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缪斯语言”流失现象的解析和探索

2017-03-06李莉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缪斯习作儿童

李莉

在缥缈的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

帕尔纳索斯山,超凡脱俗的仙界,那里有人间难寻的奇景,还有着怡人的天籁:流水淙淙,树叶轻语,芦苇摇曳,山谷回声……

九位掌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就住在这里。这里的一切使她们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一日,众女神有感于山上的种种不同凡响,不经意间创造了音乐和诗,与自然界的音响相应和。音乐和诗,在美的怀抱中产生了。

有感而发、随意、自然、怡淡、唯美、纯真……给人带来震撼的缪斯音乐,听来让人感动的缪斯语言。

纵观人世间,哪个群体最有潜力创造出音乐一般的“缪斯语言”?儿童,非他们莫属。

儿童,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没有经过社会世俗的熏染,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种种优势使得他们拥有众人无可匹敌的语言“高度”——有感而发、随意、自然、怡淡、唯美、纯真……

批改儿童习作,是语文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儿童习作中却很少能读到这种“高度”的“缪斯语言”。相反,我看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却是呈现出这样的态势:要么是真话说出来了,但仅仅是记流水账似的几层意思的简单叠加,读着就像喝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要么是好词、好句、好段的生搬硬套,就像堆积在脸上的浓厚的胭脂;要么是为了达到某种习作要求绞尽脑汁的无中生有,使得习作就像一层美丽却虚

假的泡沫,失去了儿童应有的说真话的语言天性……而这些,是与该属于他们的“有感而发、随意、自然、怡淡、唯美、纯

真……”这样的“缪斯语言”和“缪斯天性”相悖的。

小学生的脑子里装满了各种问题,可是为什么在他们的习作中却很难看到灵性的火花呢?是他们不愿意吐露心迹?还是他们的思维通道不畅?其实都不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

学现状,笔者以为,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为儿童作文制造了種种

阻碍。

第一,模式化。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是侧重于告诉他们如何构思框架,往往用“积极的思想意义”“主题明确”“详略得当”等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帮助学生拟定作文提纲,让他们在框架里填内容,以自己的好恶和标准评价作文。因此,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所写的作文千篇一律。这种模式化的做法将学生的心灵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创造的欲望、纯真的感动和浪漫的童趣,其作文也就没有了“野性”,更没有了灵性。

第二,无趣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心智尚处于初级的睡眠状态,要想激活起来必须依靠教师的激发和唤醒。可是,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往往因为急于求成,不能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不能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往往“例行公事”,大而化之地讲讲、说说便让学生动笔。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的学生只能咬着笔杆胡思乱想,乱写一气,编造“美丽的谎言”哄取老师的高分,且日益加重的“睡意”还会阻隔学生作文的有效表达。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我爱写作,一提起笔总有写不完的话,还珠格格的刁蛮、孙悟空的勇敢、奥特曼的神武……我都爱写,但我不爱写老师布置的作文,因为那些作文必须按要求去写,我真害怕写这样的作文。”毫无情趣的指导,只能使学生对作文越来越反感甚至“仇恨”,而在此情势下,“缪斯语言”的迸发更是无稽之谈。

第三,创造缺失化。爱想象、爱提问、善创造,是学生的天性。面对浩瀚的天空,他们可能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驾驶着飞船遨游天空;去趟动物园,他们可能会有数不尽的问题缠着家长打破砂锅问到底;手里摆弄着奥特曼的玩具,一个又一个稀奇古怪的故事可能会在他们的脑海中闪现……然而,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却很少看到这样富有创造性的语言。

这种种阻隔,使得学生无法拥有缪斯女神那样心旷神怡的写作环境,无法像缪斯女神那样随意自然地有感而发,因此,直抒性灵的作文越来越少,脱离生活的假话越来越多。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手、嘴、空间、时间,并予以适当培养。”

陶先生的话值得我们好好玩味。挥之不去的应试教育的阴影给学生带来了太大的压抑,要想让学生写出见性见灵的文字,找回属于学生自己的“缪斯语言”,就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视角,还给学生表达的权利,让学生在自由中敞开心扉,在生活中打开心灵。就此立场,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师尤其要关注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积累感受,习作“情趣化”

如果生活接触面太窄,意象贫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试想,学生的生活单调而乏味,又怎能有情有趣地表达呢?然而,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家长或者教师过早地让学生与那些鲜活的世界脱离,一头埋进书堆里,学作文变成了背诵作文选,依样画葫芦地机械劳作。这样,不仅使学生写不出好作文来,还影响了身心健康,早早

枯竭了创作的兴趣和创作的

源泉。

因此,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充分地动起来,充分地接触生活,充分地玩耍,积淀丰富的个人体验。乡村四月,梧桐飘香,大片大片的紫色,渲染出乡村特有的美丽。在一番实地观察、游玩后,我鼓励学生们自由表达,有的将梧桐花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的更注重表达梧桐花带来的快乐。那飘飘洒洒的梧桐花雨,那美美的梧桐花冠,还有那花托串成的项链,无不闪现着诗情,洋溢着童心,飞扬着个性。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积累和捕捉习作素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于平淡的生活中捕捉一闪而过的美丽,从而写出见性见灵的文字。一日,学生正在安静地写着作业,一只比蜜蜂至少大两倍的虫子飞进了教室,肆无忌惮地溜达着、叫嚣着。原本平静的教室炸开了锅,女生“啊啊”地叫着、躲闪着,男生则有的要用书本砸过去,有的嚷嚷着要把它赶出去。我一看收不住了,如果把他们硬拽回来,他们内心也不会平静。看来只有一个法子,把虫子赶出去。我急中生智,拿起拖把就按了上去,紧贴着窗户慢慢往下拖,虫子趁着我松开的当儿,从窗户飞走了。学生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微笑着说:“同学们,这个小家伙的造访,给我们带来了乐趣,把它写下来,行吗?”学生们的眼睛倏地亮了。这可是在以前写作中从来没有过的神情呢!一名学生写道:“老师的 ‘洗刷刷神功真是厉害,就这么一按一拖,这个小家伙就不战而降,乖乖地飞出去了。”另一名学生写道:“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它先是在教室的四周活动,见我们不去注意它,胆子开始大了起来,竟然跑到女生的头上叫嚣……”学生们有感而发,尽情地分享着习作带来的喜悦,忘记了习作曾让他们如此苦恼。

2.抒写真性情文字,突破“模式化”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指导儿童作文时,要善于捕捉儿童心灵的顿悟,即所谓“真性情”文字。学者张文质的话值得我们好好玩味:“要让孩子写出见性见灵的文字,就要尊重儿童的视角,还给孩子表达的权利。这样,孩子的作文才会有个性。”由此可见,教师对儿童习作的态度只是一种导向、一种指导、一种教育,不能在写作上给他们提供一个模式,固定一种理念,拟一条思路让他们去走、去套。

浙江名师罗树庚老师的体验作文课《撕纸悟人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为学生的“顿悟”巧设习作情境,引导学生抒发真性情。

师:假如这张白纸就是我们的一生。请大家在白纸上快速写下四个大字——我的一生。(给学生每人发一张A4白纸)

师:如果十岁为一格,这张纸代表八十岁,要折几格?

(生快速将白纸折成八格)

师:同学们刚才问我几岁

了,罗老师41岁。过去的时光已经不在了。罗老师把它撕去一半。(示范撕纸)

师:你们已经12岁了。请撕去一格多一点点。

(生撕纸)

师:除了已经过去的时光

不属于我们,你们想想看,生命中哪些时间也是不能有效利用的?(出示德国一家杂志做过的细致统计,逐步撕去睡觉的、吃饭的、看电视的、坐交通工具的时间。)

师:撕着撕着,你有什么感受?撕着撕着,你想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的劝告?

生:我想到了岳飞说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生:我想到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师:撕着撕着,我们会想起庄子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出示课件:“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生接读。)

(师逐步出示陶渊明、华罗庚、歌德、莎士比亚、钱鹤滩、朱自清的名言,生接读。)

师:让我们双手举起这张纸片。看着这张不规则的,所剩不多的纸片,你对时间、对人生、对生命有什么感悟?请拿起笔,在这张纸片上写下你的点滴感受。

(生写话练习。师播放轻音乐《雨的印记》,巡视并当堂批改。)

师:同学们写得真认真。我真不忍心打断大家。先请已被老师批改过习作的同学站起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写的。

生:看着这张不规则的纸

片,我真正感受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无奈,真正领悟到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义。

生:看着这张不规则的纸

片,我不禁思绪万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从来不会理睬我们的无奈和惋惜,相反,它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我们的生命。

生:时间如一只只帆船,没有声息,留给我们的只有背影。在过去的时间里,只剩下一些回忆值得我们去留恋,但是我们再也无法回去了。

师:听了你们的话语,我能感受到同學们对时间流逝的惋惜、着急与淡淡的哀伤。

罗老师这一教学环节借助“撕纸”不断地叩问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情动而辞发,随性、自然、纯真的“缪斯语言”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心底流淌了出来。

然而,现实作文中往往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和禁锢,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总是忽视学生的心灵顿悟。曾经有一名学生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个大学生因身上的钱财被盗,走投无路而跪在路边向路人乞讨十元路费,这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对这个大学生我眼里充满了鄙视,他为什么不向警察求助或者可以给别人打一天的工挣十元钱,总之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为什么要跪在地上向别人低头乞讨呢,我真瞧不起这样的人。”结果,老师给他写了这样的批语:“你缺少一份同情心,你应该学会保护弱者。”并给这篇习作打了中等的成绩。学生拿到作文后一时感到很不理解,但最后为了博取老师的高分,还是在作文的结尾加上了一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还是收起了自己鄙视的目光,掏出了一元钱给了这位大学生”。这样,作文内容显得圆滑了,但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一次机会被剥夺了。实际上,儿童是有独立想法、独立价值的人,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孩子,他们善于沟通,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虽然他们的有些想法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甚至是不合理的,但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片自由的天地。只要我们对儿童的“真性情”文字大加鼓励,就能使儿童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愿望、情感、思想、意识以及追求的理想和价值判断。

3.鼓励独特观察,显现“创造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着他们在观察事物时观察角度有差异,身心感受也有所不同,而我们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独特观察,表达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这样才能呈现出富有创造性且鲜活的作文。

作文指导就是要鼓励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风格,体现习作的个性。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让我享受到学生创造性的语言:

师:小朋友们,雨是个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它轻轻地来到我们的世界,它长得什么样?

生:它细细的,像蚕吐的丝。

生:还像透明的头发。

生:(突然地)老师,我觉得雨是云的眼泪。

(师生愕然)

生:云看到地球这么脏,就

伤心地哭了。老师,你看,窗户上那一行一行的,就是云的眼泪。

生:是云在和太阳捉迷藏,它找不到太阳了,就着急地哭了。

生:老师,我觉得雨是云的汗珠。云在天空中赶路,累得都流汗了。

师:多么美好的想法呀!你看,它从云层中落下,在空中飞舞着,多么美丽呀!让我们再来看看这雨中的情景,聆听雨中的声音,好吗?

学生们自由地倾吐着自己心中的想法,那一颗颗活泼的童心在雨丝中飞扬着。

儿童具有“缪斯天性”,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尊重儿童并体会儿童独特的审美情趣,紧扣儿童意动之源,遵循其表达之道,顺流而导,让儿童心灵之泉汩汩地流淌出来,让他们写出真正属于儿童、属于童年的“缪斯语言”。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茅村实验小学 )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缪斯习作儿童
试衣的缪斯
画中人
他们会忘记?多么稀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