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本剧与初中语文教学

2017-03-07李一丁毛萍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课程语文

李一丁+毛萍钰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本剧的教学形式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是教师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手段之一。课本剧的运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很特殊的意义,将戏剧与教学融入到一起即是将艺术与教育相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同时语文课程又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学科特性要求我们要将语文教学结合学生特点、联系现实学情,将语文课变成颜色绚烂的调色板,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绘出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艺术画廊。

语文教学由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五大部分组成。阅读部分是学生与社会、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桥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同时也能够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世界的认识,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阅读教学的形式多样、方法繁多,其中课本剧的阅读教学形式可谓“百花丛中一点红”,其将情境教学与戏剧教学二者相融合,以语文教材为蓝本,选取合适的文章由学生改编或遵守原作进行排演。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在为由吴亚芬、王大民等几位首先提出课本剧的优秀教师主编的《中学课本剧》作序中提到:“中学课本剧是从课本中选出有文学性的课文,改变成的戏剧,供学生演出。”

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其著作《诗艺》中提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原是用于解说诗对人的教育意义,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育。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积极、端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塑造学生积极学习动机的必要要素。《论语·雍之》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足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古以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讲解和演绎,其中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名著阅读更加适合课本剧的编排。

笔者曾有幸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跟随王江春老师实习,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语文课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如长春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范进中举》一课,王老师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对文章作者生平简介、创作背景、年代背景进行介绍,随即扫清文章中的生僻字,再由学生进行泛读,掌握文章主体脉络,整理文章出现的人物,最后将角色分配给愿意参演课本剧的学生,在课下进行编演。第二课时首先学生进行《范进中举》的课本剧表演,再由教师及学生点评,其次结合他们的表演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观看及出演课本剧,学生对范进的自卑懦弱、潦倒落魄却又迂腐圆滑,胡屠户的贪财势力、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性格特点有了更直观、更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的表演较之专业演员相比略显粗糙了一些,服装道具也不够精细,但学生们在整个编演过程中,要仔细领悟所扮演的人物性格特点、心理特征,深入剖析各人物之间的联系,以及该如何通过语音声调、动作变化来突出人物个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组织能力、肢体表现能力等等都得到了锻炼。“教师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教育理念上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博爱与悦纳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地朋友式关系。”[2]

讲好一堂语文课需要做好许多准备,首先要考虑到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如教师本身是否对课本有足够的了解、是否能够将课文清晰顺畅地讲解出来、是否能够全面地考虑到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否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有足够的理解。其次要注意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营造出适宜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该氛围中感受到课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戏剧家曹禺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它的文学书籍。”这就与情景教学法的理念不谋而合。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人物请入课堂,走入学生视野,营造出不同的时代氛围。以往讲授法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声音循循诱导,引发学生的思考,而课本剧打破了这种桎梏,将视觉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们用眼睛发现、用心感受人物。初中生处于生理及心理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其思维方式及感知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创造能力也是语文老师不可忽视的要点。由王文彦及蔡明两位教育界专家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对情境教学法进行分析时提到可以通过演课本剧进行情境教学。演课本剧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熟悉课文后,以真切的感情投入到表演中去,这不仅使演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其他小观众来说,也是对情感的一次洗礼,对审美的一次提升。课本剧中可见的服装、道具、布景以及通过语言为课本剧情节进展铺陈的旁白都是为学生们营造的特有的情境。

在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也同样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如同天平的两个托盘,轻重适宜才不会出现倾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们一直所为之努力的大方向。

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对象可以介于师生之间,也可以介于生生之间,教学过程的互动方式可分为单向、双向及多向型,课本剧本身就属于比较高级的多向型教学过程。一场完整的课本剧从选择剧目到成功演出要经历很多步骤,在这期间需要老师及学生的互相配合、共同合作。以班级为单位,课本剧本身将学生划分为两种小群体,一种是参与课本剧的学生,另一种是欣赏及点评课本剧的学生。参加课本剧的学生又需要进行分组,对课本剧进行分工,共同为剧目服务。如导演组(包括导演、编剧)、服装组、道具组、演员等。由编剧组对文章进行润色、加工,使文章书面化的语句变为更加适合演出的口语形式。导演组的学生负责统筹全场,把握大方向,监督并纠正其他组出现的问题。服装、道具组负责筹备课本剧演出期间一切可以通过直观看到的、能够烘托剧情氛围、符合人物特点的物件。而演员的责任更加重大,演员需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塑造人物形象,在这期间,演员要做的不止是对剧本的分析、人物的塑造,同时还要克服在表演过程中羞怯、紧张、恐惧等情绪。演员要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动作分析、环境设定三点才能够将人物塑造得更加贴合原著、更加活灵活现。对剧本的分析不止是演员必须掌握的环节,整个剧组所有成员都应对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规定情境、全剧的中心事件、事件的主要矛盾冲突、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烂熟于心。只有这样同学们之间才能够明确组内成员的需求及想法。

教师在整个课本剧的编排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教学界虽早已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是转“主体”为“主导”,但在课堂中要真正履行教师的主导职能还是需要借助些其他的媒介。人本主义课程的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部能力的发展。福谢依列举了人的全部能力领域:理智、情绪、社会、身体、审美、灵性。如在课本剧中,学生虽可以主动加入到团体之中,共同编演。但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对舞台的掌控能力等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高举明灯,做学生的领航人,才不至于学生把路走偏。教师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在给他们充分信任的同时也要给予公正的點评指正。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演课本剧有助于更加全面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将主体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同时对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上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演出过程中,通过角色的再创造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更加贴近课堂的美,对学生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均有益处。作为将戏剧与教育融合的课本剧,在净化学生心灵和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都应重视和大力推行这种教学方式,让这艘载满艺术和美的方舟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李一丁 长春师范大学 毛萍钰 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 130031)

猜你喜欢

课本剧语文课程语文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