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X线和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

2017-03-06张溪泾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3期
关键词:支原体影像学准确率

张溪泾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山西 大同 037000)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现如今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1]。因发病初期患儿的症状或体征较为隐匿,易发生误诊、漏诊,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有效提高患儿影像学的认识可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笔者医院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研究,分别进行X线和CT检查,并将检查诊断率进行对比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其中男患儿14例,女患儿11例,年龄在2~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4±1.22)岁,病程在4~18天,平均病程为(5.89±2.04)天;观察组采用CT检查,其中男患儿16例,女患儿9例,年龄在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7±0.68)岁,病程在3~16天,平均病程为(7.06±1.16)天。所以患儿均符合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诊断标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X线检查

对照组患儿进行X线检查,仪器采用西门子500 mAX线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旋转速度0.4s/r),对患儿检查部位采取正侧位摄片[2]。

1.2.2 CT检查

观察组患儿进行CT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双排螺旋CT机(管电压130 kV,管电流100 mA,层厚及层距为5 mm),扫描范围从胸廓起端至肋膈角的下缘,层厚到层距大致为3 mm,密切观察患儿的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分布、内部结构、边缘、胸腔积液、肺门、纵膈淋巴结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影像学结果,并对诊断准确率进行调查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50例患儿中有20例左肺为病灶部位,14例右肺为病灶部位,16例双侧肺叶为病灶部位,所有患儿均为肺组织实变。观察组CT检查结果显示患儿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性高密度肺实变影,共21例,诊断准确率为84%,;其他16%的患儿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充气征、肺不张、胸膜腔积液等;对照组X线检查结果显示有18例患儿表现为间质性浸润,诊断准确率为72%,其他28%的患儿表现为腺泡实变型及混合型,X线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主要为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模糊。结果显示,CT检查的诊断率高于X线检查,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已成为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儿科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肺炎越来越受到重视,发病年龄多见与学龄前儿童[3]。在本次研究中,采用X线检查,其大部分结果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纹理增粗以及网织状阴影,后期则表现为均匀模糊状阴影或片状斑点影,主要发生于下叶临近肺门处。CT检查则对肺内间质、实质性病变的显示度更为清晰,能够对支气管炎症、混合性病例改变、间质性肺炎等病理情况进行良好的判断,因此临床上多采用与CT对患儿进行确诊。

综上所述,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治疗有较高的参考及指导意义,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检查,CT检查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合理的参考。

[1]曹丽霞,王卫中,李艳微,等.X线和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性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15):247.

[2]朱世庆,郑青松.CT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价值[J].医疗装备,2017,(14):40.

[3]郑建军,金万庆.研究低剂量CT扫描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6,(25):23-23.

猜你喜欢

支原体影像学准确率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