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办学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究
——以岭南师范学院东软睿道学院为例

2017-02-26屈志奋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导师校企实训

屈志奋

(岭南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湛江524048)

校企协同办学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究
——以岭南师范学院东软睿道学院为例

屈志奋

(岭南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湛江524048)

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东软睿道学院校企协同办学促进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由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构成的“双导师制”积极开拓了“双创”教育的新模式。“三位一体”实训平台的共建则对“双创”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着力点,为形成以实训促创新、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教育格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双导师制

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改革,理念先行。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理念以来,国内各高校就如何在原有的教育体系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探究,特别是校企协同办学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究,依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怎么去创业的教育,而是一个教育体系和育人工程,它是为了适应国家长远发展规划战略、满足未来市场需要以及高等教育内部改革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正如有学者认为的,“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是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应该让那些愿意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掌握基本的技术和市场能力,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1]简单地讲,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部分,但它并不是两个部分的简单叠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1 校企协同促进“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人才培养机制里的子系统,它有三个意谓,一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成始终围绕人才培养机制的总框架来运行;二是指创新创业教育有其内在独特的运行方式;三是指创新与创业在其机制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旨在以创新和创业为驱动,重建教育各方面的组织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企业实践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将来成功创业提供必要的训练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绩效的最优化。

《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2012年11月8日,经广东省教育厅发文同意,岭南师范学院与中国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东软集团下属东软睿道教育公司联合打造新兴特色专业——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并成立了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东软睿道学院(简称“软件学院”)。软件学院以创新驱动,服务就业为导向,充分融合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学校的教学资源,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革新人才培养机制。其模式表现为人才培养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管理与理论课程教学由学校承担,专业实训及就业实习由企业承担。学院于2013年正式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专业学生,实行“3+1”培养模式。即该专业的学生在校三年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最后一年在东软集团学习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具体包括企业素质教育、时间管理、团队合作、沟通技能、关注客户以及职业行为塑造等方面。同时,该专业学子每年寒暑假都到东软集团开展为期1至2周的实训,接受企业文化、项目实践的培训,充分将专业学习与企业项目实践有效融合起来。

2016年,岭南师范学院获批为“第三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推进软件学院校企协同办学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开展以创新为驱动、创业为导向、产学研为平台以及融创新创业与专业实践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方式,有力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本质转变,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在手段上更加注重实践育人,在内容上更加注重企业素质拓展,在形式上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大学教育宗旨。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互联网+”直接促进了信息金融、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以及工业制造等经济产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倡导的是“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未来”的经营理念,具有完善的产学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新兴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所蕴含的知识技术和变革力量是巨大的,因而,岭南师范学院东软睿道学院密切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的大背景,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形成办学合力,脚踏实地,将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应用到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刻契合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旨。

2 “双导师制”引领“双创”教育新格局

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局面,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复杂问题。比如: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不成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等。有些问题是局部的、短期性的,有些则是全局的、长期性的。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学设置直接影响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3]。校企协同办学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校企双主体的共同指导下对接受培训的创业者或有创业意向的学员开展的主体性教育。“校企协同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的合作活动,以期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4]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良好的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努力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这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为推动东软睿道软件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体系,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精神,2015年,经过校企双方充分的筹备,东软睿道学院正式实行“学术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在校期间,“学术导师”由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专业老师担任,他们能够掌握本专业行业的前沿性问题和市场动态趋势,具有丰富的产学研项目经验,能够带领学生直接参加项目研发和生产实践。在学术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开展项目研发和实训,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入应用型专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企业导师”一般是由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来担任,其职责是协助和帮助学员在行业发展、技术学习、职业发展、职业素质、业务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提升,促进学员熟悉企业文化、掌握企业组织管理以及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等,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在“双导师制”的指导下,东软睿道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院专业导师带领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企业实训期间由企业导师指导学习企业管理、开展项目实践等,最后由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

正如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所讲的“如果你把自己设计成一个未来的领导者,成为一个能被他人尊重和喜爱的人,从学做‘导师’开始将是你成功的第一步。”企业导师对学员的辅导是促进学生角色转换的关键环节,从学习方法、工作态度、发展思维等方面切入,向学员提供帮助和支持。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培养的首要内容是企业素质培养,具体包括:公司及业务单元的文化、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及业务发展方向等;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学习计划;监控学员的学习进度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予相关指导;假期或业务时间安排学员完成相关任务或到对应项目组进行实习等等。

可以说,在“双导师制”的框架里,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别对学员开展学习实训、自我管理能力、企业素质拓展的培训。接受培训的学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个体导向到团体导向、知识导向到技能导向、思想导向到行动导向、成长导向到责任导向、兴趣导向到职业导向、求职导向到创业导向等多向度的转变。这样一种导师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目标。

3 “三位一体”实训平台共建“双创”育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大趋势重新赋予了校企协同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这要求必须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现实需要贯穿于专业学习、实训以及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教育活动深度融合起来,这是把创新创业落实到实处的重要途径[5]。当然,要真正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不是随便喊喊口号,召开几次创业讲座或举办几场创业模拟比赛就可以实现的。针对当前国内大学双创教育模式的匮乏,有学者主张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应该“立足于第一课堂,整合包括市场调研、科研创新、科技竞赛、文化实践、创业实践等第二课堂。”[6]还有学者主张应该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而非公选课来实施[7]。

岭南师范学院东软睿道学院高度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2+1+1”,即“2年基础理论教育,1年专业知识教育,1年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创业面向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学习”、“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的基本原则,在专业学习内容和实践形式上更加强调专业方向与产业或行业的对接,在形式上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围绕“请进来”、“走出去”与“搭平台”的协同共建实训创新育人路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正时兴的《创业基础课》、SIYB、KAB等创业课程培训,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全新的企业管理和管理运作,系统地掌握创业知识技能,这就是把企业“请进来”。KAB英文全称是Know About Business,指的是“了解企业”。SIYB的全称是Start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在国内主要包括“产生你的企业”(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GYB)、“创办你的企业”(Start Your Business,SYB)、“改善你的企业”(Improve Your Business,IYB)等三个板块。这两种创业教育培训模式在重视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过程体验、创业知识了解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而在教学方面比较重视采用传统的讲课法、案例法、讨论法与体验参与式的游戏法、角色扮演法和头脑风暴法等。把企业“请进来”强调的是实在的企业文化素质教育,而非徒具形式的空洞宣讲。东软睿道学院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使学生了解到了什么是企业、创办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企业登记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等)、怎么开展企业构思、制定企业计划到最后的创办企业等。然而,光是凭借“请进来”还不足以帮助学生真正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观念,只有动员学生深入企业实训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制度等。校企协同办学是实现“走出去”最好的办法,在目前的本科高等院校,学生走近企业开展实地实训的成效并不明显。普遍的情况是,在校生进了企业后并不是站在一个企业人的角度去从事相关的实训实习,而是依然保持学生打工的身份,这对于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微不足道的。东软睿道软件学院培养学生的第一课就是系统的企业素质教育,全方位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公司运作、组织管理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不是两张相互剥离的皮,而是一个紧密关联的实训系统,两者通过一个固定的实训平台来搭建。因此,“搭平台”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一环。严格意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直接教导学生去创办一个公司,而是搭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让学生积极参加,通过模拟实践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学习创业基础知识以及运用创业能力实践等,具体包括掌握创业要素构成、市场需求与创业机会、创业政策与创业项目、创业环境与创业计划、资金投入与风险管控等等。

当前运作最为成熟、人数参与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且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杯”创业竞赛可谓是国内创新创业实践最为重要的平台之一。东软睿道学院在“挑战杯”创业竞赛中保持了高度的参与性,不仅如此,东软睿道学院高度注重实训平台建设,不仅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融科研、教学、创新活动、培训、技能鉴定与技术开发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开放性实训基地;还通过打造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IT科技节”、“软件服务外包节”等平台搭建“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桥梁,将课堂授课融入企业素质教育,将专业学习融入创业实践,将个体自主学习融入企业团体合作,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建构企业管理知识、提高实践运作能力以及实现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因此,“请进来”、“走出去”与“搭平台”共建的“三位一体”实训平台对“双创”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着力点,为形成以实训促创新、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教育格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张项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97.

[2]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7.

[3]张项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7.

[4]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5]刘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6]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33-35.

[7]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责任编辑:吴艳玲

On theM echanis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between College and Com pany——A Case Study of Neusoft Schoolof LingnanNormalUniversity

QU Zhifen

(Lingnan NormalUniversity School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Zhanjiang 524048)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the cultivation of the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ability depend on the establishmentofa new type of talent cultivationmechanism.Synergy between college and compan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mechanism.“Dou⁃ble tutorialsystem”composed ofacademic tutor andmentor actively develop the new pattern of“Double Create”education.“Trinity”of training platform provides effective focus for the“Double Create”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i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pattern,which up innovation by practice,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by innovation,aswellas improve employmentby entrepreneurship.

synergy between college and compan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double tu⁃torialsystem

G647.38

A

2017-03-01

屈志奋(1989-),男,广东省雷州市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导师校企实训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V eraW an g
导师榜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