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与写作来一场美丽的约会

2017-03-07葛婷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玉兰文字生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最让教师和学生头痛的。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先生的话揭示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现实生活的映照。从心理学角度看,作文是一种情绪宣泄。它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本质的认识与感受,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物。同时由于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所以说,作文是学生个人的独创的精神产物,是一种由内而外发出的生命行为。下面笔者来谈谈生活和写作的关系。

一、积累生活,塑造写作之“实体”

一篇精彩的作文需要有鲜活的素材。而最鲜活的素材源自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应关注存在的当下性意义,做到有感而发,有事可写。欧美等国家也都非常重视“生活作文”。作文即生活。素材的累积,是生命记忆的衍生;不管是来自实践的真实的生活记忆,还是从那些一代代的经典中得出的间接生活,都是我们写作生命中缺一不可的养料。新课标在“表达和交流”中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积累生活素材,从而激发写作欲望。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做到真情实感,才会让我们觉得有滋有味。反之,缺乏生活体验的、没有生活化的、枯燥乏味的作文就是由假话、空话、套话堆砌而成的。

笔者的一位学生在写作文《飞向希望》时,就巧妙地选取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材料,用凌乱的画室、梵高像、追梦的女孩等生活素材来表达自己沮丧的心情。

“走到画室的时候,发现它原来如同我的生活一般糟糕。画室的窗户没关,风吹得白色的窗帘飞飞扬扬,地上到处都是铅笔屑、画纸和散落一地的颜料。我匆忙跑过去关窗户,风吹起我的刘海,吹进我的眼睛。鼻子一酸,我忍住眼泪不让它掉下来。

……“啪”,从墙上掉下一幅画像,画像上的人眼神凝重,骄傲地凝望着远方,仿佛可以透视一切东西。

梵高。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他的名字,是他,我曾经最崇拜的那个画家。一切艰难挫折都没能将他打败,而我面对眼下如此不起眼的失败又怎能选择放弃呢?

我抬起头,看见墙上我曾经的那幅画,那是一个女孩正在奔跑着追逐她的红气球,画的名字叫做《追梦的女孩》。我咧开嘴,笑了,那才是真正的我,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无法将我打败,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要勇敢地去追逐属于我的红气球。”

鲜活的生活素材让自己抽象的心情变得更具体,文章变得更生动。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一个生活单调的人是绝不会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加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让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寻找、积累和提炼写作素材,从而塑造写作之“实体”。

二、感悟生活,融入写作之“情感”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文章要打动人心,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这就需要学生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学生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感慨万千,有的却不为所动;在欣赏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迸发,有的却毫无头绪;在碰到同一个问题时,有的游刃有余,有的却呆若木鸡。这是学生感悟生活能力的差异。所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时,不仅要帮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参与者;而且更要指导他们亲身感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即使是一朵小花,一只小鸟,一条小溪,都有它美的地方,都有值得我们动笔的地方。

笔者的一位学生在看到玉兰花凋谢时,在随笔中有感而发写道:

“晚秋的抽芽,严冬的沉寂,只为换来初春短暂的绚烂。当玉兰开始落叶,枯黄的树叶慢慢飘落,显出死一般的寂静,但在那光秃的枝桠间却又点缀着些许绿意。那是玉兰刚抽出的花芽,带着清晨朝露的清新,给沉寂的秋添了几分生机。原以为玉兰会像腊梅,在寒冬傲视群芳,但当白雪纷飞时,花芽只是被白雪淹没,再无待放的生气。不禁对玉兰有些失望,失望它的妥协退缩,玉兰的形象在我心中跌落到了谷底。初春,看到玉兰盛放时,第一感觉是惊讶,未曾想到它竟会再次绽开,心中却仍有些失望遗憾,它只选择在温暖的春天甘愿沦为百花中的普通一员。后来,又看到玉兰花渐渐枯黄,无力地从枝头凋落,叹惜它生命的短暂。回顾玉兰花的一生,忽然原谅了它寒冬的沉寂。积蓄了一冬的美好,全在初春展现,它含有严冬气息的美好,惊艳了人们的双眼,一生的美丽全在一瞬展现,即使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它的美好仍不会被抹杀。感动于玉兰的坚守,为明天展现最美的自己积蓄了所有的昨天与今天。”

这就是学生对玉兰花獨一无二的体验。唯有真正感悟生活,才能融入写作的情感。唯有通过写作,才能将心灵中流淌出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活水,从而成为汩汩流淌在笔尖的文字。

三、理解生活,凸显写作之“灵魂”

写作素材的分析,是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用我们亲身经历的生活和自身的生命去解读素材中的生活和生命,这是生活、生命和写作的融合。每一次写作,都是生活的一次经历,生命的一次再生。所以,理解生活,用自己的内心和生活的阅历去写作。笔墨的流淌,必将是文字和内心的契合,必将是情感与思想的激荡。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一个理解生命的人,他的生活就是素材,他对生命的阐释就是分析。所以,他的欣喜欣慰,忧思忧郁,都尽在笔尖缓缓流淌。如庄亿峥同学写的《轮回》中“虹揉成霞,霞碎成星,星汇成河,河垂成虹……”写的《三渣》中“屎,被当做,生命的残渣,但这定是灵魂的挣扎。”“屁,对于我,它根本不是什么,但可能,对于它,我也根本不是什么。”“尿,若无人赞颂,这种水是圣洁的,便也少了,世俗谄媚的污蔑,或许这也是世间,唯一的圣洁。”等文字可以让我们看到语言的魅力,生命的力量。这样的文字,似乎很俗,但一定是性情文字;这样的文字,不是很美,但一定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也一定是有灵魂的文字。因为他写的就是生活,就是生命。

当代作家余华曾说,我相信文学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所以我们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写作,都不能抛弃生活的现场感。宁波市特级教师张全民老师会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骑车从家里出发赶到十几里外的学校,就为写下那一刹那的灵感;那是怎样的一种诗意写作啊!张老师写下的《美丽的失约》、《这个世界真美》等散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学功底深厚,情感丰富细腻的优秀语文教师的形象。从他充满诗意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他对生活深刻的理解,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最终职责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内化为学习品质和写作素养,写作教学应该追求这个境界。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教好语文写作。作家张抗抗认为生活需要体验和思考才能变成写作的素材,那么,就让生活与写作来一场美丽的约会吧。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教师写作对学生的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2012,(8).

[2]宋贵斌.激活源头,把握作文教学的抓手[J].语文教学之友,2006,(9).

(葛婷婷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技工学校 315700)

猜你喜欢

玉兰文字生命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