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7-03-07舒前毅朱清华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态圈红色思政

舒前毅,朱清华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舒前毅,朱清华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加强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然而在网络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新时代里,这项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挑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刻不容缓。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关系,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可以有效综合破解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各种挑战。据此,从江西省某高校教育理念的顶层建构和教育实践的顶层机制设计出发,研究提出“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构建”理论,并付诸“四维协同模式”实践,显著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红色文化资源;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四维协同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加强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当今中国已然全面步入网络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新时代。信息科技使得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获取信息的速度空前迅捷。然而,事物的作用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新科技所提供的巨量信息也会迷惑、误导大学生,经济市场化也会助长金钱和商品拜物教,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产生负面影响。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挑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这些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挑战,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竭力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和新模式,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定传承红色基因。为此,笔者深入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提出“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构建”的创新理论,并付诸“四维协同模式”实践。

一、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在网络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新时代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新科学技术和新生活方式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强烈冲击,可统称为“外在制约”。另一类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体创新力不足,如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严重滞后,不能与时俱进,可统称为“内在制约”。在内外制约因素共同影响下,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总体欠佳。

(一)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外在制约”

1.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物化”①所谓“物化”现象即是指人的爱好、追求,甚至是心理需要都以消费物质化商品来得到满足,人们沉浸于对具体物质商品的崇拜、享受和占有,从而丧失了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异化”②所谓“异化”现象即是指一切社会交往关系、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等等都以物质化商品和物质化财富来衡量。人和人的关系异化为物和物的关系。现象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强烈冲击

西方新自由主义打着“维护个人权利”的旗号,其实质是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其最新发展形态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倡导碎片式、个性化、去共识的多元主义等口号。这对涉世未深而又激情四溢的青年大学生们来说,极具误导性和蒙骗性。邓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屡次斩钉截铁地强调,“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2](P123)。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对西方自由化思潮的警惕、批判更不得有丝毫松懈。

在欧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走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运行调控、政治上层建筑设计、社会安全管控、社会阶级矛盾调和以及社会福利救助等机制层面已经更加成熟。然而,自19世纪中叶以来,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现象却未有根本改观,而且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里,“物化”、“异化”现象正以不可逆的趋势在严重化。正如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所言:“良心则依靠物化、依靠事物的普遍必然性而得到解脱。”[3](P64)这种拜倒于对物、商品与货币的过度追逐(或曰人与社会的物化、异化)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尤其是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不小冲击,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

2.社会经济和治理领域的负面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大学校园也是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负面因素也会传入校园,渗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自身社会阅历有限,大学生们普遍缺乏批判能力,因而对社会丑陋现象或固执于情绪化抵触,或陷入极度悲观主义。这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孜孜追求“入脑入心”的德育目标和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崇高目标构成了较为严峻的现实挑战。

3.新技术、新媒介的普及应用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挑战

当代大学生获取社会新信息渠道多样、速度快捷,然而对海量信息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大学生对“虚假需要”③“虚假需要”概念由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意指“非人本真的需要”。过度沉迷。如近些年伴随移动客户端技术的蓬勃发展,相当多的大学生成为了“手机控”,思政课堂广泛存在“低头族”现象。此外,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某些网站大V扭曲性话语和负向价值观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排斥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抱以“阳奉阴违”的态度。总之,在网络信息化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需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新手段运用等各方面都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破除各种教育教学难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4]

(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内在制约”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欠佳与国内教育界传统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驾驭能力不强等因素也有密切关联。笔者将这类不利因素统称为“内在制约”,具体表现有如下五方面。

1.现阶段应试教育过度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品德和价值观教育,教育功利化趋势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创新教育理念的难题。现阶段我国推动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不顺利,应试教育色彩依旧浓厚。这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衡有深刻关系,导致人民群众渴望公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尚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为谁培养人”[4]的大是大非问题,在承认不利条件客观存在的同时,仍然需要而且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化被动为主动。对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将红色文化资源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四项基本原则”的坚定拥护者,而绝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①该说法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经的一段谈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参见《南方周末》,2016-11-23。。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重教材、教法研究,缺乏特色教学素材开发

自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政课建设“05方案”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集中于对教材内容编排和教材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而在这些传统理论研究之外,其它视角的成果创新明显不足。在实践经验探索方面,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连续多年设置了“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如大连理工大学杨慧民老师的“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张润枝老师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和天津大学孙兰英老师的“高校思政课‘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索”等项目。然而这些教学改革项目多属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究,在向其他高校作成果推广时,都缺乏切实可用的高质量教学素材。国内至今难觅一套操作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辅助教材。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拓展

近几年全国各高校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社会实践机会有限、社会实践场地匮乏和交通安全问题难以保障等原因,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总是难以真实落地。高校政治教育从教材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改革,到实际课堂教学仍偏重理论探讨。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学科内部挖潜,缺乏跨学科协同和多类教育主体联合

自教育部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我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从目前的教材编排来看,这四门课程确实存在内容交叉的部分。如何结合各门课程特点,避免实际教学过程重复,需要四门课程任课教师和多个教研室以集体备课方式协同施策。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牵涉多门学科知识,要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仅需要依靠思政教师与思政课程间的内部交流,还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实施更大范围学科、教育主体和教育空间的协同联合。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局限于单一课堂空间,多维教学空间拓展能力严重不足

当今网络技术正发展如火如荼,网络技术也正被大范围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但大多数高校教师和教辅人员仍简单视网络信息技术为搜集、下载、上传学习资料的重要渠道或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新媒体演示技术来应用。相比较而言,较少有人全面意识到网络信息、网络空间和网络思维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作用。此外,校园文化空间和校外社会空间也很少会被视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开发利用的对象,从而束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空间。

二、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要想根本改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状况,需要联合多类学科、多门课程、多类教育主体和多维教育空间等综合力量,打造全方位、沉浸式育人新生态。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56),即人是生活环境的产物。构建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就是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各种教育过程和教育空间之中,培养红色德育环境。

(一)“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构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提出“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构建”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依据,即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关系。二是现实依据,即通过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可以有效破解各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内外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间具有内在统一关系

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两者目标任务高度一致。它们都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由于它们拥有共同的目标诉求,因此,“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任务相互吻合,相得益彰”[6]。二是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内容构成高度契合。红色文化资源①红色文化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是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纲要课”和“概论课”内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旧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任务何以可能彻底完成,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就是对红色文化资源梳理、学习和领悟的过程。红色文化资源活教材、活标本、活载体、活橱窗的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制度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坚定历史自信,坚持唯物史观;健全大学生人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充分契合,相互协调高度一致[6]。

2.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可以有效应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各种挑战

现阶段,造成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实效性难以提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然沿用传统的单维思政课堂空间和单一思政课教师主体的力量,已经难以有效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遭遇的当下困局。多门教学课程、多类教育主体、多维教育空间和多步教育环节的系统集成推进已是大势所趋。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各种资源,树立大思政的工作理念,形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构建的理论创新与具体实践因时而生,它以整体育人环境的净化来消解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

(二)创新推进“四维协同模式”实践——以江西省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为例

“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构建”的理论创新需要通过“四维协同模式”实践来具体落实。“四维协同模式”实践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四个维度间有机协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即推动四步教育环节、四门思政课程、四类教育主体和四度教育空间等四个维度之间有机协同。二是指推动四步教育环节、四门思政课程、四类教育主体和四度教育空间等每个维度内部的有机协同。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到“四维协同模式”实践之中,构建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

1.四步教育环节协同是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实践和教育拓展四个步骤的有机协同

通过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对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和育人机制的协同创新,以使过往偏重教育理论讲授和教育方法探索却缺失明确教育目标引领、缺乏丰富教育实践体验和深度教育内容拓展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以笔者持续跟踪的江西省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为例,该校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传承红色基因,确立了培育“基本原理通透、中国道路自信、历史观念正确和思想品德健康”新时代大学生的总体育人目标。并在此目标引领下,梯级推进教育方法协同创新、教育实践项目协同规划实施和教育内容深度协同拓展,完整构建起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从根本上说,目标—方法—实践—拓展的四步教育环节就是指导“四维协同模式”具体实践的总路线。

2.四门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探索和教学素材选用等方面做到有机协同

四门高校思政课程是指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政课改革“05方案”所确定的大学生(本科段和专科段)四门必修主干思政课程,具体包括“原理课”、“纲要课”、“概论课”和“基础课”。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四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江西省某高校成立了红色教育生态圈“四维协同模式”创新中心,统一协调跨教研室集体备课,协同制订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同时结合各门课程的自身特点,对接相应的红色文化资源素材,协同探索出四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从江西省某高校的具体实践情况来看,该高校将《毛泽东选集》中《实践论》和《矛盾论》等红色理论文献有机融入“原理课”教学设计中,开设了“《实践论》与反对教条主义”和“《矛盾论》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哲学基础”等两个教学专题,探索了理论探究式教学法;“概论课”开设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江西红色文化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三个教学专题,探索了体验式教学法;“纲要课”开设了“《井冈山的斗争》与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和“《论持久战》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两个教学专题,探索了红色故事案例式教学法;“基础课”开设了“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方志敏与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两个教学专题,探索了编排红色情景剧的角色扮演教学法。

3.统一协调高校思政教师、党团管理干部、辅导员队伍和知名红色文化专家四类教育主体分工施教

以江西省某高校为例,该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力,主要工作是结合自身专业学科和课程内容的特点,着力开展八个红色专题为核心的红色教育,打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树立红色教育的意识自觉。同时,该高校注重发挥学校党团管理干部们多年负责思想宣传工作的经验优势,打造校级红色教育平台,连续举办“红旗日日升、好事月月评、红歌年年唱”活动,持续组建“井冈学子先锋班”等教育活动。此外,该高校还注重联合各学院辅导员队伍,在课堂学习之外,组织一些红色教育学生协会,发起成立“暖阳社”、“红色故事会”等社团。最后,该高校会定期邀请一些知名红色文化专家前来专题讲学、现场访谈或交流学习心得等,让大学生们真切感受红色基因的顽强生命力。

4.协调推进红色思政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红色校园文化打造(第二课堂)、社会红色文化资源观摩(第三课堂)和红色网站开发(第四课堂)等四维教育空间有机协同

仍以江西某高校为例,该校以“红色德育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连续多年举办“红色文化校园专题展”,建设红色文化校园道,评选红色基因传承积极分子,大力营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红色德育校园文化。在红色文化资源观摩与社会实践方面,该校整合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在井冈山和瑞金等红色革命根据地定点建立观摩实践基地,在遵义和延安等长征沿线地区建立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联系点。在红色网站开发上,以校园网主页为核心增设“红色文化阅读”专栏,全新打造“映山红”网站和“明德思政网”。通过四度教育空间严密而有机的协同,编织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式和可持续的红色教育生态圈。

三、总结与反思

基于现阶段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四维协同模式”实践,构建起“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也暴露出了新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积极成效

1.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相比传统理论讲授,育人效果明显提升

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并付诸实践半年之后,课题组通过一系列面对面访谈、发放问卷①笔者对“红色教育生态圈构建”的实验效果开展过六次同类型调查,每隔半年开展一次,每次调查随机抽样出150名学生接受“面对面访谈调查”和1500名学生接受“回答问卷调查”。等调查方式获取了近500位大学生的有效反馈数据,通过改革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如下结果:改革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测试回答“很满意”的只占总调查学生人数的10.3%,回答“基本满意”的占40.5%,即持正面肯定态度的学生数勉强超过50%。而在改革之初,大学生对同样的测试作出“很满意”和“基本满意”回答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上升到89.9%。半年之后,该项调查比值有所下降,降至83.6%。一年后,该项调查比值是 88%。一年半后,该项调查比值是89%。两年后,该项调查比值升至92%。

通过对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变化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付诸“四维协同模式”实践,构建“红色教育生态圈”,全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调查问卷的开放式题目中,学生回答和留言较多的是“这种红色文化氛围容易感染人”。

2.多学科、多主体联动相比传统单一主体包揽,育人效果更佳

推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教研室之间的集体备课,协同制订教学大纲,协同设置教学内容,可以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兼顾各教学班学生专业背景,咨询相关专业教师们的意见建议。以思政课教师队伍为育人主力军,整合学校党团管理干部队伍、各教学学院辅导员队伍,同时邀请红色文化专家等各主体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综合、有机地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创建系列红色文化学习社团,定期组织红色革命遗址现场教学,实现了多学科、多主体联动育人方式的突破。

从改革前后的学生问卷调查来看,改革前,在回答“知识获取是否增加”的问题时,给予“同意”和“基本同意”回答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是61%。改革半年后,该比值稳步提升,两年后升至95%。在调查问卷的开放式题目回答中,甚至有学生留下了这样的文字:“信息实在太丰富了,上完每一节课,灵魂都得到了一次升华”、“红色专家们的解疑释惑娓娓道来,有理有据,深感钦佩”、“我是第一次如此暖心地听完老红军子女们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这些都充分证明改革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文化环境熏陶相比传统知识灌输,更利于提升育人实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环境形塑的产物,包括经济交往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伦理文化环境等,可以说“教育是整个社会的目的”[7](P201)。通过整合课堂教学空间、红色校园文化空间、红色革命遗址空间和红色网站空间,实现四度教育空间联动,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素材有机融入四类教育主体、四门教育课程和四步教育环节,综合构建起“红色教育生态圈”,打造红色教育的全天候环境,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网上线下等各种环境中耳濡目染红色文化,时时处处接受思想教育的熏陶。相比传统知识灌输式育人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的境地,学生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都不能“知其然”,全新的整体环境沉浸式育人方式无疑优势明显。

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对“您对近两年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持什么样的看法”这一问题,大学生对此作出“很赞同”回答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2%,持“基本赞同”的占21%,两者相加合计的比值达93%。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对“红色教育生态圈”的构建持积极肯定态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反思与改进

笔者对江西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两年多的实践进行了跟踪研究。这一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学生和教师在前往红色革命遗址参观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反馈工作不细致,存在过于倚重当地解说员讲解的情况,导致现场教学任务未完成或观摩总结不深刻,极大影响了教育实效性。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入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考察活动的策划书,设置更具操作性的目标任务、考察内容和效果反馈的评估细则,杜绝实践教学改革浮于表面的现象发生。

第二,如何平衡好学生参与热烈性、趣味性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性、严肃性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因为既不能由于太过活泼,而失去教育性功能,也不能过于严肃,而挫伤学生积极性。这需要持续深入实践,并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相互交流借鉴,才能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湛的优秀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第三,如何贯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当下国内外热点时事之间的知识逻辑链是事关红色教育生态圈构建和红色基因传承是否可持续的紧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基因弘扬最后都必须回到现实、释惑现实,形成强大的教育实效。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政课教师、党团管理干部、学生辅导员等)提出了极高的能力要求。这需要高校培育和引进大批知识复合型教育人才。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缺乏经典红色故事案例的搜集与整理,缺乏有影响力的相关教学辅助教材,缺乏校际间教育改革经验示范推广交流等。这些工作,需要在以后的改革中继续推进。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李淑芳)

舒前毅(1976—),男,江西上饶人,哲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朱清华(1975—),女,江西临川人,哲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命伦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261.1

A

1671-7155(2017)05-0028-06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7.05.005

2017-08-16

2016年度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大学生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红色文化育人相结合研究”、2016年度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角色扮演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XJG-16-4-13)、2014年度江西省“十二五”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公正观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研究”(项目编号:14KS1306)和2014年度江西财大校级项目“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圈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