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2017-02-26仇小敏杨艳春

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仇小敏 杨艳春

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仇小敏 杨艳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对世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关于如何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认为,可从五方面系统构建其有效路径:创新发展为之提供动力之源,协调发展为之提供根本保障,绿色发展为之提供必由之路,开放发展为之提供必然要求,共享发展为之提供重要条件。只要世界各国能秉承这五大发展理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真正实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党的十八大指出,这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P4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七一”讲话中也指出,中国“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2],并在出席2017年联合国总部“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再次强调:“中国愿意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3]人类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在今天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复苏乏力的国际局面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瓶颈,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的增长之路面临许多挑战。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发展为之提供动力之源,协调发展为之提供有力保障,绿色发展为之提供必由之路,开放发展为之提供必然要求,共享发展为之提供重要条件。所以,笔者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发展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原始动力,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关键动力,更是引领世界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我们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世界经济永葆生机的重要源泉;不仅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世界繁荣进步的不竭动力。所谓创新发展,就是抛开旧事物的、创造新世界的前进与发展;就是在世界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全球资源的再配置、再整合,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其现实价值的一种手段。创新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和世界趋势,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向创新发展要动力、要活力、要潜力。实践证明,创新发展已是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之源。

根据当前国际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创新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应对危机、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治本之策。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蔓延,经济复苏的道路还很漫长,无论是各国改革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是在世界经济转型中提出“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还是在国际社会中要“让创新在全世界蔚然成风”,这一切都说明“创新”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创新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始动力。

创新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正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它不仅包括发展方式的创新,更是包括发展思维、发展观念的创新。不创新就要落后,而且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当今国际上一些国家都提出自己的创新理念,各国都在布置自己的创新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英国强调“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特别在当前,世界经济进入转型期,全球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各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进入频发期和叠加期,各国发展也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性阶段,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各国要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关键还是必须依靠创新发展。

创新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基本路径。世界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当今世界市场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和阶段,会给我们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严重的挑战,创新则发展,不创新就坐以待毙,只有通过全世界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全球经济发展的后劲,才能保持全球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新发展搞得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要看世界各国人民是否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创新发展不仅是世界各国实现自身发展的动力之源,也为最终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新引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之源。

二、协调发展

发展是一个整体,更是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组成元素、各个环节协调联动。“协调发展”就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协调发展不仅是各国治国理政、推动各国内科学发展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协调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根本保障。

协调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协同性,着力形成全球的平衡发展的结构,都必须协调处理好世界发展中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俗话说:“独行快,众行远。”人是一种合群栖息的动物,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否则就无法生存,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如此。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就越显得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4](P295)。其实不仅仅是历史上如此,当今世界虽然科技发达了,社会进步了,但是仍然是彼此离不开的更大的共同体。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4](P295)。所以既要自己过得好,也要别人过得好,只有大家都过得好,世界才能更加美好,只有协调处理好各国彼此关系,才能彼此共同享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的巨大实惠与成就。

在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新时代,各个国家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各国的发展环环相扣,使世界经济高度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孤芳自享、独善其身,唯有协调合作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和共同出路。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同舟共济、协调行动。推进各国经济全面良性互动,减少全球性发展不平衡、不平等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反对一家独大和赢者通吃,已是大势所趋,必须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相互交流对话,在交流中互鉴中共同发展。我们提出协调发展的理念,从国际上来看,就是旨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在国际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不平衡问题,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是立足于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长远目标、谋划全球经济复苏的战略全局来考量的,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保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当前要建立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而不能由一国或少数几国说了算。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不能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工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5]。总揽世界全局、协调国际各方,这是新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则,是提高各国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各国工作合力的体制保证,在国际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如果没有合作共赢和协同治理,我们无法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继续前进,因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6](P119)。

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国际社会发展联动、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利益关系日益凸显。没有合作共赢和协同治理,经济全球化就无法继续前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调动每个国际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国际社会的活力,必须加强全球政策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人类社会都要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好的人类家园。因为理想的社会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P294)。

三、绿色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因为绿色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活力。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全球环境保护作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综合系统。“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P96)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本质。环境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绿色发展就没有人类共同的幸福,破坏绿色发展就是破坏大自然的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会伤及我们人类自身,就是破坏我们人类自己的美好生活,无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全世界人民要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近代以来,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虽然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接踵而来的环境污染也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甚至灾难,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P517)当今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都充分认识到是否实行绿色发展将影响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前,空气污染、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因为“地球——它的土壤、高山、河流、森林、气候、植物、以及动物——不可分割性”[8](P7)就是它应受到尊重的充足理由。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家园,人类根本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如果世界继续按照现在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发展下去,那么我们的这个星球迟早将达到极限而崩溃。“如果那些虐待儿童的人应被起诉,那么,那些毁坏大自然的面容的人也应被起诉”[8](P6),人类对自然界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维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就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任何国家和民族也不可能在环境污染面前独善其身,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应该有“例外主义”,而是要全球携手同行、共同努力。绿色发展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发展,这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需要全世界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实现。[9]

发展已成为各国的一种最根本的理念,但是绿色发展的问题无法依靠无限的增长来根治。人类对待环境的行为已经越界,如果要拥有未来,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由于所有的环境斗争都是为了绿色发展,都是为了创造、维护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权利,所以,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大事。当前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生态系统保护形势严峻,国际经贸环境日趋严峻,在如何落实绿色发展这个全人类共同课题面前,必须齐心协力,共同遵守国际环境公约,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与义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可谓“环球同此凉热”、“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每一个国家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都负有合理使用或节俭的责任,整个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四、开放发展

所谓开放发展就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完善。它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生产社会化及国际化分工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供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是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窒息自己的生机与活力。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内谋篇布局,是任何一个国家走上世界舞台的必然选择。开放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世界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文明是多彩的,但是文明只有交往互鉴,才能充满生机和生命力。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巨大障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要关闭。我们要以共同发展为统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开创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的格局,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证明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发展富强的一项必然要求,不仅是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也是任何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是中国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取得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发展就是要克服发展的排他性、封闭性。今天,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共享日益密切,各国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不断完善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要实现世界经济复苏、释放增长活力,消除贫困和饥饿,就必须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各国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野,大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在学习中互鉴,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世界各国只有坚持开放发展,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就是顺应开放的时代潮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建,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发展机遇相互转化中实现合作共赢共享,契合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区域和全球合作的潮流,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这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举措。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开放发展将不仅引领各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也必将推动各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事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共享开放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成果,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同世界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形成更为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共享发展

所谓共享,通俗地说即共同分享,共同或在一起享受或庆祝,就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形成“大家参与、大家尽力、大家享有”的新气象。现在,共享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和要求,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反对一小部分独占大家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世界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晶,没有世界人民的共同奋斗,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成就,所以全人类的发展成果必须由世界人民共同享受。

中国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所以,习近平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为世界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搭建共享的平台。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共同应对风险的要求,“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公平公正发展秩序的现实选择,得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响应。“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历史与实践告诉我们,各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要能够实现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10]。

中国将继续同世界所有中国家一道务实合作,坚持主权平等,在推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即都应该努力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全世界实现“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即大家都有份,坚决反对“一家独占”、“赢者通吃”,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也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切实推动全球全面合作关系实现新发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个美好目标,关键在于行动。

习近平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3]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55届会议通过的决议,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其中。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需要合作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日益增多,越来越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各国的前途与命运前所未有地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各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人士合作,打造陆海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开放新格局,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国际公平公正问题,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生活。

六、结 语

明天难以预料,但未来可以塑造。只要大家撸起袖子一起加油干,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各国人民共同期盼的“共享的百花园”就定能实现。世界各国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承担起推动本地区和全球发展的重要使命,秉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建立并尽早启动自由贸易区信息交流机制,发挥各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协调互补作用,发挥各国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世界金融货币领域多层次方向发展,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实际行动切实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多样化,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建立贸易投资领域一体化、大市场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在分享经济红利的同时,共同沐浴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文明之光,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真正实现。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新华日报,2013-10-25-(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史军:发展的代价: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审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9]李荣梅.论发展模式的“幸福转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10]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1).

【责任编辑:赵 伟】

B27

A

1004-518X(2017)09-0033-07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向度研究”(16YJA710 005)、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价值观教育的人学理论研究”(JD1614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项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2016GZMKT19)、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民族自信的构建与提升研究”(2014ZK005)

仇小敏,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 510320)

杨艳春,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西南昌 330099)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