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向善、至美

2017-03-07张晓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评价

高考急功近利式的評价体制,让学生学会了套话、假话、大话、空话等写作模式。这种以写作模式推动的应试举措,最终只会颠覆高考作文的评价体制,从而让原本神圣庄严的高考丧失原汁原味的本真、本善和本美的追求。高考作文评价体制建设理应从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中回归学生的本真、本善、本美。

一、缘起:高考作文的评分

经常在高三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是否还清晰地记得我们的高考作文教学可谓是在风雨飘摇中一路走过。我们在滔滔不绝的作文解析和总结中,倡导了无数提高学生作文的套路与技法,但学生往往在采用八股式的机械性模仿和无病呻吟的礼赞培训中消解了他们对作文的热爱。他们总在试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阅读了大量的素材,积累了众多的名言警句,一旦“下水”写作,不是假、大、空,就是歌功颂德。试问:错的都是学生吗?笔者在长期的高三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以下作文评价的场面。

且看以下几组镜头:

镜头一:阅卷中,我们评卷常常会看到情绪消沉、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文章,许多老师用政教化的观点去压制他们的文章,给的分数往往不高。这些学生也许是才情满怀的学子。

镜头二:学生铺垫较多,点题不够明确,惯用“层层剥笋”的技法,不排除有个别以“审题不当”误杀的情形。

镜头三:审美标准的差异性,偏好“议论文”的老师,往往会给惯于写“抒情散文”的考生“降低档次”;同理,偏好写人记事的“记叙性散文”的老师,也会有个别给惯于“论理说理”性的议论文“降低台阶”。

镜头四:面对有争议的文章,不排除有个别打“保险分”的“和事佬”。

镜头五:时间紧、任务重,打分也会出现个别“顾头不顾尾”的“仓促应对”情况。

等等,不一而足。

笔者很早就看到过一条教育简讯,其篇名为《上海将首先实现阅卷教师持证上岗》。文中在结尾提到:有关专家呼吁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教师持证上岗将首先在上海实现。据培训中心组负责人介绍,此项培训将每年举行,今后,参与培训的人员将扩大到所有高中语文教师。

二、课程标准与实际操作的反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的考试与评价的表述有: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由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课程标准的初衷是让我们每一个高中生在写作中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在写作中:求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求自我——“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一句话,就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然而现状是:我们的学生丢失了自我。不敢讲实话、真话,只是一味地迎合阅卷教师的喜好。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在高考作文中赢得高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即投其所好是一种至上的生存策略。

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我们的学生不得不为了追求功利而牺牲了自我的价值取向,他们没有了敢说真话的勇气与魄力,在高考作文的生死线上面,他们唯有“投其所好”,方能“百战百胜”。

一则《国家总督学顾问抨击作文教学》的文章提到:“为什么作文中说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文章中提及某高校一名外教让学生完成一篇写母亲的英语作文,结果学生交的作文让他非常吃惊。“所有学生都非常轻松地完成了作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说,“因为他们从小学起就开始写这个内容,写起来毫不费劲。”但外籍教师的阅卷结果出乎意料,他质疑学生:“你们的母亲难道都是一样的吗?难道她们从来没有不负责过?母亲从来就没有自私过吗?”“我记得韩寒说过一句话:‘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

其实,千篇一律的“虚拟”何止是写“母亲”呢?不仅学生写的内容有模式化倾向与套话表现,而且阅卷教师在现有评价体制上也呈现出此类倾向。

事实上,我们的阅卷教师,为了自己阅卷的方便,经常会采用模式化的评价方式,如有文采与否,审题明确与否,结构明确与否,内容积极健康与否等,来评判学生作文的好坏。其实这些都有意无意地同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究竟是我们的评判教师错了,还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错了,笔者认为,他们都没错,错就错在,我们的考试与评价体制建设还不够完善。

我们总是在埋怨学生写不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高考的满分作文已经越来越少),可是我们的高考作文评价体制给予了我们高考的学生多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呢?

三、求真、向善、至美作文评价与考试机制

(一)求真:呼吁学生在文中回归自我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作文的考试评价应该呼吁学生在文中回归自我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拥有这种主体意识,我们的考试评价应该倡导以下三个方面的理念:

1.尊重和领悟学生的另类话语权

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思维情感。但是在作文的实际评价中,教师的个人思维定势往往表现在把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对他们个体的“另类”想法多持排除异端的“大棒政策”,缺乏包容精神。

所谓“包容”指:阅卷教师不能以考生作文的观点、喜好是否与自己相悖来决定分数的高低,只要他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予相应的分数。比如2005年上海卷作文,考生对流行文化加以肯定,列举了周杰伦等流行歌手,分析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不能因为与阅卷教师观点相悖、好恶相异而偏离评分标准。其次,阅卷教师也不能因为考生作文中流露出一些不够积极的思想(如内心的种种苦闷迷茫等)而一概给低分。往往这些思想更為真实,有时甚至更为成熟。同时,我们的评价体制还可以对“千人一面、前篇一律”的高考作文直接喊“停”,一旦出现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情况,不给基准分,甚至要低于基准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生存与立足,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如果不去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些美好的梦想将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我们的国家已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招牌打出,那么,我们的考试与评价体制就应该督促我们的阅卷教师把学生的另类话语或富于自我思考有新意的观点作为打高分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一点,香港大学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香港大学在2008年7月份曾对内地的部分省区进行了面试,他们的话题宽泛新颖,如“赌博是否应该在中国推广”、“建‘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等。许多内地考生惊呼“出题很猛很敏感”。然而港大面试的考官的话是:“我们从来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乎学生如何表达他的答案。”港大的主考官重视的是学生个性化的观点,看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对题目的设置不存在标准答案,而是着眼于学生创造性的考察,开发和激励。与之形成对应的是,即便是进行自主招生的复旦大学在面试考题中,也有不少诸如“说出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的名字”、“说出现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名字”等识记性题目,这其实就是我们和港大最大的差别所在。

其实,不仅仅是香港大学,欧美等国家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表达。

尊重和领悟学生的另类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教育公平、公正的一个前提条件。抹煞个性化想法的做法不是教育!

2.倡导并推崇文体的百花齐放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注意”提示中,都会有一句话“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然而我们高考阅卷的老师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喜欢学生写议论文。理由其实很简单:议论文让阅卷老师清楚明白地发现学生观点,很快就能发现他们是否扣题,比起写记叙文、小说等,其阅卷时间要少很多。笔者经常也会听到个别高三语文作文阅卷教师讲到“一看到记叙文就头痛”之类的消极话语,我想这些论调不会占少数。

其实,在笔者看来,千篇一律不仅仅是学生思想表达上的问题,同时也是文体选择倾向上的一个普遍弊病。如果人人都写议论文,那么我们的作文模式化的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吗?

好在让人惊喜的是,在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中,有许多省市的命题专家们意识到了这一个问题,终于将“除诗歌外”去除了,将“文体不限”定为开放性的选择。剩下的就是我们作文的评价体制导向的问题。

但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思想见解“百花齐放”的春天中,迎来文体“百花齐放”的春天。

3.呼吁真情实感,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

高考作文的评价重文采,这一点让高三一线的老师得到了一个普遍认同的做法:他们让许多学生进行“好句好段”的积累和仿写。于是,我们在考卷上看到了许多套写的排比句、比喻句等。但是,我们是否发现,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形式美,忽略了内容和思想,那学生必然走向华而不实的文风。《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华而不实的文风如果建立在虚假的层面上,那是一定不能赢得国人的理解和尊重的。

潘新和教授说:“在喧嚣的应试氛围下,作为考试机器的学生,整日在追逐分数和考试名次的名利场中摸爬滚打,清纯和可爱,同情和爱心,与他们渐离渐远。”“语言的‘标准化,‘泛政治化训练,高考作文的‘时政性命题,逼迫他们学会虚伪和圆滑。”李涂也曾精辟地指出:“文章不难于巧(技巧)而难于拙(自然朴实),不难于曲(内容曲折)而难于真(朴素),不难于细(烦琐细节)而难于粗(简赅),不难于华(华美)而难于质(质朴)。”

这些话直指要害!我们的考试评价一定要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写出富于真情实感的文章来。200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他们”。其中有一篇作文关注了理发店的小姐现象。文中提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也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阳光也应该照到阴暗的角落。这篇文章起初也判了一类卷,给出了63分的高分。但后来由于该考生自拟了一个题目,按照规定被扣掉了2分,最终得分61分。这些直面现实的敏感尖锐话题在一般人的想象中似乎不能登大雅之堂,高考作文似乎就应该反映主流,讲政治,有高度。然而这篇作文被阅卷专家青睐了,笔者以为这正是评价体制中对“真情实感”的呼吁和礼赞,也体现出了评价的公平和公正。

值得一提的是,高考所鼓励的真情实感,不仅要体现出考生的知识积累、人文情怀,更要展现他们关注生活并思考生活的思想结晶。它决不能等同于世俗市民的小打小闹,而是将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融入到生活积累中去。真情实感也要在理性思维的建构下一起进行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向善:呼唤学生在文中培养向善的价值观

1.对“伪善”的文风进行“重拳出击”

笔者曾读到过一则报道,其大意是有一位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改到一篇有关亲情的作文,竟然发现有近三成以上的考生写到自己的父亲母亲非死即残。有专家对此进行呼吁:不要通过煽情来博得读者(阅卷老师)的眼泪。看来“伪善”之风不可不杀,评价理应“重拳出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言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作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解决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思想认识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伪善”的文风是我们作文的严重的不正之风。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学生为人的“不厚道”,用“造假”来赢得功利性的“高分”,这正是学生做人的失败。“伪善”之风如果不去进行大力度地“砍杀”,从侧面上来说,正反映了我们教育的失败,同时又迎合和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所以,我们的阅卷老师在评价时,一定要“擦亮”自己的“慧眼”,一旦发现伪善之作,就应该慎重打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绝不能打高分!因为,在笔者看来,任何作文一定是要让人向善的,好的作文一定是向往和崇尚 “善”的。关于“爱”的感悟,关于“进取”的体会,关于“责任”的承载,关于大千世界的“博爱”,才能从深刻地真正切切地打动学生自我和阅卷老师的内心世界。

2.抨击“是非不明”、“丑恶不分”的行为

弘扬善,就是弘扬社会正气,构建和谐社会。“是非不明”、“丑恶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写作价值观,理应受到评价体制的批判。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期。我们的作文评价体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不遗余力地进行提倡和推崇:

(1)关爱国家、社会、他人

爱是人类社会公有的,是地球常开不败之花。正是因为拥有了爱,生活才显得如此充实和谐。试想,一个不懂得爱、缺少爱的人是很难正确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更难以对别人施与爱心。在西方,家长从小就对孩子施以爱心教育,让他们懂得敬爱父母、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善待自然、保护弱小等。

我们的高考作文应该让学生懂得在文中表达善良的意愿:关爱国家,就是关爱我们的炎黄子孙和关爱我们的民族,从而最终为祖国而生发自立自强的信仰和信念;关爱社会,就是关爱我们的家族百姓,从而生发一种“人文关怀”的博爱精神;关爱他人,就是关爱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让“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成为一种大爱无疆的“人性光辉”。其实,关爱国家、社会、他人,就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在关爱别人中获取人生价值的提升。

(2)学生在文本中抨击“不正之风”,应注重理性精神

一个只会在抨击中呼喊不平之气,却不会从理性思考层面想办法的人,是一个可悲之人。因为生气只会“伤身体”,不能“养元气”。“理性是一种精神品质,理性的品质不仅使人的价值存在指向美好生活的理想,形成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而且它表现在对自己的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治理,在这种治理中,表现出个人的精神的完整性和存在的伦理性,表现出一种理性的人格。教育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就是在造就一个理性的人,一个在理性的生活中实现优秀品质的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及:“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一表述,其实也是对理性精神的另一种阐释。“理性精神”要求学生表述的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笔者记得自己曾经在新浪社会新闻版里截下一幅图片——一位保安在酒店门口歧视性地暴打“影响市容”的农民工,让学生写一篇评论性的议论文,结果有许多学生缺乏“理性精神”:只是埋怨和谩骂那位“保安”残暴、没有人性。笔者以为,如果學生能够从制度建设和法规法纪层面等对农民工进行人性关爱和保护,那么更能打动阅卷老师的“芳心”——那是一种“理性精神”的“芳香”!

理性精神其实不仅对于个人有巨大的发展性导向作用,而且对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我们理应看重这一点。

(三)至美:呼唤学生在文中塑造自我完美人生

至美,就是呼唤学生在抒写真情、表达善念的同时,不断追求情感和思想的巅峰境界。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内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学作文,其实就是学做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三大能力,并对审美教育有专门的阐述: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就评价体制层面看来,我们应该在以下层面进行提倡和推崇:

1.美在学生的文字书写和语言

作文的书写常常能折射出一个考生的气质和修养。好的书写往往能够博得大多数阅卷老师的信任。其实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书写整洁、字迹秀美的字分数往往高于书写很一般的考生。理由很简单:凌乱潦草昭示书写者的心神不宁、粗枝大叶等内心表征;整洁秀美昭示书写者的坦荡自如、细腻缜密等内心气质。

语言亦如此。一个能将语言写得诗情画意的考生,一定有着非凡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内心感受。其实,在笔者看来,经营诗情画意的语言的人,一定会是完美地经营自我人生绚丽图景的人。当然,没有情感和思想作内核,再好的语言也只能是一副“空骨架”,徒有华而不实的“无花果”而已。

2.美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好的作文一定是美的。如果‘真是我们的目的地,善是我们应走的路,美就是我们一路的欢笑。优秀的作文是让我们避丑趋美。”

罗素在《我们为何而生》说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真挚诚恳的情感表白,美好无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我们读者对罗素不由地心生敬仰。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高考作文中用这种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价值观来充实和指导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将是令阅卷老师折服的一件事情。其实说白了,我们的评价体制一定要让我们的考生倡导博大感人的情怀和高远至上的人生价值。

3.美在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境界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写出“结构清晰”的美文来。结构清晰其实就是学生缜密的思维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学生在思维上有广度和深度,才能让阅卷教师震撼。

笔者看到了一篇浙江省的高考满分作文《脉脉乡情》,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地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该生引用的林语堂的那句话不仅典型精当,而且,在结尾一句话中道出了自己深邃的理解和高远境界,将“绿叶对根的情意”写深写透了,可谓是站得高看得远。

我们的考试评价应让学生提升思维和思想境界。因为,有了缜密的思维,学生才能有缜密的表达;有高远的思想境界,学生才能有高远的人生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魏本亚.语文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张晓军 浙江省义乌市群星外国语学校 322000)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评价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