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

2017-03-06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3期
关键词:亚急性外伤性清除率

陈 波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在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病情发生容易致残,甚至在未经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引起患者死亡,所以临床应该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和处理。目前临床可用于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的治疗方法较多,本次我们着重分析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的效果,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之间收治的200例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对患者实施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200例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患者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7.65±2.15)岁,患者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入选患者均实施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并使用CT定位明确血肿量最多位置,将其作为手术切口。在既定切口部位实施切口直至患者颅骨表面,用颅骨钻孔并扩大骨窗直径,此后将患者的硬膜切开,并使用穿刺针穿穿刺定位患者的血肿腔,并顺着穿刺通道将神经内镜置入,在内镜观察和引导下对患者的血肿凝块清除,清除同时使用生理盐水将其冲洗干净。持续清晰直至手术视野清晰,但是患者的血肿凝块如果较大,则应该使用活检钳将其加碎,避免硬性清除对患者造成的损伤[1]。血肿清除并冲洗干净后观察患者有无出血,针对出血患者实施止血措施,并妥善防止引流管,即术毕。手术完成后积极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对患者进行头颅CT的复查,按照患者恢复情况决定是否应用甘露醇、尿素酶等,同时做好各项症状的对症处理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1)在手术后1周对患者实施CT复查,观察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即血肿清除率;(2)手术后持续随访3个月,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日常生活完全恢复为Ⅰ级;日常生活有改善,且可以独立生活为Ⅱ级;日常生活需要人辅助则为Ⅲ级;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即卧床存活,但有意识则为Ⅳ级;植物生存或死亡则为V级;其中Ⅰ+Ⅱ+Ⅲ三项比例之和为优良率。

2 结 果

20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手术,其中45例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在50%~90%之间,155例患者的血肿清除率等于或超过90%。所有病例中均无死亡患者,同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显示Ⅰ级50例、Ⅱ级90例、Ⅲ级30例、Ⅳ级30例、无V级患者,优良率为85.00%。

3 讨 论

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在临床多以手术的方式治疗,但是常规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手术后容易造成多种并发症出现,严重制约患者恢复。故作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我们及时针对神经外科的相关治疗情况展开了详细分析,分析发现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在展开临床研究后得到结果:45例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在50%~90%之间,155例患者的血肿清除率等于或超过90%,手术的优良率为85.00%。而取得上述结果的机制可能在于: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在基于传统血肿清除术的基础上,引入了微创治疗的理念,且相比常规的微创手术不同,神经内镜介导在患者的小骨窗下即可完成置入和操作,不需要对患者实施过大的切口来保证手术视野,这使得手术对于脑组织的创伤尽可能得到降低,故利于患者自身组织完整性的保留。而在内镜操作下可对患者进行直视和引导,且可以同时对患者实施探查、冲洗、止血和引流等干预,进而使得手术的操作难度得到降低,且保证了血肿清除的充分性,因此最终对患者的血肿清除和引流均较为彻底,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及时恢复[2]。但是我们在实施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的同时,应该注意在术前对患者血肿位置进行精确,保证手术操作的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在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治疗时,应用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1]程 浩,徐昌林,刘从国,等.局部亚低温联合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3):4518-4520.

[2]范广明,张 文,毛振立.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估[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11):1390-1393.

猜你喜欢

亚急性外伤性清除率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创伤患者的预后评估
外伤性歪鼻的手术矫治
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早期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1则
外伤性脑梗死形成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