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老年人群颈围与肥胖的相关性

2017-02-28王娟秀马思思何文霜李亚丽黄承钰阴文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颈围腹型切点

王娟秀 马思思 何文霜 徐 策 李亚丽 黄承钰 阴文娅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营养食品卫生与毒理学系,四川 成都 610041)

中老年人群颈围与肥胖的相关性

王娟秀 马思思 何文霜 徐 策1李亚丽 黄承钰 阴文娅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营养食品卫生与毒理学系,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颈围与肥胖测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成都市城中以及城郊两个社区共计798例中老年居民,收集相关基线资料并进行体格指标测量。以腰臀比、腰围,体重指数(BMI)三种肥胖标准进行分组,分析肥胖组与正常组颈围的差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ROC曲线)分析判定颈围对三种类型肥胖预测的可靠性,选取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较高的肥胖类型作为结局变量,分析颈围对肥胖的最佳预测切点。结果 三种不同类型肥胖分组下的肥胖组与正常组的颈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肥胖组颈围大于正常组。颈围预测三种不同类型肥胖的可靠性较好,以对腰围的预测可靠性最佳,以腰围作为结局变量时,男性颈围37.05 cm、女性颈围32.73 cm是预测肥胖的最佳颈围切点。结论 颈围与肥胖存在相关,男性颈围>37.05 cm、女性颈围>32.73 cm可以预测腹型肥胖。

颈围; 肥胖症;病态;ROC曲线

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1,2〕。2010年我国成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2.1%和9.9%〔3〕,比2005年增长3%和1.9%〔4〕。目前评价肥胖的指标主要为体重指数(BMI)、腰围和腰臀比。研究〔5〕表明瘦肌组织较多的人其BMI也较高,并不能反映真正意义上的肥胖。腰围及臀围的测量有很多不便,并且腰围所反映的是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结果也会因为性别、种族等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6〕。颈围是一个反映上身皮下脂肪的指标,研究表明〔7〕,颈围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也有研究〔8,9〕表明颈围与腹型肥胖、超重及代谢综合征、血压水平相关,还有不少研究证实颈围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密切相关〔10〕。本文研究中老年人群中颈围与肥胖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自成都市城中和城郊的社区居民,排除甲亢、甲低以及甲状腺瘤等研究对象798例,调查对象均为 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城中地区为385例,城郊地区为413例。男256例,女542例;年龄45~86〔平均(63.06±8.54)〕岁。男性颈围、腰围、腰臀比均大于女性(P<0.05),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以及女性的腹部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以及超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按照BMI、腰臀比、腰围三种肥胖标准分为肥胖组与正常组。

1.2 方法

1.2.1 体格测量 颈围测量:被测者(空腹)清醒身体直立,眼睛平视,两臂自然下垂。测量者将皮尺水平置于颈后面第七颈椎上缘,前面于喉结下方,即颈部最细的部位,重复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腰围测量:被测量者(空腹)身体直立,腹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双足并拢,测量者立于被测者正前方,以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为测量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录平均值,臀围测量:测量时,被测量者两腿并拢直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者将皮尺水平放在前面的耻骨联合和背后臀大肌最凸处(即枕骨大粗隆的水平位置),重复测量两次,记录平均值,身高体重测量:测量时,被测量者要求脱去鞋、帽、外衣,立正,站在踏板上,收腹挺胸,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正前方,头部保持正立。

1.2.2 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编号、姓名、年龄、性别、学历以及既往病史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疾病以及甲状腺疾病等)。所有问卷均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一对一进行调查。

1.3 肥胖标准 根据WHO定义的肥胖标准:男性腰臀比>0.90,女性>0.85为中心性肥胖。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分类标准,28 kg/m2>BMI≥24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分类标准,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为腹型肥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t及χ2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法判断颈围切点。

2 结 果

2.1 颈围与人群肥胖的相关性 以腰围标准分组时,无论男女,肥胖组颈围均大于正常组(P<0.001);与此类似,以BMI和腰臀比为肥胖标准时,男、女性肥胖组的颈围均大于正常组(P<0.001)。见表2。

2.2 颈围最佳预测切点的确定 分别以腰围、腰臀比和BMI 作为状态变量,以颈围为检验变量,做ROC曲线,判断颈围对肥胖的预测切点,得出切点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综合颈围对三个指标预测切点的AUC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得出颈围对腰围和BMI的预测可靠性比腰臀比更好。由于颈围和腰围均是反映上身脂肪指标,因此本文选择腰围作为肥胖结局变量,通过ROC曲线确定颈围切点。见表3。

表1 不同性别体格检查指标对比±s)

表2 按三种肥胖标准分组后肥胖与正常人群颈围的比较±s)

表3 不同肥胖标准下颈围的切点及其可靠性

2.3 颈围的ROC曲线分析 以腰围(腹型肥胖)作为状态变量,以颈围作为检验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男性颈围预测肥胖的ROC曲线预测图,其AUC为0.882(95%CI:0.842~0.923),颈围最佳切点值为37.05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20%和87.80%。女性颈围预测肥胖的ROC曲线图,AUC为0.814(95%CI:0.78~0.850),颈围最佳切点值为32.73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和73.40%。男性颈围≥37.05 cm可以判定腰围≥85 cm的腹型肥胖,女性颈围≥32.73 cm可以判定腰围≥80 cm的腹型肥胖。

3 讨 论

颈围是一个反映上身皮下脂肪的新的重要指标,颈围与诊断肥胖的重要指标相关。本文研究结果发现,中老年人群中男性以及女性的超重肥胖率都较高,超过2010年报道的成年人的超重率,而肥胖又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男性的颈围、腰围、BMI、腰臀比以及肥胖率均大于女性,颈围与三种诊断肥胖的重要指标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

本研究显示男性颈围≥37.5 cm可以预测腰围≥85 cm的腹型肥胖,女性颈围≥32.73 cm可以预测腰围≥80 cm的腹型肥胖,这与朱明范等〔11〕4 236例体检病人的颈围预测肥胖的切点出入不大(男性颈围≥36.80 cm或女性颈围≥33.10 cm)。国外也有类似的以颈围预测肥胖切点相关研究〔12〕。

腰围是由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共同决定,单纯以腰围诊断腹型肥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区分腰围的增加是由腹部脂肪还是内脏脂肪引起。颈围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指标,反映了颈部软组织脂肪沉积,可作为上身皮下脂肪的评估指标,同时有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研究〔13〕显示,颈围与BMI均是衡量肥胖的指标,颈围比BMI、腰围更能敏感地反映病人的肥胖程度,并且颈围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超过了腰围。将颈围作为一种肥胖风险的指标,有利于筛查发现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1 Zhu S,Layde PM,Guse CE.Obesity and risk for death due to motor vehicle crashes〔J〕.Am J Public Health,2006;96(4):734.

2 Han TS,Williams K,Sattar N,etal.Analysis of obesity and hyperinsulinem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San Antonio Heart Study〔J〕.Obes Res,2002;10(9):923-31.

3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10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S〕.2011-09-02.

4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5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S〕.2006-09-08.

5 Ogle GD,Allen JR,Humphries IR,etal.Body-composition assessment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n subjects aged 4-26 y〔J〕.Am J Clin Nutr,1995;61(4):746-53.

6 Kadowaki T,Sekikawa A,Murata K,etal.Japanese men have larger areas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than Caucasian men in the same levels of waist circumference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Int J Obes,2006;30(12):1163-5.

7 周丽斌.颈围是一种新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检测指标:Framingham心脏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11(26):995-7.

8 郭艳英,王新玲,王 坤,等.新疆多民族混居人群颈围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6):559-64.

9 袁明霞,袁申元,傅汉菁,等.北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颈围与中心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2(12):1059-61.

10 栾荣生.流行病学研究原理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75-9.

11 朱明范,陈 慧,王 妍,等.体检人群颈围与肥胖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19(5):445-7.

12 Ben-Noun LL,Sohar E,Laor A.Neck circumference as a simple screening measure for identifying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J〕.Obesity Res,2001;9(8):470-7.

13 Onat A,Hergenç G,Yüksel H,etal.Neck circumference as a measure of central obesity:association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beyond waist circumference〔J〕.Clin Nutr,2009;28(1):46-51.

〔2015-08-27修回〕

(编辑 苑云杰/曹梦园)

汤臣倍健营养科学研究基金(No.TY0130901-1)

阴文娅(1972-),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科学、老年营养研究。

王娟秀(1990-),女,硕士,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科学研究。

R153.3

A

1005-9202(2017)03-0708-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3.083

1 北京市密云县十里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颈围腹型切点
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应用于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效果观察
学龄前儿童颈围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抛物线的切点弦方程的求法及性质应用
BMI正常老年腹型肥胖人群脂代谢异常及中医辨证治疗的研究
一种伪内切圆切点的刻画办法
脖子粗血压高
颈围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腹型肥胖或可增加HFpEF患者死亡率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