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课堂调控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017-03-01李金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调控美术

李金

课堂调控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的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善于进行课堂调控不但可以有效地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在美术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合理和有效的调控。马卡连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老师。”所以,不管课堂上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教师都应保持良好的情绪。记得学习六年级的第三课《戏曲人物》时,我们复习京剧中人物的角色名称。说到女角,有学生回答“有花旦、老旦、武旦”时,有一个顽皮的学生竟然喊出还有“混蛋”,当时我心里特别生气,六年级的学生了还这么调皮,但我没有立刻表现出来,而是用调侃的语气说:“嗯,我们班目前确实有一个小混蛋。”这时,学生都露出了善意的微笑。这位学生立刻满脸涨红,很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自然也知道错了。于是我没有再说什么,继续上课,一件突发事件就这样很容易地化解了,自然也没有影响正常的授课。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要想完美地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就要熟知突发事件的种类以及处理的各种方法,了解突发事件的特点,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课堂教学对师生双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课堂气氛也会十分融洽。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了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

课堂教师调控的好,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堂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上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促進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四年级的美术第六课《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我深有体会。根据这课的特点,我在导入时让学生只许用眼睛看、用大脑思考,我将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将怎样回答。然后,我将班主任走出教室的背影头像画在了黑板上。接着提问:“老师画的是谁啊?”“我们老师。”这时候我接着问:“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背影的发型、头发的发质、发丝的形状、走向等)。并作出及时回应:“哇!同学们太聪明了,猜得准、答得对。因为老师就是从这几方面来描绘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猜猜我是谁。”从我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传授了新知,由导入直达新知识的传授。学生在看看、想想、猜猜、再议议的过程中,很快地获得了知识。然后学以致用,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为前座、同座或邻座画一幅背影头像图。第一排的同学可以画老师的背影头像画,教师可以给同学们做model。就这样,一节课的新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同时更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堂调控不仅包括各种能力的调控而且包括各种方法的调控。方法的调控包括教师的调控和多媒体的调控。随着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多媒体已逐步地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更能直观地展示美术的课程资源,通过多媒体产生更高效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欣赏评述”领域里的《神州风采》一课时,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比如:明代的万里长城、西藏的布达拉宫、四川唐代的乐山大佛、浙江的杭州西湖,以及各地的名山大川,并把它们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直观地感觉到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各图片上的建筑、名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学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美术的鉴赏能力。通过对展示的图片的评述,学生了解了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面对这么美丽的祖国,大家不由自主地拿起画笔描述心中最美的图画。多媒体的有效调控,在课堂上展现了它独有的魅力,是单凭讲述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课堂调控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艺术,课程调控是教师应变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经验的再创造。高尔基说过:“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教师要提高这项能力,就要通过自觉系统学习,更多地掌握课堂调控的知识,把知识化为自身的能力,在课堂上优化自己的调控方法和调控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真正体现课堂调控在我们教学中所起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调控美术
如何调控困意
创意美术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