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3-05陈庆合宋绍富陶文辉

职教论坛 2016年30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陈庆合+宋绍富+陶文辉

摘 要:应用型本科是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在我国尚属新事物,作为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满足大众高等教育需求的供给侧,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从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供给侧现状入手,提出了作为供给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科学控制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规模;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学生有自主选择专业权;适应需求侧,深化改革课程教学推行能力本位;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陈庆合(1965-),男,河北滦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应用型大学建设;宋绍富(1958-),男,河北乐亭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应用型大学建设;陶文辉(1974-),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中医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5YJA890003),主持人:陈庆合;河北省秦皇岛市社科联委托项目“应用技术类院校办学特色与办学模式研究”(编号:2014WT013),主持人:陈庆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资助项目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0-0016-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来,习近平、李克强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只是简单几个字,但它透露的信号却很重大,显示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改革思路,是应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面向这一重大改革理念,我国当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应如何应对呢?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供给侧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继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人们对“扩招”和“教育产业化”后出现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有各种不同看法,这里我们对“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的对错不做评论,我们只就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供给侧现状进行分析。

由于应用型本科多数是新升格的院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且没有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多数是瞄着学术型本科模式进行建设。作为转型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我们对应用型本科部分院校内部情况调查显示:首先,在校大学生存在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等厌学现象。如某高校为了严肃考风,加大监考和巡考力度,收上来的作弊纸条无数,最终结果是40%左右学生的考卷大面积空白。其次,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如一家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两周后,把实习学生赶回来时说“我们企业需要的是人才!”这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尴尬;再次,现在全国各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同类人才培养严重过剩,学生上了四年大学找不到工作,从而导致民间出现了新的“知识无用论”的怨言。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是专业培养和供需不对路?还是专业培养过程本身存在问题?亦或是供大于求了?其实不然,我国当前的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但是我们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却没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学产教脱节,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培养了大量社会“不需要”的人才。

如何将高等教育的目的转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受教育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作为供给侧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对近年来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持续下降这一事实,更加呼吁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如何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改革思路,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摆脱困境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任务。从党中央使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的用意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就是“转型”和“创新”。那么对于应用型大学作为供给侧来说,“转型”就是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实践理论并重;“创新”就是要在对高校内部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转型”产物。要真正实现实质性转型,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可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的改革。外部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总体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类型(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不同类型高校的规模、招生与就业体制等;内部结构是指高校自身内部的教育结构,即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部结构(相当于企业生产线),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师责任和学生责任等。

(一)科学控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规模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学生数量增长为基础,如果学生数量不足,既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也很难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规模多大为好?各专业的招生控制在多少合适?当前似乎很少有人研究,我们可以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

具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莱斯大学,占地325公顷(4875亩),校园内有4890棵郁郁葱葱的橡树,而全校学生总数为4850人。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经济如何发展,莱斯大学的学生总是少于橡树! 莱斯大学创始人威廉·马歇尔·莱斯先生认为:1㎡内长1棵树和1㎡内长10棵树当然不同,“1树成材,10树成柴”。对教师个性化教育的可能性而言,1个教室坐20名学生和坐50名学生当然不同。莱斯大学对学生的数量限制很严格,但对有意来校任教的世界一流专家、学者,不仅来者不拒,还主动高价聘请。学生总数不到5000人,但教师总数却超过500人,生师比高于10比1。大自然有许多不可更改的规律,同一块土地上,茁壮成长的橡树是有限的,而一个大学容纳的学生也是有限的,打破了学生和师资以及办学条件的和谐,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学校声誉的下降[1]。

在发达国家,大学规模与高校培养能力是相匹配的,其规模的扩充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展开的。对于我国应用型大学这一新生事物而言,办学规模是影响供给侧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我国的国情,适当扩大规模也无可厚非,但是多大的规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降低,是应进行科学控制的。生师比太大的“粗放式”教学方式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质量。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把握好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非常必要,应用型本科教育绝不能出现“非常多的人被赋予了学历的优势,同时却增加了社会选择他们的不确定性。”因此,一定要把控制产出学历人才的阀门调小,以适应社会的接纳能力,做到人尽其才[2]。这也是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供给侧不出现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改革招生就业制度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招生与就业制度存在着很大问题。1999年似乎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历史节点,从这一年前后开始,高校扩招、大学生自主择业、院校合并升格、取消行业办学等一系列的改革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招生就业体制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我国现在的招生制度沿用的仍是计划体制,而就业却是市场体制;其次,现行招生计划体制也并不是原來真正的计划体制,过去的计划体制是在各单位逐层上报用人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各省市和全国的招生计划。而现在的招生计划却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上报招生计划后由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调整后确定的招生人数,基本不管社会到底需要哪些和需要多少专业人才,而这种“办学能力”是一种远远超出自身实力的虚假能力!(主要是受利益驱使,因为高校是按生均拨款,招的学生多经费就多);而且当把招生指标按专业给某学校后,各院校在招生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在专业之间进行调节。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学校对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并不了解,因此随意性非常大。在这种招生体制下,必将导致供给侧过剩产能;就好比一个行业本来市场需求某产品10万件,但自己却任意生产了30万件;或本来社会已不需要某类产品,但厂家还在大量生产;或社会需求的产品质量已走向高端,但企业生产的却仍然是低质量产品。这种过剩产能、随意产能和低质量产能,是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但签约率非常低的主要原因。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开始就加以控制和避免,否则必将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和恶性循环!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劲东风的吹动下,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从改革招生制度开始,保证供给侧不至于“过剩产能”,从而使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健康发展。

我国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属于市场经济,由于招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学习四年后却必须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因此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就业标准——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维持生活的收入,是否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并不考虑。我们认为,这种就业标准是高等教育低质量的托词,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大学学了四年,毕业了却不干自己的本专业,也是造成在校大学生“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根本原因。因此,高质量的就业应是专业和职业相对应的。今后对应用型大学进行评估时,其就业率应重点考察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走上正确轨道。

我国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招生和就业改革,首先应实施分类考试、多元选拔的招生制度,这样可以使生源基础和结构得到优化;其次可以采用行业企业委托培养、联合培养或订单培养等招生培养方式,特别是对于特殊行业需要的特殊人才,行业(企业)可以出资委托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其专业人才,这样可以保证国家特殊行业的人才供给。在学生就业方面,对于“委培”的学生,多数按委培计划进入行业就业,若部分学生愿意自主择业可以交委培费后自主择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

(三)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3]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学硬环境的支持。因此,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推行混合所有制办学还可以较好地解决公办院校自身很难解决的问题。

第一,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现在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多数只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学校屈指可数。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率先推行混合所有制,把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到办学中来,这样可以较好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从而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第二,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长期以来,高校的管理体制是制约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实行混合所有制,学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学校可以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师资聘任、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管理、办学经费筹措与使用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为此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并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敬业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大大增强。

第三,可激活办学效益和创新动力。促进学校积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从而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个性化需求。

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整个院校尚不具备实行混合所有制的条件,可以采用实行“一校两制”的办法,即有条件的院系可以率先推行混合所有制。通过试点由小及大全面铺开。在混合所有制办学先行试水的学校要确保民资的权益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保证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快车道上不至于走偏。

(四)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学生有自主选择专业权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如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我国也相应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战略方针。面对这些全新理念,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担负起产业转型升级新常态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这样才不会使我国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处于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尴尬境地[4]。

“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需求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优化。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当前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前的有两大任务:一是现有专业人才培养如何调整?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特点,而当前我们高校正在开办的专业和培养的学生都是产业转型之前专业的学生,因此现在就应针对未来发展趋势,对专业课程进行删增调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就业的需求。二是调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专业。应用型本科作为供给侧,应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超前意识,积极开办适合国家发展需求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以减少由于培养过程的“滞后”带来的人才匮乏。

另外,现在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较小。由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仍然较为僵化,虽然学生在报考时是自己选择专业,但是多数学生和家长对不同专业并不了解,选择专业时随意性非常大(这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因此导致太多学生学了自己不感兴趣的專业,走上了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供给侧应加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特别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允许学生重新选择一次专业,从而避免不能人尽其才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我们建议国家教育部组织相关部门拍摄一部《高等教育专业介绍》电视片,对各专业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网络进行发布,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解,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报考时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五)适应需求侧,深化改革课程教学推行能力本位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低下是不争的现实,作为高等教育消费需求侧的广大人民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有调查表明: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每年在下降,而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的人数却每年递增(2013年45万,2014年50万)。而调查显示:我国当前出国留学的大多数高校国际排名并不高,基本上属于应用型高等教育类型。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花高额费用出国留学呢?道理很简单,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即便是三流学校,也比国内的非“211”、“985”高校强得多。这说明孩子和家长追求的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那么应型本科作为供给侧,应如何适应国内民众的需求来进行内部结构性改革呢?

第一,对现行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革命性变革。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都是学科型知识体系,离应用型相差甚远,教师不知道教这些干什么,学生不知道学这些为什么?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因此,乘国家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劲东风,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革命性变革,按照社会需求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转化,大力推行能力本位教育,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质的整体事物综合性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4],只有这样才能使应用型大学成为可能。

同时,对课程体系和内容应加强柔性化设计,并高度重视人文和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协同发展。这样才能使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应对经济社会的瞬息万变。

第二,课程教学提供量身化定制和个性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和个人越来越需要量身化定制和个性化服务的高等教育。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僵化,我们作为供给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却不能提供。应用型大学更应是开放性的,构建量身化定制和个性化服务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对应用型大学将大有裨益。

例如,实行为企业和学生个体定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让学生首先寻求就业,并在就业单位的指引下,搜集自己需要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然后再回到学校寻求再教育。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可以避免过度设计。学校和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过于理想化的要求,这样既增加学生负担,也熄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责任。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学生本身缺乏积极性,对未来迷茫,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漫无目的的消遣。若采用就业趋向明确的培养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深层次地调动起来。第三,企业参与教学和考核。安排企业高水平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制定考核内容,并参与考核过程,使企业不再感觉到自己是“乙方”,而真正融入高等教育过程。这样还可以促使在校教师和学生都对教学过程负有更多的责任。

另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提供每人一张课表的选择性学习服务,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序地选课、走班、跳级、转专业、选修高一学段的课程,支持有需求的学生和社会成员灵活选择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5],真正把应用本科打造成开放式高等教育。

(六)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能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需要高水平应用型教师来培养,没有高质量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应用大学建设只能是空谈。但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多是新毕业的学术型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有积极性,工作热情高,但多数没有实践经验,且普遍缺乏创新素养。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思维,这也与传统学科教学对教师逻辑理性思维的要求大相径庭。面对“知行合一”的教学要求教师甚至感到恐慌!因此,教师必须顺应这一变化,按照整体事物综合性知识体系对自己原来的知识体系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教师从逻辑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把学科知识体系整合为能力知识体系。“应用型”要求教师能把知识、技能、品性(态度)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并有效把握不同职业特质形成规律和不同职业特质的教学规律[6]。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将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为此,学校必须要求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通过深入企业现场,真正搞清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解决好自身理论与实践不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龙富.学生比树少的一所美国大学[J].时代青年-上半月悦读,2011(7):35.

[2]王晶.毕业生陷就业困境·中国放缓高校扩招[J].新世纪周刊,2006(5):31.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4]陈庆合,李海玉,陈巍.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及其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33-37.

[5]周稽裘.面向第一个百年:职业教育的攻坚与现代转型发展[N].光明日报,2016-02-26.

[6]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2.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劳动关系探讨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