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成己之美和成人之美

2017-02-25张进荣

江苏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美育

【摘 要】美,是人文素养由内而外的最真实、最自然的表现。为师者有了这种美的基因,方能成就学生之美,方能育人成人。

【关键词】成人之美;成己之美;美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11-02

【作者简介】张进荣,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江苏南通,226353)局长、党委书记。

成语“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为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教育是助人成才的事业,成才先要成人,成人必成于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使人振奋,礼助人立身,乐成就美好人格,只有具有美好人格,方可真正成人。这里的“乐”,我的理解,就是美育和人文素养。可见,美是成人的关键要素,缺少美,人会变得平庸低俗,社会将变得势利冷漠。如果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仅是人的素养,丧失的也不仅是人文精神,而是撼动了一个民族的基础。

作为教育部门,应主动承担责任,反思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培养考生,还是合格公民?是培养高分低能的自然人,还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和世界公民?答案是肯定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业好,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要成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美的内涵,美的意境,美的灵魂。懂得美,怜惜美,追求美,创造美。有美的思维,美的视野,美的情怀。面对小草翠竹,有美的遐想;面对崇山峻岭,有美的豪壮;面对浩瀚大海,有美的宽阔;面对丝丝小鸟,有美的怜悯;面对大千世界,有美的敬畏;面对他人,有美的尊重;面对茫茫众生,有美的體恤……可当今教育却偏偏忽视或误读了美育,荒废了美育,或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过于偏向追求艺术教育的专业化,自然带来功利化的倾向。艺术教育可以作为课程,而美育,是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是人内化于心的自觉,是态度的脱俗,心灵的升华,价值观的纯洁,这就需要为师者先成己之美,然后成人之美。

成己之美要锤炼忠诚。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最具体的行动体现是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和平时代,需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考验一个人的忠诚的时点不多,而面对是与非、名与利、得与失、少与多的考验却与日俱增。锤炼忠诚,就是要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不忘初心”就是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以人为本,为学生未来奠基。为师者,只有初心永不改变,忠诚永不动摇,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否则,失去“忠诚”,背离党的教育方针,就会误人子弟,亵渎教育。

成己之美要干净从教。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内心没有“虑于微,防于小”的自我约束,堕落思想就会乘虚而入,终将滑向堕落的深渊。为师者只有坚守思想上的纯净,干干净净教书,清清白白做人,才能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在名利荣辱上不污不染,在教育事业上尽心尽力,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视为行走教育的准则;才能在现实社会里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安静从教,担当起育人的重任、民族振兴的使命、文化传承的重担,用自己的坚守,谱写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才不会跌破有偿家教、收受家长红包、推销教辅用书等各种有损教师美好形象的“底线”。

成己之美要敢于担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面对通州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要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就要自觉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好每堂课,批好每本作业,爱护每个学生。一名有担当的教师,他一定爱岗敬业,把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生“成人”的重担压在肩上,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引路人。

成人之美要有感恩之心。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有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在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长辈、教师同伴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缺少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人类美好的优良传统,是儿童心灵的灯塔。学校要寓感恩思想于德育之中,熏染感恩氛围。要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述说感恩话题;要让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弥漫着感恩的气息,每一个活动充满着感恩的情怀。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学生们常常有感恩之念和感恩之行。要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元素,在学科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要围绕“感恩”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仁德之源。要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学生走进乡村,步入社区,接触劳动者,让他们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懂得敬重劳动,学会回报社会。

成人之美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应有的态度。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警惕自己。要做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懂得敬畏,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敬畏,其行必中规中矩,其言就发自肺腑,其欲亦适可而止。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遇有逾规,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要教育学生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行为有度,才会正德修身,内心才会生养出慈悲与浩气、庄严与崇高。

要学生敬重教师,教师先要敬畏课堂。师者唯有对课堂产生敬畏之心,才会将课堂视作神圣之地,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才会用情由心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先生归来”、古道热肠的教育情怀去感染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构筑精神的家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师者影响学生的关键。师者唯有课前研究学生,课上吸引学生,课后善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尊重。一个得不到学生尊重的师者,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终究是失败的。爱是教育永恒的底色。对待生之缺点,要耐心帮助;对待生之错误,要及时纠正;对待生之进步,要不吝表扬。师者唯有以爱为前提,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好教师。

成人之美要有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一个人有了恻隐之心,就具人之善也,就知要守住什么,懂得应担当什么。有了羞恶之心,就具人之惧也,就知道不能做什么,就知道还有比名利更重要的东西。为师者成人之美,就要培育学生心怀恻隐之心,对遭遇不幸的万物心怀同情,对陷入困境的生灵心存怜意。这种恻隐之心是人类善良仁义的萌芽和发端,是人类社会区别动物的人性底线。有恻隐之心的人,内心一定充满阳光,周身一定洋溢正能量。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必然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强大的规范自觉,所践行的世界观一定不会利己,奉行的人生观一定不会迷茫,坚守在心底的价值观一定归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恻隐之心是与生俱来的,更是后天养成的。所以,师者要用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恻隐之心。师者要善待身边的人和事,同情弱者和身处困境的人,以良好的表现激发学生的恻隐心。学生无助时,给予一个拥抱;伤心时,给予一个微笑;遇上困难时,给予一个鼓励……恻隐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是由外而内的感染,进而由内而外的自然表现。毫无疑问,一个富有恻隐之心的师者,一定能教会学生拥有同情心,让学生更容易感知他人苦痛,更愿意帮助他人。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教“做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师者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引领学生相信“性本善”,让其拥有一颗向上崇善之心、羞耻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让学生学会谅解他人,帮助他人。

猜你喜欢

美育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校外小记者项目的美育课程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