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业减负呼唤教育理性的回归

2017-03-01庞宁张歌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

庞宁+张歌

摘 要:在当前以升学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评价体系下,中小学教育往往基于生存理性过分重视高负担课业任务带来的短期利益,而偏离教育理性。因此,要立足生本教育理念,重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及家长就应回归教育理性,转变育人思想,真正实现中小学课业减负,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性;课业负担;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但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虽然许多省市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对作业时长作了具体限定,但收效甚微。许多学者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思辨分析,将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归结为个三方面:一是教师素质低或者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二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标准单纯以成绩来区分学校、教师、学生,忽视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三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思想提倡苦读加大学生的学习强度。但鲜有深入研究为何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都要求减轻课业负担却减而不少的原因,更鲜有探索减轻课业负担的实践经验。

一、教育理性共识的缺位导致课业负担难减

目前,在中小学阶段的既定评价体系是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评比,其是衡量一个学校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中心依据来评价学校教学水平和筛选学生接受更高教育的评价体系为繁重课业负担的存在提供了存在的理由。学校及家长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必然重视对学生在升学竞争中有利的短期利益,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偏离教育规律和教育理性。

中小学生的课业学习作为一种工具,在教育竞争中成为获得更高教育机会的途径,因此学校、家庭,甚至学生为了避免在社会资源的竞争中失利都愿意承受课业负担。这实质上是一种功利的生存理性,对课业负担的认可是基于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而并非从教育理性出发,基于学生也心智发展和个体的社会化需求设置课业学习内容。虽然两种理性都旨在促进学生成长,但两者存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最终观念指向及教育结果将有天壤之别。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家庭都在呼吁减轻课业负担,但又不得已承受课业负担,为何会存在如此矛盾的状况呢?首先,从教育主体角度分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各自都具有一定的教育理性,但当其中一方主体秉承教育理性预减轻课业负担时,却无法确认其他方主体是否会基于生存理性继续承受课业负担,也就是说,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教育理性的共识。那么,在这种不确认的状态下,各方主体只能选择依旧屈从与生存理性,以免在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其次,从教育评价体系角度分析,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以生存理性为主要的运行逻辑,我国尚未构建起符合教育理性的评价制度,因此,“减轻课业负担”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即使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再多的减负规定,学校及家庭愿意给学生减负,最终还是会屈从于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回归到生存理性。

二、回归教育理性,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既然中小学生课业减负难的原因在于教育理性的缺乏,那么就必须重新构建教育理性的共识,重新审视和反思既定教育评价体系,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推动改变以成绩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重新构建以学生发展性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使中小学教育突破现有“减负难”的窘境。

既然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是课业减负难的症结所在,那么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改革的推动主体,首先应通过制度形式确定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确保各层级学校都依据该体系考核和选拔学生,从而保持制度性的统一,为达成教育理性共识提供前提;其次应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者积极探索与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有效地减轻课业负担的途径;再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发展性考核方式及小升初升学制度,既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进步。

三、充分承认学校的自主权利,让学校和家长主动走出生存理性误区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家长,让学校和家长主动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减负工程的核心。当教育行政部门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来考评学校教学水平及选拔学生时,学校和家长就会达成教育理性的共识;当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承认学校的自主办学地位,学校就会积极探索减轻课业负担的途径,既保证学生知识的增长,又能实现全方面多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质,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全社会呼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今天,让教育理性真正回归,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鼎力共建。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工上海市委员会课题组.中小学过重学业负担的综合分析与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B):47-52.

[2]沈玉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评价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28-31.

[3]李曉栋.生本教育理念下减轻我国中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6(5):113-116.

作者简介:庞宁(1980—),女,辽宁朝阳人,就职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张歌(1986—),女,辽宁朝阳人,就职于辽宁省朝阳市长青路小学。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
减负背景下学困生课业负担问题反思
小学生课业负担TRED测评模型构建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
——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
——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例
“过重课业负担”是概念,还是判断?——针对“过负”概念及其直接目的的探讨
构建和谐课堂减轻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