量,从而导致产生抑郁症,甚至产生躁狂症。

1.3 单胺类神经递质受体假说

增高脑中5-HT、NE受体敏感性则会导致抑郁症引发,例如,改变5-HT受体的数量、以及敏感性。有资料显示,常规的抗抑郁药物会导致B-肾上腺素受体、5-HT2受体敏感性出现下调作用,为此,这也就说明了有可能会导致抑郁症产生[5]。

1.4 神经内分泌假说

神经内分泌在研究分泌中发现会导致抑郁症的产生,尤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均与产生抑郁症具有相关联系,并且,若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反应迟钝则产生重度抑郁。

2 研究进展

抑郁症具有缠绵、治愈程度难等特点,在治疗上,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服用,所以,要想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提高,可以通过综合治疗方法,将疗效提高,从而让治疗效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1 药物治疗

在目前,临床上对于抑郁症的重点治疗方法仍是采用药物进行,能够使患者的抑郁情况在根本上有效改善,同时缓解焦虑、抑郁情况,以及其他症状。根据个体化原则,给予足量足疗程,初始以小剂量进行给药,而后在根据病情的情况调整。常采用的抗抑郁药物类型有:褪黑素类药阿戈美拉汀、噻奈普汀、天然抗抑郁药、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其中,褪黑素具有调节昼夜节律的作用,能够拮抗5-HT2c;噻奈普汀则可以将突触前5-HT的再摄取增加,将囊泡中的贮存增加,以及减少其间隙的浓度;天然抗抑郁药物中圣约翰草是目前全球最为广泛使用的药物,属于抑郁天然抑制,可抑制5-HT、NE、DA的再摄取,在轻、中度抑郁症中适用;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可以在受损的神经元中直接作用,将其存活、自身的功能恢复促进,进而使抑郁症状得到改善[6-8]。

2.2 心理治疗

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治疗上,若只是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将抑郁症状减轻,但在患者的心理压力上并不能有效缓解,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药物与心理两者结合治疗可以让效果进一步提升。但是,就当前,心理治疗方法在国外应用较多,具体包括:心理、催眠、放松、行为、自我暗示、人际心理、婚姻、家庭等治疗方法[9]。

2.3 其他治疗

近几年,对于严重抑郁症障碍患者,人们的关注点更多是集中在脑部刺激治疗法上,尤其是针对抵抗治疗的抑郁患者采用电休克疗法(ECT)。该治疗方法主要是让大脑通过一定量的电流,将意识丧失、痉挛发作引起,从而缓解病情,以将治疗目的达到。由于重型抑郁症采用常规的抗抑郁治疗药物所具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可以实施电休克疗法,以及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的自责、自虐、自杀倾向的,也可使用电休克疗法[10-11]。该治疗方法,不仅能够使病情有效缓解,并且在对症治疗方面效果显著,高达70%至90%的有效率。

3 结 语

抑郁症作为精神疾患中的一种,在以往,由于表现的不明显,因而常常被忽视。然后,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社会压力加大,使得该症状逐渐显露,造成人类身心健康受到危害。近些年,在医学上对于抑郁症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取得了较大进展,该症状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其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观点向生物-心理-社会统一模式转化。目前,临床上对于抑郁症的治疗虽然采用药物可以将症状缓解,但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且不能将患者的心理情况改善,而通过药物与心理联合治疗,可以目的实现,让抑郁症的治疗进一步提高。

[1] 杨 敏,康洪钧,戴晓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37(03):233-235.

[2] 李志霞,梁蔚骏,胡为民,等.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2017,26(02):136-140.

[3] 许二平,苗明三,尚立芝.基于抑郁症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发病机制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J].河南中医,2017,37(02):233-237.

[4] 林芳波,侯德仁,唐秋萍.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进展及艾氯胺酮的应用前景[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7,37(04):567-569.

[5] 何嘉莉,仇志坤.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3):7-9.

[6] 林芳波,侯德仁,唐秋萍.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进展及艾氯胺酮的应用前景[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7,37(4):567-569.

[7] 张 怡.精神抑郁症临床治疗研究新进展[J].淮海医药,2017,35(1):123-124.

[8] 张春媛,侯明桥.抑郁症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8) :1253-1255.

[9] 江明君.抑郁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97-99.

[10] 罕园园,代解杰.抑郁症动物模型与其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6,24(3):321-326.

[11] 李君玲,夏 恺,王 田,等.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7,10(1):110-113.

猜你喜欢

抗抑郁进展研究进展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