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

2017-03-06丁大尉

理论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张 寒,丁大尉

(1.中国传媒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2.烟台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

□张 寒1,丁大尉2

(1.中国传媒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2.烟台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总结和反思,成为其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习近平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综合国内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出许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论断和新的解决方案,体现了联系、辩证、发展的思想内涵,对于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国梦;治国理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30多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剧了环境污染,打破了生态平衡,中国的生态环境积累性恶化。依据“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治理格局中更为突出的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与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存在内在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国际论坛、集体学习、考察调研、出国交流等各种场合,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直面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包含许多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科学论断,从基本理念、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及治理路径等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1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哲学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厚的理论根基,人与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出发点是自然本源的生态世界观。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而是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自然主义”的理念,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然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它能解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真正的矛盾。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而且自然的本源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与统一,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资产阶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和不顾后果的利益驱动,造成了对资源的争夺和过度开发,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化”形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和对抗,最终必然走向生态危机[1]45。马克思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反生态的,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解[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暂新的文明形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将劳动过程归纳为“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而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都包括自然的因素,所以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自然环境也具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本质上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认识路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习近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①2016年8月,习近平在青海调研时强调。,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环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经济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着力点,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重要工作目标。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实际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必将引起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也就是生态危机的社会化。所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是我们党为解决环境问题进行的顶层设计,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生态效益的提升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着理念创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让生态环境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政治问题”②2013年4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讲话。等许多新的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基本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在国内外许多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 “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③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体现了其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是对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生态问题和治理要求的直接回应。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④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他形象地比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承认自然界也是一种生产力,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3]。“让生态环境休养生息”强调遵循生态环境治理规律和生态系统自我演化规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生态文明兴衰论”则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两者休戚相关。生态文明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本办法,必须用生态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的问题。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给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的论断和理论基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⑤2013年7月,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的贺信。。

2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经济发展的“追赶”时期,曾提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造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直接降低了人民生活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面临严峻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新的转折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必须从“先污染后治理”转向“边发展边治理”,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4]。

生态文明建设是高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的,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明确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认为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保护生态环境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等重要论述的提出,一方面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关注。从“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出发,政策制定者必须摒弃对GDP增长的盲目崇拜,更加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例如长江经济带已经确立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由于长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功能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2.2 促进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对我国当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正确判断,从而构建我国当前阶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本质上就是推动自然和人类共同繁荣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应该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所以,我国当前面对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本质上就是要求我们从自然、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出发认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是什么?习近平认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应该是那些突出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社会问题,“具体来看,习近平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论断,把生态环境与民生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切,……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生的内涵,体现着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理念和决心。”[5]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既是对全球性环境压力问题的回应,又体现着中国所面临的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促使着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规划和实施党和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某种意义上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本质上也是国家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体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要求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变革[6]。政府层面,强化政府的生态责任意识,将“生态价值优先”贯彻到政府制度、行为、能力、政策、政府文化等各个方面,构建生态型政府[7]。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学习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8]。社会公众层面,普及生态道德意识,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积极倡导“适度”“绿色”“文明”“低碳”“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方式[9],要拒绝高排放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在消费过程中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生态道德内化于公众的自觉行为。

2.3 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化制度约束作用”,通过制度完善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在法制层面,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政府治理层面,完善经济社会法制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引导、规制、激励、服务和保障作用,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生态元素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强化对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追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10]。划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生态治理责任“红线”,用倒逼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力求解决生态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耕地红线”的问题,目前我国设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37.4亿亩“森林红线”和 8 亿亩“湿地红线”[11]。 这些已经是生态危机逼近的“临界点”,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2.4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整体观和系统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特征。首先,人与自然的存在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生存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体性的生态文明内在地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系统之间的通力合作。其次,生态文明与其他形式的文明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生态系统建设必然会在一定时期与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工作产生交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内部以及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问题突破生态圈将引起一系列相互交织的社会问题,这就是生态危机的社会化”[12]。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立场,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具备符合中国乃至全人类大多数人长远利益的时代意义。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习近平不仅倡导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是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基于人的实践活动论述过自然与人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提出过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发展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包含自然”的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自然”思想的继承,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改造自然”思想内涵的提升与拓展。

1992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并顺利通过了《里约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两个行动纲领,之后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日益深入人心。“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它更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1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的多国峰会、国际论坛,通过大国合作推动多国合作,是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上的实践[14]。2014年起,中国陆续与美国、英国、法国、巴西、印度等国家签署“关于2015巴黎气候协议的双边联合声明”。目前,共有186个国家提出了气候行动,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最为关键的国家之一。2015年9月,“第一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召开,发布了《中美气候领导宣言》,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先导作用。2015年11月,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发表了对全球治理的看法,再次重申我国与各国政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积极促成关键问题上的共识,并承诺2030年左右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以及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15]。

3 小结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但是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明显降低了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把环境保护的本质看成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问题,主张把环境治理同我国的国情与发展阶段结合起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客观总结和反思,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变、文明兴衰以及国家治理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扎根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等问题上促成共识,积极助推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建立,体现中国的决心和智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周光迅,胡倩.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审视生态文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略[J].自然辩证法研院, 2015(04):105-111.

[3]段蕾,康沛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背景、内涵与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6(02):127-132.

[4]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25.

[5]李玉峰.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19-23.

[6]李雪松,孙博文,吴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3):14-18.

[7]龚万达,刘祖云.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学习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5(3):35-43.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J].伦理学研究,2010(5):89-94.

[10]刘建伟.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蕴含的四大思维[J].求实,2015(4):14-20.

[11]刘海霞,王宗礼.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3):29-33.

[12]刘希刚,王永贵.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7-31.

[13]刘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28.

[14]唐小芹.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11.

[15]赵川,陆振华.巴黎气候大会期待“最大的决心产生最高的智慧”:习近平密集开展“气候外交”“峰会外交”[N].2015-12-01.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0.006

D610

A

1004-0544(2017)10-0033-04

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4CXJJ13)。

张寒(1983-),女,湖南永州人,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丁大尉(1977-),男,山东烟台人,哲学博士,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梅瑞祥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