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与帝国:“对位”视角下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2017-03-07李峰权继振

关键词:大英帝国赛义德对位

李峰,权继振

(蚌埠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00)

经典与帝国:“对位”视角下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李峰,权继振

(蚌埠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00)

爱德华·赛义德提出的“对位阅读”法,为解读经典提供新的视角和阐释模式。本文以三部反映帝国不同殖民历史阶段的经典为例,借助“对位阅读”法重读经典,将文本中被遮蔽的历史现实重新引入文本。在英国经典作品的背后发现大英帝国的背影,体现出经典文学叙事与帝国事业共存共荣的关系。

爱徳华·赛义德;经典;帝国;对位阅读法

14世纪以来,西方帝国殖民扩张的浪潮向东方滚滚袭来,自殖民过程的开始之日起,西方文学作品不仅承载着对其他国度的阐释努力,还不遗余力地设法唤起本国的读者的殖民开发想象,以激发本国民族鼓足新的殖民扩张勇气、争取更大的殖民获取。毋庸置疑,帝国的构建需要通过血腥的军事征服、空前的民族迁徙和贪婪的财富掠夺等强力手段而得以保障。但同时,帝国要凭借无以数计的文化象征层面上的称颂才能得到肯定和认可。这样,作为一种文化镜像的帝国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无所不在,使得在此期间的文学走向了文化帝国主义。

爱德华·赛义德釆用“对位阅读”法对英国经典小说进行解读和分析,审视帝国历史及其文化与帝国主义密不可分的联系。赛义德的“对位阅读”就是在后殖民批评视角与经典文本的帝国叙事之间建立起一个对位点,从而把小说叙事与帝国建构过程之间紧密联系起来,以“对位”视角去审视文学经典叙事中存在的帝国观念。本文以三部经典为例,分别折射出大英帝国不同殖民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重读经典,努力恢复小说所遮蔽的历史面貌,挖掘出经典文本与帝国殖民扩张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还原重叠的疆土,交织的历史。

一、帝国殖民早期的荒岛牧歌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讲述航海探险的冒险小说。当我们从后殖民批评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一文本,从历史与文化的立场、从文本与权力的角度重新解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就会在这个原本看似平常的冒险故事的背后发现另一番图景:作为欧洲文明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即是地地道道的帝国殖民者,他在远离欧洲的地方拓殖荒岛。在赛义德的“对位”批评视角下,隐匿在冒险故事后的这幅图景被清晰地显露出来:它是英国早期殖民者殖民历程的生动写照。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殖民者进行开疆拓土的殖民实践、帝国文明建构的过程,这里鲁滨逊开发的荒岛就是待开发的殖民地。

作品主人公鲁滨逊具有早期殖民者的特点,有着与哥伦布类似的“新大陆”之行,他的经历与欧洲早期殖民经验平行对应。虽然鲁滨逊出身于殷实富裕的家庭,但他并愿意像父辈那样过一种安宁、富足的生活,而是满脑子里装满了出海远游的梦想,雄心勃勃地幻想有朝一日去海外冒险、大发横财。这种欲望并非仅仅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当时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最原始动力的真实写照。在小说中鲁滨逊以一个有着海外殖民贸易经历的殖民者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到非洲贩卖黑奴,在南美巴西经营种植园,在加勒比海奴役土著人“星期五”。这个荒岛成了等待鲁滨逊去征服和开发的殖民地,在岛上生活的28年期间,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战胜了恶劣的自然条件。鲁滨逊以欧洲人的经验对小岛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活动,从野果采集、野兽捕猎到牲畜养殖、粮食种植,再到搭建帐篷、制造工具、伐木造船等,他在荒岛上建立起一整套社会秩序。他把荒岛看作自己的小王国,视自己为这里的国王,鲁滨逊可以说是大英帝国文化滋养出来的殖民开拓者的真正原型。

笛福通过描写鲁滨逊与土著人“星期五”之间主奴关系,表达了西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之中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鲁滨逊在面对食人部落时凭借先进的武器,从当地的野蛮民族的刀下成功解救出即将被杀死的“星期五”。他救人的动机不是出于同情,而是由于他认为这正是找个仆人的最佳时机。从救下“星期五”那天开始,他便以白人的优越姿态担负起开化异教有色人种的天职,对“星期五”加以改造和英国化。鲁滨逊教“星期五”说英语,迫使“星期五”放弃本民族语言;向“星期五”灌输圣经,强制性地驱除“星期五”头脑中原有的神灵信仰,使“星期五”变成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最后把“星期五”教化成一个忠实的仆人,心甘情愿地接受鲁滨逊的奴役。宣扬服从白人殖民者、鼓吹建立帝国殖民秩序,这种思想贯穿在英国文学的始终。笛福通过描写鲁滨逊开拓荒岛的故事,以寓言的形式生动再现了英国早期殖民主义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建构大英殖民帝国的过程。

二、帝国繁荣时期的田园礼赞

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绅士淑女的浪漫爱情为题材,主要讲述了庄园上几对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奥斯汀从女性的独特视角,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为背景,生动而细腻地描绘出乡村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画卷。从赛义德后殖民批评视角分析这部小说,就会在浪漫的爱情故事背后发现帝国主义思潮的暗流涌动。

小说中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是恬静幽雅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庄园的房屋富丽堂皇,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整个大庄园弥漫着风雅、礼貌、条理、和谐的氛围。生活在这个庄园上的贵族青年锦衣玉食、风流浪漫。他们喜欢骑马打猎、读书弹琴;追求浪漫爱情,热衷社交舞会。他们看起来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从不需要为生计操心。那么,是什么经济来源支撑着这个偌大庄园上托马斯爵士一家人的奢华生活?

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有两条线索,以发生在庄园上的绅士淑女之间的感情纠纷为主线索,而托马斯爵士不远万里去安提瓜岛处理事务的来回往返则是另一条较为隐蔽的线索。此岛位于加勒比海列斯群岛北部,1667年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奥斯汀在小说中用“钱财关系”关系表明安提瓜岛和庄园之间的经济联系。“托马斯爵士离开一家老小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只是从钱财角度来看才打定主意这样做”。[1]

赛义德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地名——安提瓜岛来着手分析奥斯汀的这部小说。虽然奥斯汀对安提瓜岛的描述只是顺便提及、几乎是一笔带过,但如果在发展帝国事业的地理背景下来探讨宗主国文化,从赛义德“对位阅读”的批评视角来看,那么一个“清晰的文化版图”,即在西方哲学、历史、文学等文化语言里涉及的地理印迹及领土概念便历历可见:“托马斯爵士在安提瓜岛的种植园,对于保障曼斯菲尔德庄园奢华有序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P78)

在托马斯爵士离开庄园去安提瓜岛管理事务的日子里,庄园上的人们依旧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通过举办各式的舞会、赛马会来吸引上流社会的年轻人、结交上层社会的朋友。其中,一道描述英国社会资产阶级生活习俗的风景线是汤姆和和他的朋友约翰等人策划的戏剧演出。只有财富源源不断地涌入,才能确保庄园生活稳定有序地进行。在赛义德敏锐的后殖民批评视野里,奥斯汀的意识形态与道德倾向在这部小说里是显而易见的:“托马斯爵士拥有海外领地安提瓜岛,界定了他在国内外的社会地位,这块领地给他带来了财富。”[2](P83)

托马斯爵士几次飘洋过海到安提瓜岛殖民地处理事务,为了将来能顺利把殖民统治传承下去,还带上长子去增长见识。托马斯爵士以英国国会议员的身份亲自对殖民地进行管辖,这也意味着大英帝国对它所属殖民地进行统治管理。殖民财富成为支撑庄园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也是维持国内社会正常运行的至关重要的财政源泉。庄园与海外殖民地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映射了作为宗主国的大英帝国与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联系。

在这部小说里,简·奥斯汀并没有以一种浓墨重彩的笔调描绘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活动,安提瓜岛只是被作者轻描淡写地提及。也许在奥斯汀的视野里,偏远的安提瓜岛与宜人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但是安提瓜岛却是庄园的财富来源,为庄园上挥霍无度的生活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这笔财富在曼斯菲尔德庄园被转化为礼仪、秩序和舒适。这样,在横跨两个半球、两个大海和四块大陆之间,曼斯菲尔德庄园成为奥斯汀笔下的一个圆弧的中心点。”[2](P116)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辉煌象征着大英帝国的强盛,而安提瓜岛只能是这个强大象征的陪衬、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他者。奥斯汀这种沉默表明了她对大英帝国在海外所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肯定和认同。

三、殖民后期的帝国幻想曲

鲁迪亚德·吉卜林最为出色的印度题材作品《吉姆》,主要围绕两条线索错落有致地展开小说的情节。小说以吉姆初遇喇嘛到喇嘛找到传说中的“箭河”这个游历故事作为明线,以吉姆参加了被称做“大游戏”的冒险之旅作为小说的暗线。小说的主人公吉姆是一个英籍爱尔兰士兵的遗孤,自幼在印度的拉合尔街头流浪。在与喇嘛游荡印度的过程中,吉姆被英帝国的军事情报人员利用、参加了英军的殖民间谍活动“大游戏”,并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间谍。在小说的结尾,吉姆从俄国间谍身上攫取了文件而成功地完成了大英帝国交给他的任务,正式成为大英帝国殖民事业的一个成员。

吉卜林在《基姆》中着力营造了英印一体、协同作战、共抗沙俄的精诚团结的氛围,普通印度人对英国人是充满信任的,对英国殖民政府的赞赏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小说中生平第一次看见火车的喇嘛,面对纵横交错的铁轨钢架,吓得胆战心惊,正当犹豫不决时,一个锡克工匠这样打消了他的顾虑:不用担心,上去吧!这东西是政府造的。大干道上熙熙攘攘、人潮涌动,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相安无事、和睦相处;印度乡村早晨的清静;“肥短的”乡下孩子的嬉闹,[3]所有这些构成了整个印度大地和谐融洽的图景。

赛义德认为吉卜林在《吉姆》中“小心翼翼地隐瞒真相、删除事实”,[4]作品完成于19世纪末,英国政府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在这一时期面临诸多挑战。1885年12月印度国大党的诞生,标志着印度民族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虚构一幅与大英帝国统治相和谐的图景,吉卜林故意将大英帝国秩序的挑战者,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彻底排斥在叙事场景之外。小说中吉姆所参与的殖民间谍活动“大游戏”不是用来对付印度民族主义者,而是针对俄国殖民者的一次特别行动。“英国殖民者的所有敌人均来自于英属印度的边界以外。边界以内,一派歌舞升平”[5]印度殖民地在吉卜林的作品中浮现出一派虚幻的太平盛世的景象。

萨义德认为,要解读吉卜林所写的印度必须考虑到印度被大英帝国统治了300年之久的历史因素。通过“对位”阅读,将文本中被掩盖的历史现实重新引入文本,还原小说所遮蔽的印度被殖民这一历史面貌。小说中的“大游戏”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它代表着当时英国控制印度的一个最根本政策,并非吉卜林为了增添故事的趣味性的凭空杜撰。1857年的印度兵变是大英帝国统治以来,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起义。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并没有因这次兵变被血腥镇压而泯灭,相反,19世纪西方社会的民族独立运动促使印度民族主义日渐觉醒。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从未间断过,直到1947年印度实现民族独立。广大边疆地区的潜藏的叛乱给大英帝国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巩固帝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殖民者采取了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即训练一批间谍散布到民间去掌握当地人的风吹草动。小说中吉姆所参加的“大游戏”,就是英国殖民者针对企图勾结俄国人的印度北方番邦的一次扫荡行动。

赛义德分析说,为了构造出一个理想的帝国空间,吉卜林在《基姆》中,努力将现实生活的诸多矛盾转换为理想化人格的塑造。吉卜林借助吉姆这个人物描绘出他心目中理想的殖民主义者形象:吉姆的白人身份决定着他效忠于大英帝国,吉姆长期生活在印度殖民地,完全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对印度的熟悉使他能够轻车熟路地走遍印度的角角落落为帝国搜集情报。吉卜林用双重文化知识把吉姆塑造成为英帝国殖民服务的“间谍”。吉卜林在作品中展示了一幅幅具有印度风情和东方魅力的画面,煞费苦心地使读者获得了一种幻象:印度在英国的统治下是安全的。

正如评论家所言:“吉卜林的作品为大英帝国滞留印度而辩护。”[6]大英帝国的繁荣与富强令吉卜林一生魂牵梦萦。但多年旅居印度的经历,使他无奈地意识到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并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走向衰亡是历史必然。对帝国命运的忧心忡忡隐藏在他对帝国理想化殖民统治的赞颂之下。在有意无意间吉卜林弱化了印度的历史书写,他精心虚构的殖民幻想曲艺术地消解了印度的民族主义潮汐。

四、结语

英国从16世纪开始成为世界的主宰,霸主地位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一种在欧洲无与伦比的小说制度在英国形成。从英国拥有海外殖民地之日起,类似帝国版图的东西在英国文学中不断被提及并得到维护,大英帝国的殖民事业构成语言与文化实践的重要部分。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明确表达了欧洲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狂想,激发了殖民早期英帝国主义的神话。赛义德从《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发现了被遮蔽的帝国指涉物,托马斯爵士的海外领地安提瓜岛。“这部小说尽管不明显,却是稳步地为国内帝国主义文化,开拓出广阔的道路,没有这种文化,英国随之的土地掠夺就不可能。”[7]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反抗。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民族主义运动在波澜壮阔地进行,大英帝国在海外殖民统治最终走向了终点。作为“帝国诗人”的吉卜林在《基姆》中刻意渲染一幅没有矛盾的幻象来掩盖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事实,他幻想英国殖民者和印度人民和谐相处,“日不落帝国”的事业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帝国主义与小说相互扶持。”[2](P96)帝国文化是帝国事业的组成部分,本质上经典文学叙事一直与帝国殖民事业结成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

[1]孙致礼,译.曼斯菲尔德庄园[M].译林出版社,2004.27.

[2]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3]陈兵.《基姆》:殖民主义的宣传还是东西方的融合[J].外国文学,2005,(2):92.

[4]Edward 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93.149.

[5]John A.McClure:Kipling&Conrad:Colonial Fi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80.

[6]K.Bhaskara Rao:Rudyard Kipling’s India,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Norman,1967.10.

[7]爱德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韩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62.

蚌埠医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赛义德‘对位’视角下重读英国经典”(BYKY16103SKZD);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600)

李峰,蚌埠医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权继振,蚌埠医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英帝国赛义德对位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自由对位与严格对位的博弈
——论传统对位教学两种体系的冲突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
帝国的消失
帝国的消失
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对亚洲殖民地的文化植入
一种跨层盲孔制作及对位方式研究
企业铁路装卸作业对位设备选择的思考
赛义德德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