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阅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2017-03-03何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方法

何静

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浩瀚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使我们得以畅游其中。我们从阅读中不但可以大开眼界,获得知识,而且能学会思考,能得到情感的陶冶、精神的享受。阅读如此重要,然而目前语文课费时最多的是阅读教学,最无效果的也是阅读教学。有的教师把阅读教学高位化,往往放弃了基本的任务,本末倒置;有的教师把阅读教学贵族化——过分包装、脱离实际;也有教师把阅读教学低位化,例如把文本的解读当成全部任务。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曾经将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为两点: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积累(语言积累、字词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可是按照目前的由作者、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来阅读,很难实现真正的阅读,这就促使我们去寻找能实现真正阅读的方式。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之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老师智慧地引导上,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探讨与实践:

一、用阅读方法教阅读课

阅读是最鲜活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翻来覆去地读无数遍,每遍都可以有所得,往往读的角度不同,所得也有不同。审视当今的课堂,“阅读”不成气候,阅读目的狭窄。教师更多倾向于对课文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分析,除此之外,还布置大量课外练习。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导致“深刻性”的阅读欠缺。我们的阅读教学,难道非要一次把它全部读完、理解完。我们回过头来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在2015年《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天津大学附属中学的丁毅老师抽到的课文是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章不仅长,而且晦涩的术语很多,比较枯燥。丁毅老师没有按照常规教学,他反而带领学生玩了起来,问学生:长文章如何读?学生自己说:看开头结尾、看中心句、看注释、看标题。这其实就是学生阅读的方法积累,但仅靠这些显然不够,丁老师教给学生思维导图的方法。他设计了几张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筛选信息,将阅读的方法和训练的结果,清清楚楚展现在课堂上。教学目标具体、清晰,学生完成很好。丁老师课文处理得很智慧,发挥学生的优势解决了长文如何短教的难题。这一堂课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而且让听课的老师也都颇受启发,学到了智慧阅读的新途径——思维导图。这一方法尤其适合篇幅较长的一般论述类文本。

在众多阅读方法中,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读思结合,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批注式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批注式阅读”是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阅读方式,它是孙立权老师在1999年提出的一个阅读新概念。“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阅读者在读文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忽东忽西。“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这与中国古代哲学相通。“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批注式阅读”本身也是对话的过程,每个学生在自主批注以后,与同学、老师交流彼此的批注,进而形成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也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维度、多重交叉的对话。“批注式阅读”是以唤醒学生的个体主体性为指归的,因此允许学生对作品“誤读”。每个人只能按照自身的认识程度、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我们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师生都要真实地解读文本,让阅读成为独立的精神体验,成为自我的创造。

阅读不仅是提高读写能力的过程,还蕴含着学生人格、精神的成长。因此,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认可、接受文本的过程里,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批判和质疑精神,避免传统的模式化思维、公式化解读。有位学生在阅读巴金先生的《废园外》时,虽只写了一句批语——“全文无一字提及战争,但处处可感受到战争带给人的伤痛”,但从中我们亦看出学生读透了此文。批注式阅读更适合散文、小说等文学类文本,此外教师还可教给学生比读、跳读等方法,要让学生爱阅读并且会阅读。

二、用诵读的方式教阅读课

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一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语言模因复制和积累的过程,当学习者诵读输入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语言知识与经验就会使得所学知识的内化过程加速。

语文教师在古诗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诵,古代文人墨客“情动而辞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读者要想“披文而人情”走进他们丰富的感情世界,就要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情诗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诗的情感、气魄、层次、节奏等,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听出来的,品味出来的。但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灵活处理,灵活搭配。有的句子不适合齐读,有的句子不适合响亮读,有的句子不能读出什么感情来。老师范读的效果比录音读好。普通话不标准也可以范读。努力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在课堂上挤压他们的时间。在学习《将进酒》时,我用朗诵贯穿始终,我打破一开始就由教师激情范读的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朗读”,待读准、读顺、读懂后,再“品读”,赏析诗歌内容,最后“诵读”,“披文而人情”。吟诵时要注意节奏、重音、快慢、强弱,要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做到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共醉,要读得有“醉”意、“狂”味,声情并茂地吟诵,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整节课中,我力图使学生沉浸在高雅的审美愉悦当中,受到美的教育、熏陶,认识汉语的美。2015年《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哈尔滨三中的鞠战林老师,讲的是食指的一首短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现代诗歌,内容好理解,且情感充沛,适合做朗读教学。鞠老师采用了集体朗读、自由朗读、单个朗读、纠正朗读、创新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课堂朗读方法。尤其到创新朗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句子的重音、节奏、情感,甚至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读”贯串教学的始终,最终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极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用比较的方式教阅读课

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屬性,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近或相对但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通过阅读比较,然后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以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阅读方法。通过比较、鉴别,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而善教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主动学习。比较阅读教学应用的范围很广,大而言之,可以从几篇文章的文章体裁、篇章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来比较。小而言之,乃至于一个词语和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无一不可采用这种方法。当然,每次比较的侧重点也不尽完全相同。

实践证明,比较阅读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总之,比较阅读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我们一直都是抓住环境描写、人物出场描写引领学生解读教材节选部分的内容。但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在细致阅读中发现“忙”和“笑”这两个反复出现的词,比较不同人的“忙”和“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生智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表现在知识的机械重复上,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速度、灵活性、逻辑性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所比较的文章的相同点、不同点,从思想内容到结构层次、再到艺术手法进行比较。这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化为技能,是否反应灵敏等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全面检测。而且比较阅读教学法的方式灵活多变,有利于教师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表达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是一种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四、用问题探讨的方式来教阅读课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但是有些教师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教师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为引导的目的是使学生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逻辑性又要有增智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师生探讨的主问题应该来自于文本,来自于学生,而不应来自于教参资料,教参教材的问题也应转化为教学的问题。探讨问题的目的不重在找到答案,而在于引领学生去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梳理加工,形成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当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有效的帮助。黄厚江老师在教授《阿房宫赋》时就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如果只用三个字来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你会用哪三个字?在推敲筛选中学生优中选优,最终确定“奢、亡、鉴”。在这个主问题解决过程中串起了对《阿房宫赋》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涉及到阿房宫建筑、统治者奢侈浪费生活的描写、语言、写作目的等的探究欣赏。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充分的锻炼。

以上方法的实践探究必须建立在我们广大的高中教师确立了阅读新视角的基础上,教师要抛却长时期对教参教辅及网络上各种课件的过度依赖,要陌生化阅读,以读者的视角进行阅读而不是以师者的视角进行阅读。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而不同的角色,对对象的评价则会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一些长期采用解剖式阅读教学的老师,一读文章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知识点和命题点,这样的读就是高度技术化的阅读,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教师也有着多重身份,相对于文本来说,我们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普通的读者。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能够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文本。因为这样能使我们得到更真实的,也更贴近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和认识。同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然后再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角度,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灵活地使用教材这一潜在的文本,提高对教学的认知水平。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知识领域,在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摸索阅读规律和技巧,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促进阅读教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方法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