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现象”的高教改革

2017-03-04柳青华

人间 2016年33期
关键词:大学改革

摘要:“陕西现象”问题,是大学教育问题,主要和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学自身的问题,大学引导社会,社会复制大学,“陕西现象”是陕西大学的结果,从陕西大学自身上找原因,勇担责任,更有利于解决“陕西现象”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各个重要问题,对大学提出许多独到新颖的见解,对于陕西建设现代国际一流大学,具有基础意义。

关键词:“陕西现象”;大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48-01

由“陕西现象”思考陕西高校存在的问题,回归大学本质,促进陕西高校改革。使陕西高校真正地追求学术前沿,紧密地参与社会实际,追求学问学术,真正地培养人才,真正能够为陕西服务,实现陕西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解决“陕西现象”的悖论。由现实存在到社会文化,由人到教育,由关中文化到陕西教育,由“陕西现象”到陕西高校,到大学本质,检讨整个大学存在的问题。

一、“陕西现象”

西北工业大学99级硕士研究生潘志兵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杨萍,2001年9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发表《关于“陕西现象”的思考》一文,把陕西“资源与科技优势下的经济贫困”,称之为“陕西现象”, 最早发现并提出“陕西现象”。西北大学的白永秀在《唐都学刊》(2002年第2期)上发表《观念滞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以陕西为例》,较早分析“陕西现象”,认为观念滞后阻碍陕西经济发展。从事30多年统计工作,对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字非常了解的陕西省统计局总统计师杨永善,2003年,从10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提出并分析比较发达的高教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两张皮”“陕西现象”问题。其署名文章《陕西现象值得深思和关注》,被500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经过统计,对于重要的“陕西现象”问题,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极其有限,严格说来不及10篇,并且层次不高。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理论界的应有高度重视。尤其没有引起及受到陕西高教界的重视及对自身教育的反思,没有对“陕西现象”的大学问题的直接回应。

二、“陕西现象”的高教问题

“陕西现象”的大学问题,包括:

封闭化。大学是开放的。然而,陕西大学“两张皮”问题严重,与社会隔绝。不但不能引领社会,也不能适应社会与国际。即使有科研成果,也得不到转化。

自私自利化。对社会公共事务不够关心,不担当社会重任,不关心社会公平正义,民众疾苦,对他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不大。有悖社会对大学的期望。

过度“专业技术化”。为了迎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办成了专才教育。缺乏如何对待自然、对待国家与社会、对待他人以及如何对待自己及生命的修养。

功利化。不是追求学问学术,而是追求功名利禄。在不同的层次上追逐眼前的种种实利,使大学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无异于世俗社会的巨大的名利场。

政治化,或者意识形态化。以政治教育取代人文教育。追求政治上的绝对正确,唯恐犯政治错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创造,不敢负责。不是为经济社会服务,更不是为民众服务,而是为政治服务。显然,也和当地经济社会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不大。西安的许多军工院校、科研机构与军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形式化。形式主义普遍存在。高校中的形式主义,包括建设中的重大楼轻大师、行政管理中的应付差事、教学中的例行公事式的照本宣科、科研中的垃圾文章与学习中的贩卖文凭。

行政化。大学成为政治机构,教学与教师、学术与学生边缘化。大学讲“理”崇“理”的地方,反而不服从学问学术真理,而是服从权力,权力的控制和干预无所不在。

短期化。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所有者缺位,主办者有限,主体者无权。缺乏长远的规划与远期目标的追求。大一统,没有学术自治独立,缺乏“唯理”为知识而知识的求知求真的学术传统。偏离大学本质,由于没有真正多少创新成果,实际也培养不了真正的创新人才。一方面,无能力而不能奉献社会。另一方面,也不会不敢改善社会。必然会出现表面上轰轰烈烈,看起来如火如荼,实质一切照旧的弄虚作假的“陕西现象”。

三、“陕西现象”与高教改革

导致“陕西现象”的原因众多,但作为大学,我们主要思考和解决大学自身的问题。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的落伍与滞后,是转型期社会与高教存在巨大困境的时代。推动大学改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以“陕西现象”为出发点与契机,全面地研究大学,是大学工作者的基础,是大学的组织文化,是服务于大学、大学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什么是大学”,大学解决什么问题,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是发人深思的不能不回答的极端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青年大学学习的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的成效,世界观的转换和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养成,人生理想的实现,人才的培养。

深刻掌握何为大学,了解大学功能,才能当好大学教师,做好大学管理者,办好大学。理解大学特质、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教授精神,以此要求自己,融入自己内心灵魂,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术人,大学人。掌握大学学术实质,按照大学本质要求建设大学,办令人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承担大学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工作,才能使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

其次,“没有哪种理念可以不经过任何转换直接得到实现”。大学组织所秉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体系“诸如自由,公正,自治等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要想真正地得以实现,必须尽可能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微观技术良好结合。

接着,大学要能实行自主办学、学术自由,要从制度上提供保证。没有完备的大学制度,大学就丧失了发展的保障。大学制度是大学活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大学制度的突破,大学的实质性进步就不可能。

最后,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自动生成现代大学制度是不可能的。現代大学制度需要人为地去建设,去改革,去完善。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济体制迅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 2014/02 .

[2]李福华; 王颖; 赵普光.论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的协同推进[J].高等教育研究. 2015/04.

[3]朱家德 .大学有效治理:西方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13/06 .

渭南师范学院2013年教改项目:《“陕西现象”的大学问题研究》(编号:JG201326)

作者简介:柳青华(1969—),男,甘肃庄浪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大学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