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病因病机谈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脾肾亏虚的关系

2017-03-07张雅琪尚晓玲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6期
关键词:肾亏脉络津液

张雅琪,尚晓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从病因病机谈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脾肾亏虚的关系

张雅琪,尚晓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它的发病机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包括了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学说以及炎症学说等。祖国医学中没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的病名,凭证其临床表现归属到“瘀血”、“痰浊”、“脉痹”、“眩晕”等范筹。很多学者认为该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这与现代医学对CAS的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则重点从病因病机阐述脾肾亏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病因病机;颈动脉粥样硬化;脾肾亏虚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基础是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僵硬,内膜下脂质沉积、板块形成以及管腔狭窄。它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多以辅助检查加临床表现进行诊治。祖国医学中没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的病名,按照发病特点、部位与症状我们将其归到“瘀血”、“痰浊”、“脉痹”、“眩晕”等领域。该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五脏之虚,标实为痰浊、瘀血等。本文则主要从病因病机阐述脾肾亏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名

祖国医学中没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发病部位等将其归属到“眩晕”“痰浊”“瘀血”“人迎脉痹”等范畴。“脉”在中医中属于奇恒之腑,为气血流通的通道,心之所属,没有独立的生理病理变化[1]。虽然传统中医中没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的确切病名,但是不乏与之相关的论述。《灵枢·寒热病》云:“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考证认为“人迎脉”既现代说的颈动脉[2]。丁元庆[3]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聚于人迎脉,与“积”的病机特点相似,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命名为“人迎脉积”。《素问·痹论》曰:“以夏遇此者为脉痹”,“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则是从“脉痹”论述本病。痹,闭阻不通之意,脉痹则是指气血在脉道内流通不畅。这与现代医学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相类似。

2 脾肾亏虚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亏虚则导致先后天不足,气血津液亏损。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司,不能将食物转化而来的精微物质疏布于全身,缺少后天之精的濡养,身体得不到必需的营养物质,则易体弱多病。脾气亏虚,推动作用减弱,乃致气血津液运行受阻,聚湿成痰。李杲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输布障碍,水液在体内停聚蓄积而产生水饮痰湿等病理产物,浸渍血脉,脉道受阻不通,血液不能上荣于脑,而致眩晕。若脾气虚衰或被湿所困,升动失常,气血化生和输布障碍,易形成瘀血阻滞脉络;且脾气亏虚不能升清,向上得不到精微物质之滋养也可见头目眩晕。颈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其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衰则影响心之阳气,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血液推动乏力,停聚阻滞脉络;肾阴不足则不能滋养五脏。脏腑功能减退,鼓动无力,气血津液失于温煦,不能运行,则致气虚、气滞、痰聚、血瘀,诸因素损伤脉络,并与脉络相搏结,着而不去,终成斑块[4]。

3 脾肾亏虚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实邪的主要因素

3.1 脾肾亏虚则生痰浊

《景岳全书·杂证谟》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所以痰之转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根本无不在肾。故凡是痰证,非此即彼,必与上脏有关”[5]。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脾虚则水湿停聚,聚液成痰。脾位于中焦,是全身气血津液相互转化的枢纽,脾虚水谷精微不能及时疏布于全身,五脏得不到充养,致肝肾阴虚,无以上荣滋养脾胃之阴,胃阴不足,燥火内盛,火热灼津为痰。肾乃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中老年人,肾中精气渐亏,肾阳不足,失命火之温和相火之煦,开合失调,气化失司,水液输布障碍排泄紊乱则易痰湿内生[6]。痰浊质地黏腻,留置脉络,日久形成癥瘕,阻滞脉络,使官腔变窄,血液在脉道内流通不畅,造成心脑血管缺血,这与现代医学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相似。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也显示,肥胖、致动脉粥样硬化样饮食、缺乏体育锻炼等已存在独立危险因素,而潜在的危险因素人群中,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此类特征恰与中医痰湿体质人群的特点相符合[7]。

3.2 脾肾亏虚则生瘀血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脾虚侮肝,肝体阴而用阳,肝气受损,升发条达功能失常,气滞而血行不畅,以致血脉瘀滞。再者脾气虚、脾阳虚而运血无力,血行迟缓,久聚则成瘀血。在肾为相火,肾虚相火不足,推动温煦作用减弱,以致血寒而使血脉凝滞,《东医随笔》说:“血不流则成瘀,滞积血”。反之相火太过,形成血热,致血行壅聚或血受煎熬,血液浓缩黏滞终成瘀血,导致脉道瘀塞;再者相火太过,也能伤津血耗阴液,阴伤血滞为瘀。阴津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水津充沛,血始能行,热毒炽盛,灼伤阴血,可使血液亏少,导致血行涩滞成瘀[8]。

3.3 痰瘀互结,脉络壅阻

《医学正传》云:“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本文提到的痰为有形之痰,痰浊内阻,脉道不通,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停聚,脉道受阻,气不化水,水停又生痰浊。痰由津液化生,瘀血为血液在脉道内凝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津血同源,故痰浊与瘀血可彼此转化。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痰瘀的这种同源关系也决定了痰浊、瘀血不仅可以单独致病,二者还可相互衍生,痰瘀互结,交着于血脉以致病[9]。王东生[0]等论述了痰、瘀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认为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沉积血脉,终成斑块,阻塞脉道,影响血流,是其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在由刘卫红[11]等所制作的动物造模方法中也成功印证了痰瘀互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3.4 脾肾亏虚则生毒邪

“毒,厚也,害人之草”。这里所说的毒主要指内生毒邪,它是由于机体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受损,气血运行紊乱,使机体内生理和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于体内而化生[12]。肾、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脾肾亏虚,正气不足,机体失于保护,无以抗毒,病邪稽留日久便成毒。上文提到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减弱,气血壅滞,痰瘀内生,蕴久易成毒邪,痰、瘀、毒三者胶阻于脉络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既然是内生毒邪,无关乎外毒,那么脏腑功能的失调就占主因。又脾肾亏虚能化生痰浊瘀血,痰浊瘀血作为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可化为痰毒、瘀毒,痰、毒、瘀三者互相促生,形成恶性循环。毒邪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是本病迁延不愈、变证丛生的关键因素[13]。

此外,另有素喜肥甘之人,久食厚味之品,易使中焦壅滞,既生痰湿实邪损伤脉络,又伤及后天之本;素喜肥甘之人,易生内热,热极生风,风火痰热搏结,痹阻脉络,向上侵犯人迎而发病。喜忧思之人易伤脾,脾伤则先天之本无以濡养,肾阳不足,气血运化失于温煦,津液输布障碍则易生痰浊,壅滞脉道。肾阴不足,燥火内胜,灼津为痰。再者,中焦壅滞,气机升降失常,又肝喜条达恶抑郁,肝气不畅,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灼津成痰。先后天之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全身脉道的通利都赖于脾肾的正常生理功能。

4 结 语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主要可以归纳为虚-痰-瘀-毒[14-15],五脏之虚,痰浊、瘀血、毒邪等实邪,既本虚标实之症。五脏之虚中又以脾肾亏虚为要,脾虚运化水谷津液功能失常,水液停聚而化生痰浊;肾阳不足,失命火之温和相火之煦,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内生痰浊。又津血同源,津液运行失常,进而影响血液在脉道内的流通,致使血运不畅,久而聚之成瘀血。五脏阴阳失调,功能受损,气血运行紊乱,导致蓄积于体内的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除,聚久而生毒邪。痰浊、瘀血、毒邪三者相互搏结,阻滞脉道,终成斑块。所以笔者认为,虽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主要为五脏之虚加上痰、瘀、毒等的本虚标实之证,在五脏之虚中,脾肾亏虚又是重中之重,它是化生实邪的病理基础,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为我们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孟国凡.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初探[J].云南中医中药志,2004,(02):55-56.

[2] 栗洪娟,王丽媛,宋 婷,丁元庆.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研究现状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2):171-174.

[3] 丁元庆.从中医角度认识CAS斑块 [n].中国中医药报,2010-12-13(004).

[4] 刘 强,丁元庆.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114.

[5] 张景岳,李玉清.景岳全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6] 齐锡友,董致郅,谢春荣.从病因病机谈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2012,31(6):480.

[7] 王东坡,王 琦.痰湿体质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5-8.

[8] 于俊生,王砚琳.痰瘀毒相关论[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6):323.

[9] 黄小波,李宗信,陈文强,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痰浊内阻证与血瘀证主成分的相关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3(15):135-137.

[10] 王东生,袁肇凯,余亚明.痰瘀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3):162-164.

[11] 刘卫红,张 蕾,游 云,等.高脂血症大鼠痰瘀证候的病理演变[J].北京中医药杂志,2008,27(3):223-225.

[12] 许迎春,王化良,丁 晶.动脉粥样硬化从毒论治探讨[J].中医杂志,2004,45(6):406.

[13] 张京春,陈可冀.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4):366-368.

[14] 张 艳,杨关林.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13.

[15] 赵步长,伍 勤.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浅析[J].光明中医,2012,27(12):2518-2522.

R543.5

A

ISSN.2095-8242.2017.056.11083.02

尚晓玲,Tel:(0431)86172306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肾亏脉络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肾亏的生成:多重建构中的疾病
多愁善感的女人容易肾亏
男人吃红枣能治肾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