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集体经济归宿在何方

2017-02-28许元荣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双创创客企业

许元荣

企业“双创”具备得天独厚优势,通过组织管理和模式业态创新,挖掘自身创新潜力,可提高创客成功系数,优化“双创”生态系统,助力培育新动能。然而,根据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课题组深入调研发现,大企业“双创”因认知不到位、创客不充足、政策不完备、重点领域存短板等因素制约,仍面临一些亟待克服的困难和挑战,需引起高度重视。

大企业渐成“双创”生力军

目前,我国大企业“双创”模式层出,影响重大。课题组对40家大企业“双创”案例调研分析发现,制造业、互联网业、电子信息业、消费行业等重要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积极探索“双创”路径,已初步形成一些比较成熟、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模式。

一是“全要素开放创新平台”模式。江苏“材智汇”众创空间,以“计划评估+创业导师+团队整合+特色服务+基础服务(X)”为理念,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带着idea入驻即可无障碍完成全部创业过程。

二是“产业链研发共同体”模式。潍柴动力联合60余家有研发能力的发动机产业链企业,总计5000多名工程师协同创新,打造“潍柴研发共同体”,并建设“互联网+研发”协同创新平台,实现网络化运作。

三是“全球性创客平台”模式。海尔HOPE平台突破自身资源边界,汇集全球顶尖高校、领军公司、创新机构、初创企业等创新单元,构建全球最大开放创新平台。目前入驻专家、创客4528名,链接技术资源超13万个,每年产生创意超6000个,以全球创客智慧,支撑海尔快速的创新节奏。

四是“互联网工业生态圈”模式。中航工业“爱创客”平台,以庞大的研发、制造、配套产业链资源为基点,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以全国200多家双创载体为链接点,打造“互联网+开放创新+研发协同+智能制造”为一体的“互联网工业生态圈”,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

五是“组织内部创客化变革”模式。共享装备打破公司内部结构,变公司为创业平台,变员工为自组织、自决策的创客,公司与员工的雇佣关系变为合伙关系。公司的意义不在于提供就业岗位,而是用资源优势搭建创业平台。

六是“盘活闲置资源变身众创空间”模式。“创业公社”是首钢利用旧址建设的11万平米众创空间,包含“办公空间+公寓空间+企业服务+金融服务”四大板块,围绕“基地+基金、孵化+执行、股权+债券、政策+市场”,成为高品质创业生态运营商。

同时,大企业“双创”平台优势突出,成效显著:平台辐射带动能力强、平台孵化质量优、创客成功系数高、平台协同创新能力强。

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

虽然大企业在“双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首先,认识存偏差。存在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是忽视大企业在“双创”中所处的重要角色和地位,误将“双创”理解为仅仅是小微企业和草根创客的活动;另一种是将大企业“双创”简单理解为强化自身研发中心建设。这种理解实质是“关起门来搞创新”,没有“开放创新资源”,没有与众多创客相互结合借力,没有把企业变成创新平台。理论上讲,大企业“打破组织边界,开放创新资源”,一方面以高端科研条件武装广大创客,另一方面以众多创客之活力助力企业创新,这将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变革,必然提高创客成功系数和企业创新绩效。迄今,政府和各市场主体对此认识仍然不充分。

其次,创客主体来源不足。一是大企业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员参与“双创”仍存阻力。调查显示,尽管6成科研人员有创业意愿,但真正创业的仅占2.5%。大多对离岗存顾虑,担心原工作岗位、职务职称晋升、待遇等难以保障。二是大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双创”路径不畅。企业内部分配形式固化,缺乏技术入股、收益提成、内部技术转移等激励机制,再加上员工岗位固定、流动不足,难以跨部门协作创新。三是大企业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参与“双创”渠道较窄。工作签证和永久居留方面缺少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安排。與国外先进孵化机构合作范围窄、程度浅、引才少。与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合作也不多,缺乏国际人才招募网络。四是大企业吸引高素质的公务员参与“双创”手段有限。目前仅安徽、吉林、湖南、河北等地出台了鼓励公务员创业政策,但力度较小,成功案例不多。

再次,重点领域存短板。一是新旧产业领域大企业“双创”势头分化明显。呈现出新兴产业进展快,传统产业进展滞后,尤其是钢铁、煤炭、轻工等挑战大的行业,“双创”尚未成为打造新经济新动力的引擎。以服装业为例,红领通过“中国制造+互联网+双创”融合发展,实现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通过互联网畅销全球,但这样的案例在行业里却是凤毛麟角。二是促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双创”平台偏少。目前融合式“双创”在点上不断取得突破,但从面上看,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双创”案例仍然较少,呈现出“明星企业跑得快、一般企业走得慢”的局面。

最后,政策体系不完备。一是缺少针对大企业“双创”的政策指导。一年多来,针对小微企业和草根创客的政策相对密集,而针对大企业“双创”的政策指导却屈指可数。调研时,大企业普遍反映,应尽快出台专门支持大企业“双创”的相关政策,并完善实施细则和具体支持措施。二是大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政策难点。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往往科层制度严整,缺乏适应创新的灵活性,如何围绕“双创”在管理方法、组织架构、具体制度上进行变革创新,现有的政策尚未涉及。三是高端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缺少实施细则。大企业(也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所拥有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均价值昂贵,管理严格,若没有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细则,很难真正实现开放共享。

大企业需要打破边界

下一步深入推进大企业“双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14项工作采取举措。

首先,突出大企业的关键角色和引领作用。一是鼓励大企业打破组织边界,面向创客开放资金、品牌、信息、技术、管理、文化、人力、硬件、市场渠道等创新资源,实现“优质创新资源+活跃的创客团队”相互借力。二是开展“龙头企业双创平台建设”专项行动,为全国大企业开展“双创”作出引领示范。加强对国有企业“双创”的指导和考核。引导传统领域大企业将淘汰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形成的闲置场地建设成众创空间。三是鼓励大企业打造分阶段梯次“双创”孵化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创客空间→孵化器→企业加速器→产业园”梯次孵化链条,实现“创意→技术”、“技术→产品”和“产品→产业”多级孵化。四是以大企业为依托布局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平台。总结海尔“全球性创客平台”模式经验,力争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双创”平台,汇集全球顶尖高校、创新机构、领军公司等创新单元为我所用。

其次,吸引汇聚重要创客群体。一是发挥大企业优势吸引全球高端创客集聚。大企业应探索建立吸引国际创客的机制,不断加强与国外领军孵化机构合作,搭建国际化高端孵化平台。建议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客中心,汇集全球创客来华创业。二是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人员依托大企业“双创”平台转化研究成果。大企业应紧密跟踪大学、科研院所成果发布,设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岗位,制定科研成果转化目标和具体规划,以“双创”平台吸引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打造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的基地。三是调动大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双创”积极性。完善内部众创机制,探索内部技术转化、技术收益提成等激励机制。中电科尝试智力要素参与分配,规定技术成果收益30%以上奖给团队,值得借鉴。四是进一步研究创新举措,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体制内人员投身“双创”。

再次,推出重点领域大企业“双创”的支持措施。一要制定分区域、分行业的大企业“双创”政策,加快先行区域和行业成功经验推广,支持转型任务较重的区域和行业积极探索“双创”新路径新模式。二要鼓励制造龙头企业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建设融合式众创空间。制造龙头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以工业云、大数据集成应用为主攻方向;互联网企业建设面向制造业的“双创”平台,以共享数据资源和软件服务为主攻方向;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新型融合式“双创”平台,以网络化协同制造和个性化定制为主攻方向。三要發挥大企业优势为“双创”提供基础创新要素。智能工业时代“双创”需要新的基础创新要素,迫切需要大企业为之提供“新四基”:“一硬”(高性能低成本传感器)、“一软”(工业软件)、“一网”(工业互联网)、“一云”(大数据和工业云)。

最后,完善大企业“双创”政策体系。一是加快研究大企业“双创”中长期目标、战略线路图与阶段政策任务,形成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进一步细化“双创”政策措施,对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双创”分类指导,强化“开放创新资源、变身创新平台”的核心指导思想。二是大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具体指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企业“双创”的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创新收益的分配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中关村在开放科技资源方面先行先试,目前已拥有9批共计195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建议深入挖掘提炼中关村经验,建立适用于大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并进一步制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体系。

猜你喜欢

双创创客企业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