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思辨贴近现实

2017-03-07杨林

关键词:高考作文文体思维

杨林

摘 要: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试题,经历了从思维发散空间有限到重视考生思维质量的过程。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重视贴近考生的生活经验,或让考生可以依据自身经验去体验、感知、认识等。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思维;文体

2011年之前,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先是话题作文,既而是命题作文。后者为新材料作文之一种,其特点为立意限定、文体不定。立意基本框定于提供的材料,选择的余地不大;思维发散的空间有限,触及的角度单一。如2011年作文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标题为“我的时间”,但立意必须基于文字材料,即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这类“材料+命题”式的作文题,其关键语句往往位于末尾。材料末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即昭示命题的意义:认识自己,在合适时间做好该做的事。

对考生来说,只要读懂材料,把握住关键词句,几无偏题、离题之虞。

2012年开始,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摒弃了立意宽泛、文体泛散文化的话题作文与立意囿于导语的材料作文,重视考生的思维质量,具体表现为:审题过程中对相关概念的辨析与选择,运思过程中对事物间关系的辨别与分析,表达过程中对自己看法、态度作明晰而有条理的阐述。当年的高考作文题: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其基本特点是趋于理性,侧重思辨。具体而言,有两方面特点:

一是有对选择的辨析。命题妥善处理严格限定与相对自由两者的关系,不再是规约思想、限定立意的单一指向,给考生提供了较为自由地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可以做出符合其自我价值判断的选择,并对自己认同的选择做出符合事理的分析。

二是有对关系的思考。这种关系并非规定的单向的,如“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也不同于对事物之间诸多关系的笼统分析,而是对材料提供的特定关系进行思考并做出分析,如选择“路边鼓掌”就必须联系“路上奔跑”作思考并分析。

此后几年的作文题在此基础上有衍变,也有发展,发展的两条轨迹清楚可辨。

其一,是思维取向的变迁。

2013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援引中外三位作家的名言为材料,主要谈及童真的特点、童真的失去及其后果,考查考生的“所思所感”,主要是因与果的分析,要对童真失去的原因进行条分缕析,如时代原因与社会原因、次要原因与根本原因等,以及对童真失去的后果的论述。

2014年浙江省高考的作文导语从现实与未来两个维度作了概述,考查的思维指向是对“门”与“路”两者关系的辨析,导语中有大量对立的概念可激发考生对两者关系的多层思考,但与之而来的副作用是考生的思考分析可能过于依赖于导语的提示。

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的思维指向延续了前一年的命题特点,侧重于两者关系的辨析,要求思考“文品与人品的一致或是背离”的关系。区别在于,思考的对象一是“门与路”这对意象寓含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关联的、依赖的,也可能是对立的;另一是“文品与人品”这对概念生成的关系,这种关系或相容,或不相容。另外,在运思过程中,前者的关系呈现需要兼顾,后者的关系选择则非此即彼。不过,这一年的作文题不被看好、诟议较多的原因不在其思维取向,而在“文品与人品”的关系考量与考生的生活经验(准确而言,是阅读经验)相距较远。

或许作为匡正,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将考生少有的阅读经验拉回到可以触摸的未来生活,尽管少有考生具备虚拟现实的生活体验,但他们至少可凭借联想、想象构筑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关联的愿景。与201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比较,两者相同的思维取向都是要求对材料提供的三种不同态度做出选择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即对“拥抱或远离虚拟现实,还是保持距离”与“认同路边鼓掌,提倡路上奔跑还是肯定两者”做出态度上的取舍。区别是,在思维的基点上,前者依附于想象中的虚拟现实,后者立足于现实中的网民热议;而且前者明确要求论述自己对指定问题的思考,更多地指向抽象逻辑思维,截然不同于2012年思维指向的多样化。

概而言之,这五年作文命题的思维取向渐趋于以关系辨析、原因分析、观点阐析为主的逻輯思维;其思维的展开基于已有的认知或体验,或借助已有的认知和体验能揣度并理解他人的感想,想象并触摸生活的愿景。

其二,是文体要求的明确。

201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的文体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13年至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的要求都是“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两者相比,后者更强调文体意识,力图杜绝“四不像”文体的蔓延。到了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则明确规定“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由“文体不限”到“明确文体”,再到“论述类文章”,意味着文体意识的模糊到明确再到限定,也表明在高考作文命题者的视野中,记叙类文体或散文化文章已渐行渐远,体现思辨质量的论述类文章得到高度关注。

这一变化轨迹在作文要求之前的导语中也有痕迹可寻。2012年是“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说明记叙类、抒情类与议论类文体可以任选其一,也可宽松地理解为可以夹叙夹议,亦可夹叙夹抒、夹抒夹议,甚至夹叙夹议夹抒。2013年为“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要求写自己的思考或感悟。2014年的“结合你的所感所思”,也是相同要求。这说明记叙类抒情类的文体已经淡出命题者的考量。2015年则更进一步,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看法”“阐明”“观点”这些词语基本限制考生对文体的选择,尽管之后“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的“注意”点看似有多样文体选择的余地,但考生难以用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去表明看法、阐明观点,其文体的选取目标还是指向论述。2016年最为简捷明确,“你有怎样的思考”与紧承的“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前呼后应,顺理成章。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知悉浙江省近些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及特点,那就是,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重视贴近考生的生活经验,或让考生可以依据自身经验去体验、感知、认识等。

(责任编辑:李益)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文体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