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科学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研究
——以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为例

2017-02-26刘剑利王帅魏杰曹向宇王秋雨何剑为侯潇殷江霞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辽宁大学双语学院

刘剑利,王帅,魏杰,曹向宇,王秋雨,何剑为,侯潇,殷江霞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沈阳110036)

生命科学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研究
——以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为例

刘剑利,王帅,魏杰,曹向宇※,王秋雨,何剑为,侯潇,殷江霞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沈阳110036)

生命科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为了能够与国际接轨,双语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本文对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模式的建立及展望进行了探讨,为双语教学在生命科学专业的推广提供参考。

生命科学;双语教学;培养模式

1 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在一些非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两种语言使学生同时获得专业知识和外语培训的教学模式[1,2]。它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侧重点之一,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体现学科的先进性和前沿性,使教学活动始终与学科前沿保持同步。当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新的技术手段和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在生命科学相关专业课讲授中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将为“生命科学专业知识+英语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国内高校的不同生物学课程中尝试双语教学,比如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3,4]。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深化素质教育,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选用了《Cellbiolo⁃gy》、《Essential Cell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of Gene》、《Molecular Cloning》作为双语教学课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的参考教材,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学生学习进程和学科发展相适应;在每学期的双语教学中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随时进行知识更新,开展专题讲座,已经实施三年。现结合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部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对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模式的建立及展望进行研讨,以期为其他院校生命科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5]。

2 目前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存在问题

2.1 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生命科学专业词汇较多、词汇量大,拼写和阅读都比较困难。授课中发现,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同学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而一部分同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尚未通过,双语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十分困难[6,7]。另一方面,生命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抽象、深奥,尤其是涉及到细胞内部的细胞器结构、生物大分子结构及蛋白复合体功能机制方面更加抽象和复杂,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借助图片和动画模拟才能更好的理解、消化、吸收[8]。在实际学习中,掌握这些课程内容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利用英文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给原本深奥的科学知识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也发现,对于英语水平较高、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言,采取双语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英语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双重发展,尤其是与科学前沿接轨方面意义更加重大。从学生整体来看,教学中如何把专业知识的提升和英语学习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深化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双语教学模式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中英文文化有所差异

文化差异是影响双语教学模式培养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语言离不开所在地区的文化,现在大部分的生命科学专业教材多是国外作者编写的英文教材,英语的表达方式对于中国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会加大。双语教学的开展不仅是内容上用英文书写,而且也是在思维方式上的训练,尤其是生物学内在的逻辑方面[9]。授课老师和学生都要深入学习,不要把课程内容看成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要把生物学课程相关的脉络以英文的方式理顺清楚。另外,对于生命科学这样的实验科学,一定要理清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上的承接关系,理解英文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也会收获更多[10]。

2.3 课程安排不合理

学院生命科学专业目前已经分别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三门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但是在所有生命科学专业课程中,这些专业课程还不能很好的串联起来,缺乏统一性。比如《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此课开设之前学生对于相关基础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在更早阶段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课程也非双语教学,缺乏适当的积累和铺垫,缺少递进联系,这些会造成双语教学困难重重[11]。针对这些不足的解决是保证生命科学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系统性、整体性的重要一环。

3 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建立

3.1 课程体系构建

学院多方论证,通过借鉴国外高水平生命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确定不同课程双语比例和相互衔接[12]。目前,该学院双语教学主要涉及到的课程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三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的上学期,所以在双语教学的参与时间看来,略显靠后[13]。对于课程安排不合理问题,由于每个老师都是对自己专业研究方向比较透彻,学院组织不同专业课的老师在一起进行讨论,计划将《生物化学》开设于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并列入双语教学计划,使得学生在早期即可涉及专业外语,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与大学英语的学习相互契合,提高听说能力。进行较早年级的专业课外语学习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尽早阅读英文教材和期刊,为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做好铺垫。其次课程体系中增加美国文化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美国,比如美国的历史、生命科学发展史等。

3.2 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学院专门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数量不多。为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访问项目出国研修。访问周期一般都为一年,通过访问交流,除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外,极大地提升教师的英语交流水平。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国际会议,提升双语教学能力。不定期的组织教学研讨、课件编写及教案讨论会,不断提高课堂组织能力。此外学院聘请了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来学院任教,扩充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通过专任外教带动相关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提升[14]。学院通过多方论证,建立了公平、公正的双语教学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教师双语教学质量。

3.3 教学方法改进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英文获得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15]。学院双语教学中加大专业外语词汇的渗入,着重强调词根在专业词汇学习中的意义,比如“ase”词根为“酶”的意思,再具体举例“proteinase”为“蛋白酶”,通过词根的学习,迅速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在上课过程中播放一些英文版的动画与本课内容相结合,把多媒体技术与双语教学相融合。同时,开展包括小型课题研讨、专业英文讨论等互动教学模式,尽早接触英文专业论文的阅读,对文章进行归纳和总结,与课堂讲授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相比较和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6]。学院组织本院教授讲授学科前沿系列讲座,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学院讲学与学生交流。利用辽宁大学导师制制度,鼓励学生进入老师的科研团队,在专业实验室进行学习,用英文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3.4 考核方法改进

以往的教学中,多数的本科课程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教师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进行教学方法和进度的改进,尤其是英语讲授情况下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因此,在考核方面采取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包括每章结束时的随堂书面测试、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每章的检测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英语的使用能力,课后作业一般以阅读英文科研论文的方式进行,提交文章梗概,期末考试比例降低到40%,重点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考察其英语书面表达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改进,使得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有较大的转变并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学习期间都能跟紧课程的学习。

4 双语教学模式展望

通过对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汇总和归纳,总结生命科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双语教学的规律。学院将继续加大与学生的座谈和相关调查,更好的改进实施方案,为后续的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和世界一流生命科学网站,参考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院的本科教学模式,完善英语课件、制定生命科学国际化标准的教学大纲,构建生命科学题库;继续实行对学生和相关任课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及时改进。学院以双语教学为辅助,采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靠,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原则,为培养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17]。

[1]吉前华.高校生物专业课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6,4(2):71-72.

[2]方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1):107-111.

[3]赵青,黄炜,章喜明,等.提高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69-71.

[4]吕春梅,温海霞,金宏波,等.医学七年制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高校医学教育研究,2015,5(2):39-41.

[5]张惠玲.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4(3):62-64.

[6]安建梅,张山峰,芦荣胜.生命科学专业课双语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S3):12-13.

[7]马佳,陈治文,夏俊,等.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102-104.

[8]危敏,马文丽,李凌,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212-214.

[9]赵淑梅,缴维.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142-145.

[10]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11,12(4):110-112.

[11]刘秀珍,姚庆收,王跃嗣,等.生物技术专业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73-775.

[12]刘成柏,赵国安,付学奇.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3):167-169.

[13]袁维风,廖红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探讨[J].科学时代,2010(7):304-306.

[14]林竹.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外籍教师的作用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2):91-93.

[15]郑江,关瑞章,李丹,等.《生物化学专题》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03-605.

[16]杨劲,何凤田,曾益军,等.双语和互动式教学在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 (21):4116-4118.

[17]马纯艳,卜宁,李学军,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 (4):562-564.

责任编辑:建德锋

Study on the Training M ode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Life Science——Taking Schoolof Life Sciences in Liaoning University asan exam p le

LIU Jianli,WANG Shuai,WEIJie,CAO Xiangyu,WANG Qiuyu,HE Jianw ei,HOU Xiao, YIN Jiangxia

(Liaoning University SchoolofLife Sciences,Shenyang 110036)

Life science isa developing branch ofscience.In order to be in linewith internationalpractic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is necessary.Subject matter of bilingual teaching implement,training mode establishment and expectation of School of life science,Liaoning University were discussed.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bilingual teaching population in life sciences.

life sciences;bilingualeducation;trainingmode

Q-4

A

2017-03-15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2016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6YB0021)

刘剑利(1980-),男,辽宁省朝阳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辽宁大学双语学院
An Analysis of Deviation in Oliver Twist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观念摄影
暗殇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