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特征

2017-03-07张翠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于勒美育心灵

一、引言

康德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美育,寓美育于教学的过程和活动中,让学生带着美的心境、美的感应走近文本,长期以往,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自我净化心灵、涤荡灵魂,并随着对美的理解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正如大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纵观初中语文的教科书,可以说是“美文如云”,它们承载和寄托着各种美,如从美的存在形式来看,初中语文教科书就提到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里丰富的美育资源,让学生将美的精神和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

(一)以感性的方式感化人

美是感性的,是情感的一种真实流露,它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感化于人。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教室的周围,需要学生留步驻足后心领神会。黑格尔说过:“美只能存在于形象中。”美不是虚无飘渺的,是可以用自己的感官触摸的,是具象的存在,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便无所依、无所凭。教师在开发、挖掘美学价值時,要以感性的方式化无形为有形,让学生对美的理解做到形神皆备。如赏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笔者紧扣菲利普夫妇看待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的变化,如听到于勒发财时,他们是“朝思幕盼、望眼欲穿”,而看到于勒成为究光蛋时,他们却是“咫尺不认、如避瘟神”,在这种前后形象的对比中,学生明显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二)以丰富的情感打动人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性也是人的特有属性。美育要求我们以真情打动人,在情中身不由已地进入现实艺术的意境中,并与作品中的人“同悲欢,共离合”。记得笔者有一学生曾与父母闹别扭离家出走,那天在上史铁生《我与地坛》时,笔者让他诵读,他情不自禁地感受到文中“母亲”守望与等待的焦急神情,读到情深处,不禁潸然泪下。可见,丰富的情感能触动人内心的最柔软处,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以及完整的特性。

(三)以愉悦的功能发展人

美不仅具有欣赏价值,更具有发展人的价值。求真、向美、趋美是人的本质特征。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汲取了正能量,体会了获得感,并“心向往之”,则人的发展成长也便水到渠成。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美能拯救世界”。因为,美首先能完美人的心灵,丰盈人的灵魂,改变人的精神面相,所以,当人们处于心灵愉悦时,他们就已经在全面发展的人的道路上渐行渐深。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一)以审美情境让学生感知美

情境烘托美,美孕育在情境中,以审美情境联接学生感知美的心是打通美育教育的“第一公里”。帕克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所以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感知美,生发美的情意、美的享受、美的畅想。

如何创设美的情境呢?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两种方法:一是借力图文集、声光景画等媒介,以此为凭借,以画面的真实感、灵动感、色彩感,勾起学生强烈的记忆和感受,并配以悦耳的动听音乐,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只有让学生在多模态下感受到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情怀,学生内心的美的情愫才会自然生成。在美的情境中,学生不但会习得课文内容,更能体会到课文的精神内核。例如,在教学《听潮》一文时,就借用多媒体展现出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学生完全陶醉其中,对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溢于言表。二是渲染审美气氛。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仪表美、教态美、方法美等,让美“先入为主”,从而“未成曲调先有情”,进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二)以审美感悟让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可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即对文字的感知,完成形象的构建;“品”即批文入情,在“品”中思和想;而“悟”是在“入乎其内”后“出乎其外”的美的感叹和收获。如科幻小说《喂——出来》,我设计了以下情节助推学生“赏美”。开端:人山人海,各怀绝技(探洞);发展:新奇公司,垃圾满地(填洞);高潮:石头出山,初现危机(洞满),这样一步一步地让学生领悟洞的隐喻:破坏大自然,人必受罚,从而得出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结论。

(三)以审美想象让学生创造美

美和想象力密不可分,想象力是审美的翅膀,有了想象力,学生才能创造美、生成美、追随美。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常让学生进行审美练笔,这既能在学生心灵中植入美的因子,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材有大量的有哲理的美文,既是学生“心灵的鸡汤”,更是学生写作的宝库,引导学生基于课文展开审美翅膀,进行创造性写作,是培养学写作能力,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捷径。如《孔乙己》一文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他是怎样死的?你对他的死有什么样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基于孔乙己之死来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写作,完成课文“续篇”,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的提升和创造的再出发。

四、结语

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需要美育支撑,这是课程改革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塑造美、传播美、发现美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其宗旨是培养既有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又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张翠 江苏省宜兴市杨巷中学 214255)

猜你喜欢

于勒美育心灵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唤醒心灵
美育教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