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017-03-07孙鸿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纵观近几年的语文中考,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分数虽然并无太大变化,但是在文言文命题中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内文言文所占比重变小,而课外文言文的比重却在一直增大。这种现象无疑是给如今的文言文教学一种更大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到了基础的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可以自主阅读课外文言文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作进一步分析。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处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就总体而言,情况较好。在当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虽有漏洞,但就现在教育考试体制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每个教师、学生来说,并不是没有好处的。

(一)对美好人性的积极传承

著名教师提出的“情智教学”中就有关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情感联系的观点,“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1]从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关于历史人物的描写这一角度来看,其中塑造了大多比较优秀的人物性格。这些有高尚品格的人物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好的影响,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九年级下册)中邹忌是一个事实求是、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勇于进谏的人;《曹刿论战》(九年级下册)中曹刿是一个爱国冷静、见义勇为、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幼时记趣》(七年级上册)中“我”是一个天真烂漫、善于观察、无忧无虑、热爱自然的孩子。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感受的同时,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优秀品质,从而来提升自我。

(二)对社会历史的高度重视

无论是什么样的文言文,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时间、空间环境,阅读文言文作品时把文章放置于特定的时空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把作者创作环境要作细细品讲,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也方便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意境,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捕蛇者说》(九年级下册)一文主要写了老百姓为了摆脱赋税之苦而选择从事抓捕毒蛇。江苏南通某中学的王老师在讲解该课文时,先给学生介绍了文章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并将该段历史进行了一个简单又详细的描述,使得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单从文章本身看,是为了揭露当时永州的“赋税之毒有甚于蛇毒”,但将它放在当时作者柳宗元所处的中唐代时,便让学生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赋敛的苛酷,也能表达出柳宗元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样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历史价值与历史情感,也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到历史知识,一举两得。

(三)对韵律之美的深入探究

诵读法是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的朗读、诵读课文。文言文通常都是有一定韵律的,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可以熟悉课文,理解文中的情节、感情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教师反复地强调句读、读音的基础上,对于考试中出现的课外文言文也能自主地、独立地完成阅读。江苏常熟某中学的祁老师在讲解《马说》(八年级下册)时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其中一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既有有关句子停顿的知识,又有关于读音的问题,祁老师在讲解这句话时平衡了这两方面并进行了拓展。句中两个“食”都读作“sì”,作为通假字通“饲”,表示饲养、喂养的意思。熟悉了这个读音,在课外阅读时也能方便很多,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卖柑者言》)中“食”均为通假字,读“sì”。在停顿上,课文中这句话是简单的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单句,应读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样的“秦王坚自河东还”(《资治通鉴》第22卷)应读为“秦王坚/自河东还”。这种通过课内的熟读来达到课外的熟悉,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某些弊端

《文言文教學改革刍议》中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3],将这句话与学生在文言文上的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现象结合起来就暴露出了当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展示,其中包含的古典知识必然也是十分深刻的,也就导致了读起来枯燥乏味。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改变这一现象,反而以固定不变的方法教学下去,结果自然不必说了。现代常用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有诵读法、串讲法、评点法、讲练法,虽然方法多样,但本质都是先逐字逐句的讲解字义词义句义,然后分析内容概括中心。这种教学过程毫无新意,大同小异,难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效果差劲。比如江苏常熟某中学的陆老师在给学生上《晏子使楚》(八年级上册)时,只注重课文翻译和文中“使、闻、道、方、坐、诣、其实、得无、熙、曷、病、焉、圣人非所与熙也”等重要字词语句的用法及意思。本来这是一篇比较简单易懂的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巧妙回击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故事,可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将课文真正的氛围情趣降低,学生当然会觉得无聊了。

(二)学生认知出现差异

无论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是在《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有规定将语文课程定为基础课程。这一点对于每个语文教师来说都很明确,但对于学生并不是,更何况是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正在苏州某中学读初二的许同学说:“语文哪有那么重要,数学拉分才厉害。”南京的李同学认为:“文言文不好懂又用不到,没心思去学。”在读初三的常熟同学张某不止一次因为文言文题目失分而被老师批评但他仍然不肯花心思去学。由此可知,学生普遍将一些理科性质的科目作为学习重点,而将语文等文科科目忽视,正是这种对课程的忽视使得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也产生了抵触。而文言文题目又不像其他题目可以轻易提分,所以这种“陷入困境”的阅读也就没有效果了。另外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工具性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实用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文言文作为古人的一种文化载体在现代可以运用的地方并不多,学生在除了考试以外的场合碰到的机会也并不多,无法学以致用就使得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愈加困难。

(三)学习兴趣比较低下

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帮助学生学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4]这种体验与感悟都是基于学生个人而言的,来自他们的心灵与情感。而文言文所运用的古汉语与现代白话文完全不同,在阅读理解上都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自然会造成一定困扰,也使得他们阅读兴趣的低下,更谈不上喜欢了。在对文言文本身产生了厌烦情绪后,要如何再让学生获得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呢?比如在教学《黔之驴》(七年级下册)时,因为寓言故事本身具有趣味性且通俗易懂,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学习文言文知识。在学习之后才会真正的获得发自内心的体验与感悟。而大部分情况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让学生很难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应当“通过语言文字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5]但现实是教师经常以“独角戏”的形式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源源不断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会一味的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言文阅读教学始终止步不前的现状。

三、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文言文命题在中考试卷中的调整,给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要开始重视起文言文的阅读。面对现在这样一个好坏参次的教学现状,如何应对、提升文言文阅读效率是如今中学语文教师更该思考的问题。

(一)对阅读教学的方法优化

有人曾说:“我认为教文言文也不应该逐句逐句讲……所谓讲,应当理解为给学生以指点和引导,使学生逐步达到能自己阅读。”[5]而我们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都是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现在应该改变这种被动的模式,要从“鱼”向“渔”转变。教师不能再一味按部就班,用先翻译后分析的原则来讲解文言文,而是应当做学生的引导者,把学生的自主思考放在第一位。在授课中,可以运用新媒体手段,“丰富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声色结合,图文并茂,更直观形象,触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7]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愿意主动进入学习状态,举一反三,积极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核舟记》(八年级下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微雕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以便更好地深入、学习课文。因此不论是学习文言文还是学习语文,需要的都是这种自主的学习观念,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的知识上,主动吸收外来信息,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对语文学习的观念更新

长久以往,语文在学生或是家长眼中都是一门可以适当忽视的学科,因为其不易提分、见效慢、阅读量大等特点让众多学生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而文言文在这种大背景下又因其实用性低被更加忽视。曾有知名教师说:“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8]因此在课堂中,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达文言文的重要性,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一种体会古人写作、生活、情感、文化的方式。文言文代表了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能够理解文言文了,才能明白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才能真切明白古人的文学修养,才能感受古人举手投足间的风格。《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均为九年级上册)等课文,其中都表现了古人或隐逸悠然、或忧国忧民、或豁达开朗的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便也能够提升自我涵养,提高文学水平。同时任何两样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也不例外。能够阅读好文言文,对学生阅读现代文也有不少帮助。从这几点来看,观念的更新对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三)对课后学习的多样拓展

关于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能够拓展足够大的空间给学生体会。在课前,教师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學生自己去查找相关文言文课文的资料,自由地没有拘束地了解课文的背景等信息,只有学生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他才能有继续阅读的欲望。在教学中则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音频等,提高文言文的趣味,或者由学生扮演课文角色展示故事,这样的一系列小方法都可以将阅读效率提高。课外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用学习到的文言文知识,编辑一些短小的文言文信息在逢年过节时发送,譬如:“旧兮送往,新兮迎来。苔梅点点兮,落宏谷之涧。红烛灿灿兮,于江河之畔。春光乍泄,大地回春之际,鞭炮齐鸣,神州迎新之日,惟愿吾师新年快乐,万事皆意,贵体康泰,桃李天下。福如蘡茀至,愿君悦兮”。既不失庄重又显示出了新一代青少年的素质文化修养。通过多样化的拓展环节让学生可以感觉到,阅读文言文起码不是一无是处,它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综上所述,目前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警示着我们应该迫切改变这种状态,寻找一条更适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道路,对症下药,提高效率。同样这种现状影响着如今文言文的推广宣传。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如果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学生都不能够很好地阅读、理解,如何才能宣传我们的中华文化的呢?这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该思考的问题。

项目来源: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称:新课标视野下的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研究——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为例,编号:2016108

参考文献:

[1]孙双金.“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6,(34).

[2]王莹.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J].中学语文,2015,(24).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4]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谈燕.诗意语文——永远的追求[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6).

[6]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孙东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其应试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2,(9).

[8]黄厚江.文言文该怎样教[J].语文学习,2006,(5).

(孙鸿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215500)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