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学与民间信仰

2017-03-03单晓芳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保护神忠义关公

单晓芳

摘要:关公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其形象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有勇无谋的武夫,到姿容轩昂、智勇双全的英雄,再到忠义勇武刚强的忠臣君子,最后到被普通民众尊奉为英勇善战的战神,镇妖除魔的驱邪神,呼风唤雨、治病救灾的保护神,招财进宝的武财神,这些形象的不断变化,都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

关键词:关公;有勇无谋; 智勇双全;忠义; 保护神

一、《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

关羽的生平据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云:“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飞为之御侮。”《关羽传》引有诸葛亮给关羽的书信中提到了“羽美须髯”,这是关于关羽外貌的描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关羽传》中看出,关羽英勇善战,威震华夏。在传中,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其传记中看出,关羽虽然是一员勇猛非凡的虎将,但他缺乏韬略和长远的政治眼光。

二、关汉卿戏剧中的关公形象

《单刀会》这部杂剧前两折写鲁肃为要回荆州而设计邀关羽赴会,关羽并未出场,只是通过乔公和司马徽之口渲染了他的勇略胆识。第三折描写了关羽教育儿子关平打拼基业的不易,表现他誓死都会捍卫汉室的决心,为下折“单刀赴会”作了铺垫。第四折才正面写关羽与鲁肃的冲突,结尾处达到高潮,使人读之痛快淋漓,振奋精神。

《西蜀梦》描写关、张二人遇害之后用鬼魂托梦的方式与刘备相聚,相聚之日正为重阳节刘备的寿辰,通过张飞对往年此日的怀想,来展现出今日人鬼分离,英雄惨遭迫害的悲剧。全剧以托梦复仇为结尾,表现出一种积极奋发的斗争精神,这正是关剧悲剧的本色所在。

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

(一)刚傲的形象

从外貌上看,关羽“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已表现出刚傲的气质禀性。

从语言上看,关羽自己直言不讳,傲态可掬。

从行为上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且是愈演愈烈。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战黄忠,有人说不杀落马之黄忠是其“义”的表现,实质上也是其刚傲禀性的充分表现。

(二)忠义的形象

仁、义、礼、智、信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历来受统治者的推崇,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真正做到了“仁政”“仁君”,他亲政爱民、礼贤下士,在此处自不必细说。“义”这一面在关羽的身上则体现的淋漓尽致,再因其对刘备的忠诚,关羽给人的感觉就可用“忠义”二字来概括。

四、关公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其中的关公形象

(一)关公信仰的形成

“忠义”符合儒家思想正统的道德标准,也是社会各个阶层都需要的品质,是一种凝聚力,粘合剂,因而被统治者和民众推上了神的宝座。统治者的推崇是关公信仰形成的外在因素。信仰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氛围,只有环境条件允许了,信仰才能得到发展。关公的优秀品质是统治者所需要的,他们将关公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并教化人民去崇拜学习关公的各种优秀品质,以达到加强统治的目的。

(二)关公信仰中的关公形象

在民间信仰关公崇拜的现象中,表现出了人们崇尚神的文化心理,虽说是神,但在民众心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同,表现出关公信仰在人民心中的多样性。一方面,据说关公死后,被封为“伏魔大帝”后便不时显圣,救助百姓。《三国演义》中就说:“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得,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而且在运城盐池也流传有关公显圣战蚩尤的故事。

纵观晋元明时期文学作品中关公的形象以及在后来发展的民间信仰中的形象,我们不难看出關公形象在历史、戏剧、小说及民间信仰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关公形象的不断变化,都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统治者的政策倾向或是民众的阅读需求都是引起关公形象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 中华书局,1959.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中华书局,2010.

[3]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四辑)[M].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卷)[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唐风,冬梅:胡适鲁迅解读<三国演义>[M]. 辽海出版社,2002.

[6]吴国钦校注.关汉卿全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罗贯中.三国演义[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保护神忠义关公
关公面前耍大刀
传话游戏
数据挖掘技术在内河航道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请关公
“关公文化旅游节”9月22日运城开幕
不可靠的保护神
机场保护神(大家拍世界)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天王俑赏析
快脚周仓
未来战场上士兵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