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武德文化教育

2017-03-07张晨郑恺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武德军旅军校

张晨+郑恺

在军校,《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本身具有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培育新“四有”革命军人的今天,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武德文化资源,如何生动、有效地将武德文化的优秀因子融入学员的品格塑造,应成为我们着力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传统武德文化的内涵及特质

何谓武德?专家对其阐释为:“所谓‘武德,即是从武、用武、尚武之应有德性,泛指在以国防军事为基础的武事活动中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伦理思想、道德传统、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品质的总和[1]。可以见出,武德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概念的核心是军事道德文化。

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武德文化具有着鲜明的特质。

第一,贵仁。“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其要义为“仁者,爱人。”《国语》中也讲,“为国者,利国谓之仁。”而在传统的武德思想中,仁德同样也是其首要之义。梁惠王向孟子求教如何应对强国入侵时,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国君以人为本,民心归附、百姓拥戴,这样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著名兵书《司马法》认为,战争的本义在于仁,而仁的本义又在爱人、亲民、止战。止戈为武,武字最本源的意思是不战、是和。某种程度上,安国保民就是武德之“仁”的最高境界。

第二,尚智。墨子讲,“战虽有阵,而用为本焉”;《孙子兵法》说,“勇怯,势也。”归纳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要保持高昂的战斗精神,旺盛的士气,英勇善战,敢打必胜。孙中山说,军人之勇是“有主义、有目的、有知识之大勇。”

第三,重勇。古人云:“文死谏,武死战。”在《孙子兵法》开篇中,孙武就将“勇”视为将帅必备的五种武德之一。对于军人而言,勇有其特殊含义,指的是战场上要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在和平时期,勇主要强调的是“面临各种艰难困苦的复杂环境,面对善与恶的选择,需要更为坚定不畏的意志去克服恐惧和畏难心理,有敢于克坚攻难的勇气、维护正义的责任和承担风险的决心和品德。”[2]

总之,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有其深厚的内涵与鲜明的特质。这种特质,与中华民族性格息息相关。在重勇、尚智的同时,我们更看重仁、义,更强调战争的正义性。

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是发展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推进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创新,必须吸取中国传统武德军事文化的精髓。

二、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丰富的武德文化资源

在军校,《大学语文》课是面向各级各类学员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本身具有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但因军校的特殊性,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内容设置、模式方法、活动安排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军事特色。这些环节中,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武德文化资源。全面梳理和总结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武德文化因子和资源,对培养和塑造学员能力与品格,十分必要。

(一)教学内容设置中的武德文化承传

《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上,强调“大语文”视角,把课程作为认识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全方位、多侧面领会传统和现当代文学经典的深刻蕴涵。笔者所在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分为文选和军事应用写作两大部分。文选部分,在精选传统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军旅特色,突出军事文学和战争文学内容,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牺牲奉献和尚武精神,军人的气节操守、责任使命、忧患担当意识等作为培养和塑造指挥学员军人品格修养、军人人文情怀和精神魂魄的重要支点。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授课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别设置了军旅诗歌、辛弃疾、《三国演义》、《亮剑》、《士兵突击》、战前动员等专题。从“男儿何不带吴钩”的烽火边塞,到“看试手,补天裂”的词坛飞将辛弃疾;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三国群雄,再到能亮剑、敢拼杀的现代军人……这些专题以时间为轴线,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宏观而生动地汇聚和凝练了传统武德文化的优秀资源。

除了集中的专题授课外,在其他的文选部分专题中,对涉及武德文化的部分,也有侧重性的讲述。以《大学语文》课程文选部分的第一个专题《诗经》为例,在授课中,教员会就《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专门的讲述。从分析诗歌,到总结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民族性格,都会着重讲述传统武德文化精神的精华及其对我们当今的影响。

(二)教学模式方法上的军旅特色

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武德文化,除了教员集中授课外,还可以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探索。通过课堂主题研讨、原典诵读、读书交流等形式,充分激发学员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传统武德文化的优秀因子真正在新一代九零后学员心中积淀下来。

1.武德文化主题研讨

立足武德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专题,就战争中的主要人物、经典战争、精彩片段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课堂交给学员。学员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充分交流,可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具体研讨的过程中,教员可以结合具体过程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学员澄清模糊认识,提高认知能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经过自己切身整理、理解、思考的东西,才能真正架构起学员的知识框架,沉淀为内在素养,并最终转化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武德文化的底蕴和动力。

2.经典篇目诵读

对大学生而言,无论到什么时候,对经典原文的传统阅读方式都不能被忽视并取代。可以说,“有目标地引导大学生亲近经典、热爱经典,可以使大学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经典文本中蕴涵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审美标准,在诵读中学习并把握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从而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强其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文化创新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对经典的东西要学员诵读、背诵,这样才能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让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诸如军旅诗歌部分,可以集中进行开展诗歌诵读。在课堂上,通过名家示范、配乐朗诵等形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通过诵读活动,让学员最大范围地参与,引领他们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军旅文学的魅力,体悟军旅文学中正义、昂扬的武德文化和精神。

3.优秀作品读书交流

诵读适合短篇的经典,读书交流则适合长篇的军事文学作品。阅读是深度的了解,是读者对作品的自我再创造过程。适时在课程中开展军旅文学作品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学员选取学习过程中最有感受和体会的一点,各抒己见,交流学习,可以丰富学员对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都需要教员和学员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学员资料的搜集、课件的制作,教员的课前辅导、课后总结。

三、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对学员进行优秀传统武德文化的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员对武德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有效培养并塑造其军人意志和品格。但在二者结合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

《大学语文》课程,课内学习的时间有限。在进行传统武德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展《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外学习和实践环节,拓展课程的第二课堂。我们可以结合军校特点,以教学班、学员营等为单位,组织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军旅作品读书交流和军旅诗歌诵读活动,在活动中锤炼素质,拓展传统武德文化的影响范围。

第二,注重依网学习的开展。

《大学语文》的课程网站,作为一个强大而丰富的学习资源,应成为学员学习和了解传统武德文化的重要平台。在立足课堂教學的基础上,应注重课程网站的建设和开发。立足大学语文课程网站这一平台,专设武德文化模块,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学讲义库、多媒体课件库、声像资料库等教学资料库,逐步构建起一个能基本满足学员学习需求的较为系统完善的武德文化教学资源库。

第三,密切结合九零后学员的学习特点。

当前,军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大多为95后的学员。他们是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想活跃,感觉敏锐,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代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青年学员的特点,采取符合时代特色的方法和手段,比如翻转课堂、微课、网上答疑等,对其进行传统武德文化的教育。

注:论文为校社科基金支持项目,项目来源: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传统武德文化教育与当代革命军人血性熔铸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联斌.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2]王璐颖.简论传统武德文化的五个德目[J].学理论,2014,(14).

(张晨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 郑恺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450002)

猜你喜欢

武德军旅军校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