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桑过村坞”辨

2017-03-03何欢兰田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桑枝树形桑树

何欢兰+田源

一、让人费解的试题

《村行》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问题:有评论者说“着一‘过字,境界全出。”请说说这一“过”字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柔桑动态的生长过程,表现出柔桑生长的过程之快,长势茂盛,覆盖面之广。

从参考答案来看,先从修辞手法,再从形象描述,最后从表达的作用三个方面来答,可谓思路严密,符合答题规范。从这条考试题目来看,命题者想要突出“过”字的练字效果,“生长的过程之快,长势茂盛,覆盖面之广”属于命题者主观想象,这样的想象没有结合整首诗歌的真实意境。

二、都是百度惹的祸

这首诗作为考题,网络上的解释惊人地相似,那么源头在哪呢?请看来自百度的“赏析”。

这是一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仲春季节,南阳(今河南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再看,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这首诗,首联、颔联是写村景,颈联、尾联是写村情。其景实,其情真,与诗题是呼应的。

命题的根据便在此处,近年来,用来作为考题的诗歌,似乎已经穷尽了著名诗人的著名篇章,这首《村行》并非杜牧的代表作,因此在各种鉴赏词典里都难觅他的踪影,即使是杜牧的选集,也没有很好的解读本,所以命题者可能依据的是百度提供的鉴赏。

三、质疑

桑树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栽培桑树的历史已有7000多年。5000年文明史中有着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记载,催生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

桑树是落叶乔木,自然生长树高可达10余米,树形高大。桑与梓作为房舍门前常见的树木,栽桑为了养蚕,植梓则为了做器具,都是父母留给子孙的财富。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记载:“五畝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在孟子的理想社会中,在宅院周围种植桑树,可以解决穿衣的问题。

种植桑树是为了采叶养蚕,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往往对树形进行人为控制,抑其主枝,养其旁枝,方法主要是剪干、伐条、疏芽、摘心等,培养成低干有拳式或无拳式树型。剪干的高度一般控制在半米以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采摘。笔者特意查阅了相关桑树种植的资料:“桑树栽植后,根据所栽桑树品种的特性和当地的环境条件,运用合理的剪伐技术,控制桑树的自然生长状态,培育一定的树形。蚕种场桑树树形养成主要以中干拳式养形为主。”“头年冬季桑树栽植后,来年早春桑树树液流动前,对所栽桑树按树形的设定要求,在预定位置剪去苗干定主干。中干桑主干一般在离地33~40cm处剪定。”

“柔桑”是指春天生长出嫩叶的桑树。《诗经·豳风·七月》第二章中有诗句“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姑娘们提着深筐,走在桑间小路上,去采摘喂蚕的嫩桑叶的情景。第三章有诗句“蚕月条桑,取彼斧爿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描写养蚕季节去采桑时除了攀引枝条采嫩桑外,还要修剪桑枝,重点描写了一个手持斧子,把又长又高的枝条砍断的细节。此处,“条桑”是修剪桑枝,“伐”是砍伐,“远扬”就是又长又高的桑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姓已经掌握桑树和蚕生育的特点,掌握了桑树分期分批采叶技术,在小蚕期,采适熟的嫩叶;到大蚕期,用斧头伐高处的长条。

“村坞”常作村庄讲,柳宗元诗《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中有诗句:“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此处“村坞”即村落。“村坞”也指村庄自我防卫而设置的壁垒和高墙,如《资治通鉴·陈纪十》中有记载:“而俗不设村坞”。

再来看动词“过”,视主语的不同,可分别解释为:“超过、越过”“经行、路过、到访”。

如此,从语法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有如下两种解释:

1.柔桑超过、越过了高墙。

2.诗人经过长满柔桑的村庄。

四、辨析

按照第一种解释来推断,如果是村边人工种植的桑树,树高似无可能超过村边的坞墙。结合时令来看,“春半”,大约在阴历二月十五,根据“二月春风似剪刀”来看,此时正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时候,新生的桑叶表现出喜人的长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刚进人生长季节的柔桑来说,要将柔枝伸过高墙似乎不太可能。如果是树形未经修剪的野桑,那么树高于墙太常见,而且树形也不美观,似乎也不是值得去写的景色。所以说,在“柔桑”句中,“过”这个动词缺少具体情态,成了一个含糊笼统的动词,说是“既写了柔桑的生长过程之快,又写了柔桑长势之茂盛及其涵盖面之大”,还真不如“满”这个词来得生动亲切。

按照第二种解释来推断,诗人走近一个村庄,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长势喜人的柔桑,“其叶沃若”《诗经·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柔桑”即“女桑”,郭璞注《尔雅》谓“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女桑”显然带有极强的比拟意味,将桑的妩媚、娇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审美形象也成了后世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桑干的坚韧和挺拔代表男性的阳刚,用桑枝的娇媚、桑叶的润泽代表女性的柔美和温婉。作为传统的诗人,杜牧产生这样的审美愉悦是极有可能的。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官入京,行经南阳,避雨农家时受主人热情招待,有感而作。因此,穿行在有美丽桑树点缀的村庄中,更多的是愉悦的心情。再结合后两联来看,牧童愉快地唱着歌,篱笆边是美丽的少女,村主人又是那么热情,多么美丽的人情!全诗洋溢着对农村风光的热爱和对农家真情的感激。

清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中对“柔桑过村坞”句注明“过”一作“遍”。清康熙年间所编的《中晚唐诗叩弹集》,此句则明确写作“柔桑徧(遍)村坞”。如果将“过”字作为“遍”来解,那么词句的诗意就可以理解为“嫩绿的桑树遍及了村庄”,这种解释或许更贴近作者的本意。

猜你喜欢

桑枝树形桑树
桑树下的快乐
痛风试试薏苡仁桑枝核桃饮
我不会再寄信给你
我的小桑树
小姐姐,求抱抱
树形灯
云南葡萄架式和树形应用调查分析
浅探日本松柏类盆景的制作
桑枝种菇 “废材”生财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