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注释与教学例话

2017-03-07李繁贵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字面东南省略

为古书作注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学术传统,中华文化藉此代代薪火相传。就目前来看,让中学生乃至让中学老师直接读艰涩的古文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宜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教科书及其教参中的注释——正者证之,误者辨之,不足者补之。笔者不揣谫陋,试结合近六年来的教学实践,通过具体文例分类论述如下,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般而言,教科书里的注释是没有问题的,但有时也不免白玉微瑕之憾。对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和读书过程中练就一双慧眼。即便是正确的注释也要予以注意,正如郭在贻先生在《训诂学》里所说的,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那么,到底哪些地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呢?

其一,字面普通而义别例。“字面普通而义别”是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语辞汇释》里提出的判定俗语的标准之一,另一标准是“字面生涩而义晦”。字面生涩而义晦之处我们很容易注意到,难就难在字面普通而义别的地方。这样,课本有时会出现当注而未注的情况,偶尔某些注释又会存在似是而非的现象。《小石潭记》中“悄怆幽邃”一句,课本解释为“寂静极了,幽深极了”。课本对“悄怆”的注释: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冯彦山先生《“悄怆幽邃”臆说》都已经对此提出了质疑。实际上,“悄怆”是一个近义复合词,是悲怆的意思。理解该词的难点在“悄”,因为它字面普通而义别,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说文·心部》:“悄,忧也。”这样的用例不少,比如“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大约该词在汉代人们那里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毛传里专门给出注释:“悄,忧也。”“寂静”是它后来的引申义,很明显课本是“以今律古”了。

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语文课本或者对“天狼”不予解释,或者解释为天狼星,喻指西夏(也有人说包括辽国)。天狼星是大犬座的一颗一等星,明明是出现在南天星空,又怎么西北望呢?对此,张闻玉先生在《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中作出了详细说明。兹略引述之。苏轼在这里以天象入词,其中的“雕弓”一语双关,既指弓臂刻有花纹的弓,又指星官,即天弓“弧矢”星。《史记·天官书》:“弧九星,在狼东南,天之弓也。以伐叛怀远,又主备盗贼之奸邪者”。《晋书·天文志》:“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又:“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与狼”。不难看出,位于天狼星东南的弧矢九星,就是用来专门对付天狼的(见下图)。弧矢九星的相对位置会有所变化,对狼星形成张弛之势。在历代谶纬文献中,不乏“天弓张,天下尽兵”这样的记载。张闻玉先生还根据《宋书·天文志》里“天弓张,北兵起”等材料,认为“西北望”不必看成实指西夏,而是指北边的辽兵。未知孰是。

其二,语法成分省略例。语法成分省略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对此苏教版初三语文课本辟有专题学习。主语省略、宾语省略、谓语省略等现象看似很简单,其实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也不尽然。比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到底谁神游故国,谁在笑,历来聚讼纷纭。诗家语跳脱性强,尤难捉摸。比如《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一句,“与”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介词宾语省略,清末先达马建忠在《马氏文通》里早已明确指出:“‘与先动字,其所司有蒙前文而不书者。”论述细节请参考拙文《“与皆来会计事”句解》。又比如“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一句,课本翻译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该译文于古有据,是根据东汉赵岐注来的。赵岐注文是:“征验见于颜色,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发于声而后喻,若宁戚商歌,桓公异之。”千百年来,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后来《孟子》被列入十三经,地位尊崇,人们更加不会怀疑古注了。

然而朱熹不迷信古人。他在《四书集注》中写道:“此又言中人之性,常必有过,然后能改。盖不能谨于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不能烛于几微,故必事理暴著,以至验于人之色,发于人之声,然后能警悟而通晓也。”(为方便讨论,把前面几小句的注文也一并引出)此处稍显简略而隐晦,不过很明显,加方框的“人”指别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对该句省略主语的判断不一样。标示如下:

人恒过,[?]1然后能改;[?]2困于心,[?]3衡于虑,[?]4而后作;[?]5征于色,[?]6发于声,[?]7而后喻。

一至四处的主语都是承前省略,是“人恒过”的“人”。到后面就有分歧了。赵岐认为五、六处还是“人恒过”的“人”,第七处是别人,比如渔父和桓公。朱熹认为五、六处是别人,第七处是“人恒过”的“人”。

到底孰是孰非呢?这里笔者不作具体字词考证,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窃以为从上下文来看,按照朱熹的注文去理解更畅达。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道理是一样的。个人内心困惑,思虑堵塞就好比国内有“法家拂士”;别人的愠怒之色和训斥之声就好比国外的“敌国外患”。

后来,清代焦循撰写《孟子正义》,采纳了朱熹的观点:“征色,谓为人所忿嫉。发声,谓为人所诮呵。然后乃警悟通晓也。此则过之暴著于人者。”可惜,《孟子正义》旁征博引,不易卒读,不少人仍然唯《十三经注疏》是从。流弊所及,难免会波及到教科书了。在撰写过程中,笔者发现自己与皮坤龙先生的观点耦合,两家殊途同归,其《正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读者亦可一并参阅。

其三,诗词暗用典故例。中国古典诗词往往以委婉隽永为美,许多诗人都善于用典。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其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得无比阔大,空间上纵横伸展,时间上亘古长流,“极写洞庭湖浮天载地的浩瀚动荡气势”(见《景大身小 命蹇心雄——杜甫《登岳阳楼》新析》)。前几年笔者从昆明回来,曾苦吟一首古风《游滇池偶感》:

西南天地间,浩淼一汪洋。

秋风起横波,落木染飞霜。

双凫时隐没,蒹葭何苍苍。

滔滔皆是也,拂袖将焉往?

长联壁上题,蛟台卜卦忙。

万顷澄不清,披襟久彷徨。

弥勒花正好,矫首悲故乡。

无数次两相对照,方知描摹江海之难。杜甫这一联出神入化地引用了一些典故。前人曰:“吴楚东南坼”化自《史记·赵世家》“地坼东南”(清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卷五)(按《史记·赵世家》作:“地坼东西三百步。”),“乾坤日夜浮”似受《水经注·湘水》“洞庭湖广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影响(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三)。余谓“吴楚东南坼”或另有所本,《山海经》云:“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列子·汤问》、《淮南子·天文训》皆有类似的记载。吟诵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再联系《山海经》和《水经注》里的这两段文字,我们脑海中如何能不浮现出这样一幅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滔滔天际涌、日月此中行的壮阔景象呢?而就在这壮阔的景象中,陪伴诗人自己的唯有一叶孤舟和老病之躯。在课本对这些典故毫无提及的情況下,“‘坼字用得怎么好”这样的设问又有多少可操作性呢?到底是给学生这些材料引导他们阅读思考难,还是直接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比较难?

观明唐汝询《唐诗解》、清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其注诗、解诗皆有法度,窃以为欲摆脱古诗词教学散漫无体系的桎梏,我们的教材和执教者应当从此类作品中汲取力量。

(李繁贵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710061)

猜你喜欢

字面东南省略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中间的省略
数字在法语俚语中的使用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