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选修语文课文中孔子“仁”的思想

2017-03-07常青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卫灵公颜渊

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对话中曾皙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惠风舒畅的富有诗意的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舒适和美的理想社会模式,这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的理想就是要实现这种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社会,要求人人都要做到“仁”,实现人与人的相互尊敬,严肃庄重,恭敬谨慎,人人都要按照“礼(规则)”的原则生活。他的这种“和谐的大同社会”思想,在《论语》里有多次论述,在高中选修课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圣人情怀。

在《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就“仁”给我们提出几层意思:首先,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或者在“礼”的规范下,实现自己的欲望。其次,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自己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这是人们的自我完善。第三,给我们指示出“仁”的内容,这种否定性的界定表述,让我们感到“仁”处处都在,难以一一列举。

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白孔子思想,首先是既然能“恕”,那么就是“仁者爱人”的结果。其次,这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阐述,就是用自己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我们要问的是谁会对自己不好呢?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否定性表述,那么如果己所“欲”的话,要如何“施于人”,难道也是“勿施于人”吗?应该是“己所所欲,定施于人”,有《论语·雍也》为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孔子的所想是有好事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遇到坏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仁爱之心。无独有偶,诞生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宣称:“毗耶婆说: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向往渴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的律法;留心遵行吧。”耶稣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路加福音》)我们发现圣人的先觉性在深层次上是相通的。

在《论语·泰伯》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给我们传递出孔子的崇高理想,以天下人民都实现“仁”的生活为目标,实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社会模式,即构建大同社会为目标,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这与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意思是相通的。我们后世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类极端利己的奋斗目标与孔子的理想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孔子在那个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有这样崇高的教育理想是多么的伟大!

在《论语·述而》中,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给我们指出了“仁”的努力方向,所谓“仁之方也已”,只要我们心中有仁,那么,仁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举手之劳!同时我们要捍卫“仁”,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抱负,实现向“志士仁人”学习的理想(《论语·卫灵公》),培养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献身的胸怀。

同时,孔子也从反面提出“不仁”的危害:“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让我们明确认识,不能被“不仁者”一时的飞黄腾达而迷惑,势利小人在本性上决定他们一定不会甘居人下,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久保富贵。我们还看到孔子对“仁”的认识是极其全面的,他在《论语·阳货》中的“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给我们指出,如果我们一味地学“仁”,一味地“爱人”,却不擦亮我们的双眼,那么就会被“不仁者”利用我们的“仁”而愚弄和欺骗我们,所谓“知者利仁”。所以不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所有的人,不能“滥仁”。

不仅如此,在孔子的理论思想之外,我们还看到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复杂的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着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由此我们认为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实践性的,他是在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去践行。因此,他的思想不仅是对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理论上的引导,更是在实践上的指导和终极关怀。

由此,我们明白,孔子的“仁”的思想,是由“克己复礼”的自我要求,到“仁者爱人”的自我完善,再到“我欲仁”的发展,从“仁以为己任”的奋斗目标,到“杀身以成仁”的升华,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具体的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人民生活状况的密切关注,对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深深关切,所有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伟大思想家的崇高地位。即使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并踐行的“仁”思想表述,仍然是我们新时期民本思想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跨越时代的真正的圣者,大哉,孔子!

(常青 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743300)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卫灵公颜渊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弥子瑕是对是错?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纠缠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