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净琉璃艺术世界中的悲剧情怀

2017-03-03刘霞波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0期

刘霞波

摘要:净琉璃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之一,与歌舞伎、能、狂言并称为日本四大传统舞台艺术,在日本戏剧史上熠熠生辉。净琉璃可谓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的集大成,在演出脚本、舞台音乐、制作工艺和造型雕刻等方面都保有极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如今,净琉璃仅仅在文乐的表演剧团里勉强延续着日趋羸弱的生命力。然而江户年间,尤其是元禄年间到十八世纪中期,净琉璃与歌舞伎并驾齐驱代表着当时民间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以净琉璃剧作代表作家近松门左卫门的《曾根崎心中》为切入点,来探寻日本净琉璃艺术世界中的悲剧情怀。

关键词:净琉璃;近松门左卫门;曾根崎心中;悲剧情怀

日本的净琉璃在最初其实是指代一种说唱曲调。中世纪,日本的武家集团执掌朝纲,世间广泛流传着净琉璃姬与武士间唯美的爱情故事。室盯时代(1333-1573)末期,名为小野阿通的武家侍女奉命将净琉璃姬和牛若丸的爱情故事改编为十二段曲子进行演唱。

故事讲述的是三河国富翁有个美丽多才的女儿, 精通古诗文乐理, 善弹琵琶。年轻的牛若丸东行路过此地, 与净琉璃姬产生了一段真挚的爱情。但好事多磨, 牛若丸受人迫害, 重病之中被扔到海滩上。闻讯赶来的净琉璃姬在爱人的尸体面前哭泣不止, 终于感动了上天诸神, 牛若丸复活。这段唯美的爱情佳话得以广泛流传,其说唱艺术即被人们称作“净琉璃”。

一、日本净琉璃的兴起

在十七世纪初的庆长年间,净琉璃作为《净琉璃御前物语》和优美乐曲完美契合的产物,被盲人目贯屋长三郎与木偶师引田研究与当时盛行的木偶戏相结合形成了崭新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民间戏剧的代表。史料《和汉三才图会》关于这段历史有着如下记载:

按相传, 京师有二曾者, 名目珑野、泽角检校, 共善弦哥(歌), 尝有著御曹司与净琉璃恋幕事迹书十二段, 拍扇语之, 人举习之, 生佛之《平家物语》相类焉。于是四条东洞院雕金工家何某特约品也。且诱淡路傀儡, 舞木偶, 鼓三弦和之后阳成帝召于庭, 因任引田淡路椽, 近世甚时行,以和汉古今杂说, 皆号净琉璃讴之。

1570年,由中国经冲绳向日本传入一种为了“蛇皮线”的材料,当时的手工艺人将这一材料作了一定的改良,创造出了独具日本特色的“三味线”,即后来我们所说的“三弦琴”。文献《言经卿记》这样记载:“净琉璃等,三味线弹之”。这足以看出,当时的净琉璃已与三味线、木偶戏形成三位一体的态势,“人形净琉璃”(即木偶净琉璃)被称为“新净琉璃”,作为一种全新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受到市民阶层的喜爱并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可以说,木偶戏与净琉璃的合并是净琉璃的整个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日本净琉璃的全盛时期——以近松门左卫门为代表

在净琉璃最初的形成阶段,涌现了许多以河内和左内太夫为代表的剧团,很多还是女性太夫担任主演。随后的江户时代,太夫萨摩净云和杉山丹后掾名气大增,使净琉璃得以在广大市民阶层间广泛传播。17世纪后期,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创作了一系列的剧作脚本,一时间声名大噪,和在大阪开创了“竹本剧场”的竹本义大夫强强联合,将净琉璃推向了发展进程的巅峰。

(一)“日本莎翁”——近松门左卫门

近松门左卫门是净琉璃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1653年- 1724年),本名杉森信盛,出生于没落的武士家族,年轻时曾做过公卿侍臣。后迫于仕途不顺,辞去官职投身在当时为世人所诟病的演艺行业,主要进行净琉璃和歌舞伎剧本的创作。据统计,他一生共创作净琉璃剧本150余部,歌舞伎剧本28部,为净琉璃和歌舞伎的发展倾其所能。近松门左卫门的剧作一扫以往怪诞荒唐、以奇制胜的庸俗文风,开创了以社会现实、市民百态为创作源泉的先河,使净琉璃和歌舞伎的艺术性达到巅峰。

(二)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类型

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剧本按作品类型可以分为时代物和世话物。时代物又称为历史剧,以武家和公家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描绘规模宏大、场景壮观的历史诗篇。然而在基于史实的同时又不拘泥于稍显枯燥的史实,适当添加戏剧性因素,向世人诠释英雄人物所不为人知的一面,代表作品有《景清出家》、《假名手本忠臣藏》、《义经千本樱》等等。世话物又称为社会剧,主要以当时现实社会庶民日常生活的种种为题材,讲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男女间的爱情恋歌和世理人情的微妙。由于贴近市民阶层的生活,将故事性和戏剧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当时大受欢迎,代表作品有《曾根崎心中》、《情死天网岛》、《冥途飞脚》等等。

这些剧作所呈现出的不朽的文学价值、高超的艺术水准以及丰富的美学体验不仅为当时的世人所称道,其故事主题原型和表现模式在今天仍常被文艺界运用搬上舞台和大银幕。可以说,近松门左卫门创作的一系列戏剧作品构成了日本悲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近松门左卫门代表作——《曾根崎心中》

近松门左卫门将自己对时局变革的认识和对市民阶层跌宕起伏命运的感怀充分融入到了自己的剧本创作之中。故事里的主人公不再是如以往牵线木偶般的面貌存在,而是真正成为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诉求的活灵活现的人。他的悲天悯人情怀在其代表作《曾根崎心中》里体现得最为深刻。

1703年4月7日,大阪内本町酱油铺的二掌柜德兵卫和娼妓阿初由于蒙受钱财的不白之冤,爱情为身边的人所唾弃不容,难以摆脱封建“义理”的束缚,双双殉情于曾根崎天神的树林之中,在当时的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近松门左卫门敏锐地嗅出了这一新闻事件中的文学创作价值,将这一真实事件改编为净琉璃剧本,搬上了表演舞台,开创了将社会题材作为脚本创作素材的先河。故事一经搬上舞台,立即受到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讓当时已经濒临破产的竹本座大剧院起死回生座无虚席,轰动了整个日本。剧本里这样写到:

尘世恋恋难舍,今宵惜别情长。去情死,犹如无常原野路上霜,步步临近灭亡,梦中之梦才凄凉。天将晓,钟声断肠。数罢六响剩一响,听罢第七响,今生便埋葬。寂灭为乐,钟声飘扬。

荡气回肠的的台词诉说着男女主人公对自由爱情的无限向往和对封建没落的婚姻包办制度的毅然反抗。在带给世人以悲痛之感和无限深思的同时,也给当时根深蒂固的世俗观念和陈腐体制以巨大的冲击。《曾根崎心中》作为最早的世话物和现代情死剧,它所表现的不单单是一幕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更反映出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僵化的道德观念和日本传统的封建伦理教条。这部剧本不仅奠定了日本戏剧发展史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也使近松门左卫门确立了净琉璃剧作家的地位,宣告日本戏剧的发展开始迈进针砭于社会现实的悲剧性创作时代。

四、从《曾根崎心中》看近松门左卫门创作中的悲剧情怀

唐月梅在《近松门左卫门的艺术世界──以悲剧创作和戏剧论为中心》一文中指出:“身处元禄时代的近松, 他的悲剧的诞生, 是有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时代审美观念的衍进等诸方面的因素在促进的。”这种客观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和所谓门当户对道德束缚的枷锁让一部分憧憬自由恋爱的青年人处于窒息无助的边缘。

随着武士阶层的没落,町人文化的兴起,商人和手工业者迫切地希望提高其社会地位,追求自由民主开始成为被市民阶层广泛认可的价值观。他们渴望打破封建道德的桎梏,挣脱义理体制的束缚,呼吁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情感需求。近松门左卫门的创作恰好与这一历史潮流相呼应,受到大力推崇亦是在情理之中。

在这部《曾根崎心中》这部戏剧作品中,近松门左卫门将男女之情与封建义理的激烈冲突如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主人公德兵卫虽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身,依然痴情真心地爱着游女阿初,本是一曲动人恋歌却遭到周围人的重重阻拦,被无情的社会现实逼入进退维谷之中。两人的殉情不仅是昭示了其对爱情的坚贞,也是对社会弊端的可怜和无奈的抵抗。爱情因死亡变得格外凄美决绝,人性因冲突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从真实事件中提炼出的典型题材多了些人情味,少了些为煽情而煽情的矫揉造作。近松门左卫门在剧本中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悲痛、怨恨的厌世之心,而是重在鞭挞故事所反映的深刻社会现实,赋予作品的悲剧性格调中以时代意义。

五、结语

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真情实感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曾根崎心中》悲剧的根源都在于义理与人情的纠缠与激烈冲突。当两者发展到不可调和的极端情况时,无奈的一方往往会以毁灭自我的方式与之抗争,于是便发生了众多自杀或双双殉情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松门左卫门这部作品悲剧的根源其实并不在外界,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已越过伦理道德的藩篱,作者将资本主义前近代茫然觉醒又被滞后的时代舞台掣肘的灵魂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也真是这部作品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红英.净琉璃的世界[J].环球曲艺,2007,4.

[2]寺岛良安.和汉三才图会[M].大坂: 书林堂,日本正德3年(1713).

[3]近松门左卫门.曾根崎心中[M].1703.

[4]唐月梅.近松门左卫门的艺术世界──以悲剧创作和戏剧论为中心[J].日本研究,中國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07,2.

[5]丁忠伟,谭庆.近松净琉璃剧作中的悲剧性[J].群文天地,2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