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阅读教学与创新教育初探

2017-03-07姚致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阅读教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迅增的世纪,是阅读的世纪,更是创新的世纪。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代“灌输”,实行开放性教学模式,以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以创设阅读课堂,丰富阅读内容,拓展阅读途径,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为开启学生智慧背囊的主要方法,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罗伯特·怀尔特说过:“任何人都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览会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新的理念,好的观点、主张常常来自對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域的拦腰截断,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新的视角。江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至今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很多教育界资深学者潜心研究教学的创新问题,提出了颇多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笔者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的较量。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知识丰富、聪明睿智、胸襟豁达、道德高尚、人格完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基础上增设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为目的,主动“探究”,注重师生共同协作、共同探讨,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更注重学生实践。这种过程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无疑会给师生留下巨大的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罗宾说:“个人自身的潜能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被唤醒,便会有所向披靡的骇人力量。人类的潜能巨大,特别是人的大脑,蕴藏着无法估计的潜力。”语文阅读教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将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是一种素质化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师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开展研究性教学?笔者就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浅显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造研究氛围

语文教学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中,教师在上课时从作者、背景到结构、中心,可谓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尽管我们声情并茂、滔滔不绝,但在教学中始终会觉得自己在唱“独角戏”,缺少与观众之间的沟通。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了电脑,只是不停地复制、粘贴,缺失主动、自由选择的余地,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至多也只是“两脚书橱”,缺乏自学能力,缺乏更新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必然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如果一个人只是知识载体的话没有用!电脑比人脑的容量更大,还更准确。人就应该是创造性的人,教育就要培养出这样的人。”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手脑双全的人。所以,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研究性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习者,必须从根本上摒弃“个人权威”的思想,树立民主开放的教学理念,创设宽松和谐的研究环境,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充分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努力使其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才能被激活,创新的思想火化才能被点燃,创新见解才能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在探讨毕淑敏的剧本《一厘米》时,针对《一厘米》背后所隐藏的内涵,一场开放活跃、民主和谐的小小辩论会开始了。辩论会上大家各持己见,争论不止。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调控、评价、鼓励,使学生受到了启发,获得了灵感,增强了自信,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剧本所蕴含的深刻主题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研究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既是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也是信息反馈、反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获益。”(莎士比亚语)学生只有按兴趣阅读,快乐地学习,才有可能开启心智,创造卓越。只有按兴趣做事,才会有热情,只有高兴,学来的东西才不容易忘记。有了阅读兴趣才能激发研究热情。爱默生说:“没有热情便无大战。”热情是一种持久稳定和理智坚毅的情感,“兴趣”是“热情”的催化剂。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以激发其研究热情。语文教学中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挖掘到,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精心设计每一个阅读课题及其研究思路,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的产生创造便利。例如,在探讨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时,因为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仁爱、友谊等人文主义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我们可以设计比较阅读研究法:比较《哈姆雷特》与《威尼斯商人》所体现的不同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威尼斯商人》中早期资产阶级代表和封建高利贷者夏洛克的性格特征;比较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这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还可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等人进行心理换位。这样,就能够大大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为学生心灵的创新之花提供丰富的土壤。

三、创设阅读环境,培养自主阅读

语文教育的全过程,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是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意境、形象、情感的美感的过程。

(一)创设阅读课堂,丰富阅读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生们对所阅读的材料还不会把握、不会取舍。笔者会把那些课本上没有的、新近发表的、饱含时代特征的新鲜的思维成果输入到课堂上,把思维活水引入到学生的内心。这样,往往能使学生受到远比学习课文本身更多的启发,甚至会绽放出绚丽的思维花朵。如在课堂上,经常把一些名家名作和一些富有前瞻性的文章以课内比较阅读或是课外延伸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在探讨毕淑敏作品创作风格时,教师分别把毕淑敏的《红处方》和《素面朝天》两部作品的主要情节、主题和富有启发性的句子读给学生,再分组讨论其作品反映的深刻内涵。从教学反馈来看,达到了较好的教学预期。

(二)拓展阅读途径,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著名作家叶文玲说过:“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以课本阅读,读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阅读的能力之后,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阅读,学会读社会,读人生,提升阅读等级,拓宽阅读视野。

笔者经常从报刊、杂志或是网络文学中选印一些观点新颖、信息丰富、组合精巧、意蕴深刻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并形成文字,这样既把新的信息传输给了学生,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还提供了练笔的机会,可谓一举三得;同时,增开阅读课,带领学生到阅览室、电子信息室读书,作摘记,积累写作素材,写读后感想,并抽查阅读结果;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有智慧”的书,并开展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大赛、黑板报征稿评比等活动。这一系列举措,无非都是为学生引来时代的思维“活水”,以便使其思维能“清如许”,使其思维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只有在阅读教学中灵活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并切实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姚致远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215500)

猜你喜欢

研究性阅读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