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日语教学

2017-03-07黄景爱

关键词:助词范畴图式

黄景爱

(福建商学院,福建福州350012)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日语教学

黄景爱

(福建商学院,福建福州350012)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语言学科,其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出发对语言学习及各种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度剖析。近年来,随着对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其在高校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日益广泛起来,其对于日语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首先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简述入手,对其包括范畴观、意象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内的三个主要思想理念进行概述;进而从认知语义、认知语用以及认知心理三个方面对认知语言学与日语教学的全面结合进行阐述;最后从日语词汇教学、日语语法教学、日语交际语言教学三个方面对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

认知语言学;日语教学;实际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并综合了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一门跨领域的新兴学科。该理论以行为哲学为方向,主要研究了复杂的语言现象与语言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对语言表达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很好地解释。

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在于,告知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根本是对于一门语言的认知,并结合学习者日常所积累的社会经验、知识储备来帮助其完成语言的学习,以实现语言学习的深入研究、论述及总结。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日语学习视为一种日语认知活动,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将语言学习与学生主体感官体验相结合,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日语教学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效率,改善教师教学质量。[1]

良好的教学实践应用离不开对于相关理论的准确认知,这里我们首先对认知语言学所涉及到的包括范畴观、意象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隐喻理论主要思想理念进行一个简述。

(一)范畴观

范畴观中所涉及到的是范畴化这一人类的高级认知活动,它是指人类对于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在头脑中进行分类的活动。认知语言学致力于参透错综的语言现象所蕴含的根本规律,这与人类的认知范畴密切相关,范畴观为认知语言学基本内容之一。认知语言学中将范畴分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两个层面,即所属关系和并列关系。[2]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通过这两种关系交错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范畴网格结构,这个结构从下到上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范畴成员最多的就是我们在语言认知过程中使用到的基本层次范畴。基础层次范畴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划分的关节点所在。在感观方面,其具有外观极易被主体感受并识别的特点;在功能方面,其具有涵盖与外部世界产生关系的所有物体的特点;在交流方面,其具有词汇最精炼、使用最频繁、特征最明显的特点。基础层次范畴的这些特点,均是各门语言教学过程中所应把握并针对性教学的突破点。

(二)意象图式

所谓“意象”指“无客观现实时因想象而触发的心智表现”;“图式”指“万物关系的常规性模型”;“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对于事物之间关系认知的一种重要的认知结构,它所指向的是人们头脑中所储存的基于已有生活经验获得的固有感官以及常规性关系模式架构,具有抽象性、规律性的特点,实现的是“类推”的方式来构建主体的直观感知经验,以“隐喻”的方式来构建主体的非直观感知经验。[3]认知语言学中对人类主体生活经验中主要的意象图式进行了概括,包括了部分—整体图式(即多部分组成一整体的逻辑关系)、链时图式(即多元素之间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中心—边缘图式(即构成要素主次区分且边缘依附中心存在的逻辑关系)、起点—路径—目标图式(即事件发生经过每一发展节点方可最终实现目的的逻辑关系)。[4]这些意象图式均是我们头脑中的认知经验架构,是各门语言教学中所应把握并良好运用的认知经验。

(三)理想化认知模型

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指某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主体对于某一特定范畴内的经验储备所做出的抽象化的、理想化认知解释。认知过程则是主体头脑中理想化认知模型与事物原型之间逐渐趋于符合的过程,并且在对某一事物或概念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用到多个不同认知模型,原型效应之后即形成较准确认知。最为常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是两种事物之间可相互指代,如典型例子模式(即苹果和梨为水果的典型代表)、凸显事例模式(即身边的素食主义者形成头脑中素食主义者的代表)等。[5]理想化认知模型一方面是各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很好切入点,另一方面又是清晰化语言教学过程的抽象过程解释。

二、认知语言学与日语教学的全面结合

(一)认知语义方面的结合应用

外来语言学习的过程其根本是对未知新鲜事物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中人们常采取的方式是依靠自身生活经历中常见的、具体的认知范本为参照,采取诸如类推、隐喻的方式对不常见的、抽象的新的范畴进行识别和认知,具体到日语教学方面来说,就是综合常用多义词的词义区分为基础对日语词汇的语义框架进行搭建。实际操作方法,即是首先利用范畴观概念中的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定位词汇在头脑基础层次范畴内的位置,对其有一个初步预估,进而利用意象图式中的固有关系对词汇的派生含义,对词汇的语义构建有一个了解,进而深入剖析日词汇语义背后所涉及到的语言学习主体的认知途径。通俗而言,即是面对一个日语词汇,教师在对其语义讲解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对其中心义进行认定,通过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常见的事物对该词汇进行解析,其次则是对该词汇的意义扩张方向的确定,通过已知的概念与新词汇之间的关系模式来对其内涵进行拓宽,引申,进而对该词汇的语义应用环境及范畴进行明确。

(二)认知语用方面的结合应用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熟练的实际应用,语言的功能应用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翻译能力是语言应用能力最直接的体现。翻译是以原著为基础的认知推理过程,是原著者、翻译者与读者三者之间的一个交流活动,是两两之间进行各自秉承的理想认知模型的反复碰撞过程,这种双语转换的规律性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为外语翻译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具体到日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则是在进行日语口语应用及原文翻译训练的过程中应强调翻译过程中固存的三元关系,强调语言应用过程中语境的认知,并致力于充分拓宽学生对于日本语文化架构的深入了解。

(三)认知心理方面的结合应用

“听”和“说”作为语言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的组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采用诸如复读式训练法的教学方式,通过播放音频,要求学生采取快速跟读的方式对音频信息进行复述,以实现对学生听解及口语能力的训练,不同学生在复读训练过程中的表现不甚相同。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结合原文进行复述的过程中我们头脑中形成的是图片形式的未经过加工的瞬时记忆,其储存时间极短且不深刻;对瞬时记忆碎片进行结合音频及语境等信息的着重关注时,则会在头脑中形成相对深入的短时记忆;只有通过调动头脑中深刻的相关信息丰富的长时记忆对音频复述训练中的短时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方可实现音频信息的良好理解和复述。长时记忆的深刻程度以及相关关联信息的丰富程度则是直接影响信息提取速度与深度的直接因素。这就表明,在日语教学中构建个体头脑中语言架构体系才是重中之重,只有打好扎实的语言储备基础方可真正实现语言的良好应用。

三、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所有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词汇理解准确程度以及储备充分程度直接关系到语言应用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培养效果。基于认知语言学中对于新鲜事物认知以基本范畴层面为基础,并以此向具体即向下发展成下位范畴认知,向抽象即向上发展成上位范畴认知的理论。日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范畴理论对词汇进行分类,对基础范畴内的简单词汇首先进行教学,然后按照引申教学的原则由简到难的对学生开展词汇教学。例如,在讲解餐桌(食卓)时,可首先以桌子(テーブル)引入,进而向上引申为家具(家具),向下引申为餐桌(食卓)。此外,教师亦应对日语词汇中的类义表达进行统一的归类,以利于引导学生对日语语言认知规律进行分析,构建自己头脑中的日语语言认知思维框架,以达到用认知思维深入学习日语的目的。具体而言,即在日语教学中以单词学习为基础,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意象图式理论中推理及隐喻的方式对类词之间的关系、单个词汇之间的关系、常见比喻词汇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日语词汇之间的关系构架,充分调动学生日语学习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认知语言学在日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日语语句的构成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关于格助词的语法含义的准确掌握与使用。日语中的格助词一般具有较多的义项,且都存在着多种抽象的语法含义,而在传统的日语教学中,这些语助词并没有进行统一的教授,而是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分散式的讲解,这无疑给日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得困难。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格助词的诸多义项均为该格助词原义项的衍生,组成一个义项的网格体系,而具有相近义项的格助词其根本区分点则是在于语言发出者的主观意图以及话语发出时的语言情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日语语法中格助词应用的讲解中可首先讲解该格助词的原型及原义,进而采用隐喻、类比的方式拓展相应的衍生规律分析该词形成的义项框架,让学生在头脑中的语法记忆形成体系而不是碎片。教师亦应在相近含义格助词辨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各格助词之间的关系连接,例如“决定做某一件事情,自己主观决定,用名词+にする或者动词+ことにする;别人(领导、上级、集体)客观决定,用名词+になる或者动词+ことになる”,这种将日语体系中的格助词当做一个体系来分析的教学模式将有力于学生主体日语表达思维模型的构建。此外,教师针对日语语句架构中对于构成成分排列顺序要求不强的特点,可通过引导学生认知同一构成要素的语句不通编码形势下的不同含义,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写作、沟通能力。

(三)认知语言学在日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该门语言的交际应用,而每种语言又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日语学习中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与行为习惯差异不可避免的构成了沟通交流的障碍,成为日语教学的难点。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点,日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从探寻日本民众的行为习惯及社会经验历史底蕴入手,探求日本人认知体系的特征,掌握日本语言表达的基本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并引导学生养成原生态的日语表达思维模式。日语是一门以简练为主要特征,并与语境密切关联的语言。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强化对于语言所处的文章及对话情境的通篇理解和掌握,这样方可实现有效的语言交际,避免交流中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和认知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语言学理论给我们的日语语言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元素,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结合语言认知过程的根本、日本语言文化的积淀,并关注日语学习者的主体认知感受,将丰富日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效果,这将会给我国的日语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认知语言学虽然已经在日语教学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其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认知语言学理论一知半解的日语教学者大有人在,只有大力推广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领域的应用,更新我国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提高在职日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积极作用,方可实现日语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1]栗霞,曲朝霞.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策略[J].大家,2010,(16):45-47.

[2]束定芳.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外语研究,2012,(1).

[3]王武军.日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黄景爱(1975-),女,福建罗源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助词范畴图式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