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里的中国形象建构

2017-02-25于茜瑶

视听 2017年2期
关键词:济州岛纪录片话语

□于茜瑶

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里的中国形象建构

□于茜瑶

《超级中国》(《Super China》)是韩国KBS电视台在2015年所推出的一部有关中国崛起的系列纪录片,分别从人口、经济、军事、资源、文化、政治等方面来介绍中国。在韩国,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描绘中国现状的纪录片,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用“仰视”的角度来吹捧中国。当然,这部纪录片在中国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众学者纷纷来研究这部纪录片,想知道《超级中国》到底讲述了怎样的中国故事,究竟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中国形象又是怎样被建构的。本文将基于话语分析和修辞分析手法,来解构《超级中国》话语的构建,剖析背后的意识形态,分析其塑造的中国形象。

纪录片;话语构建;中国形象

一、《超级中国》内容文本分析

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总共从六个方面对中国现状进行了探究,分别是人口、经济、军事、资源、软实力以及政治。此次的文本分析,主要是提取了纪录片中提到的有助于构建中国形象的典型事件,初步明确本部纪录片所关注的议题和话语倾向。就所提及事件的数量多少这一方面来界定本部纪录片的侧重点的话,《超级中国》在有关人口、资源以及政治上提到了更多的相关事件。可见,从韩国制作视角来看,中国形象的根本是庞大的人口、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中国形象的最大特色是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融合,于是本部纪录片也就这二个部分收集了更多的事件来介绍中国。

在一部纪录片中,最能体现出其话语倾向的莫过于制作人所选择的事件的性质。为了更好地了解《超级中国》这部纪录片的话语倾向,本文对片中所涉及的事件类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表1)

表1 《超级中国》事件性质分布图

许多人都说《超级中国》是一部韩国人从“仰视”的视角来评价中国的纪录片,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从这部纪录片所涉及的事件性质来看,积极性事件和中性事件占了绝大多数。除了军事方面的事件,因为涉及对外扩张和领土之间的争议以及武器的杀伤性等因素,并没有积极性质的事件,其他方面都是以积极性质和中性性质的事件来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内容支撑。但这部纪录片制作人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对整部纪录片的事件性质的占比的控制。为了配合“超级中国”这个纪录片片名,导演想打造的观看效果是观众会感叹中国之崛起,同时也畏惧中国之霸权。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导演选择了积极+中性和消极呈现出7:3这样一种比重,告知观众,中国在变成一个超级大国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个霸权大国,所以韩国人“仰视”的视角只是一种表面的仰视。

二、中国霸权形象的建构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被构建的,身份的认同感和身份的定位是社会互动与社会承认所带来的,是国家之间彼此交流与认同中赋予这种认知情景以意义并采取行动的。因此,国际社会对一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无可厚非,我国的国家形象自然也就包含了在国际社会与他国互动中通过观念共享、社会活动和语言符号体系而构建生成意义的“他者形象”。①

(一)文本勾勒出的重利轻义形象

菲尔拉科夫认为,在文本层面分析话语时,我们要懂得区分文本的两层意义,分别是潜在意义和解释意义,确定其意义的多向性。

以纪录片《超级中国》第二集“钱的力量”为例,在这一集中,为了凸显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甚至是侵占,纪录片中出现了过度修饰的话语倾向。(表2)

表2 《超级中国》“钱的力量”话语倾向图

制作者选取了中国在秘鲁胡宁省开发矿山的事件来作为中国“重利轻义”形象的佐证。在这个案例中,导演首先通过解说词告知我们,“在大量开采矿物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也是有的。在中国铝业公司大力开发的矿山脚下,就有一个叫莫罗斯查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们在中国企业进入之前,全都是在附近的矿山里工作,并以此维持生计。中国铝业公司找到管理该矿山的政府部门,承诺将优先雇佣村中的劳动力,但最终却食言了。”

表3 《超级中国》“钱的力量”秘鲁事件话语倾向图

从表3的话语分析中可以看出,事件中,中国企业被赋予了强势、不负责任、食言等符号,重利轻义,丝毫不把村民的生计放在眼里,只是一心追逐利益。在针对这个情况的采访中,导演只是采访了当地的村民,至于针对这一指控中国企业是如何回复的,我们并没有在纪录片中看到,从始至终只是当地居民在掌握着话语主权。在这个事件的话语系统中,中国企业被塑造为重利轻义的霸权者姿态,而当地村民则是孤立无援的弱者形象。在秘鲁矿山事件中,“避重就轻”是制作者为了凸显中国企业强势形象所采取的另一个话语表达手法。

(二)中国强势崛起形象的搭建策略

梵·迪克认为,“文本的主题是建立在世界的常识性知识和个人信仰与兴趣的基础之上,通过宏观过程,即规则和策略的作用,从命题族群策略地推导出的一个宏观命题。”②为了论证已经为中国所设定好的形象命题,纪录片《超级中国》的话语主导者将一些典型事件巧妙地排列组合起来。第一集《十二亿人的力量》中,阿根廷大草原因为中国的需求而改种黄豆,韩国济州岛免税店中中国的消费力量,美国海尔大厦,乌苏里斯克出现的中国市场等这些中国所引起的国外的变化,表现出中国人强大的世界影响力;第二集《中国治世,中国霸权的时代》中,中国军费仅次于美国,一系列强大武器的诞生,因为南中国海而导致的中越冲突,钓鱼岛事件,中国在斯里兰卡和坦桑尼亚等地建立港口意为军用等等,都强化了现今中国经济强大中意图向军事霸权转变的形象,向全世界传达中国意图代替美国成为世界的新一代霸主。

三、中国形象视觉修辞框架分析

“视觉框架是一种符号化的视觉认知系统,强调借助视觉方式来限定符号思维的意义方向、重设符号意义的生成语境、搭建符号元素的勾连关系,其目的就是对特定话语的视觉化建构、展示与争夺。”③

(一)关系的置换

一般来说,每当涉及一个国际事件时,参与到这个事件中的主体必当不止一个,其中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但有时为了凸显其中某一主体的过失或者功劳时,话语制造者便会将复杂的关系简单地归因处理,用直接的因果关系来代替原本的相关关系。纪录片《超级中国》里就存在这样的例子。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上文所提到的中国企业在秘鲁胡宁省购买矿山的事件。就纪录片中的叙事来看,中国企业购买了矿山,答应优先录用附近村庄莫罗科查村的村民,但中国企业并没有履行诺言,害得周围村民的房屋遭到拆迁,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在这个事件中,纪录片制作者将村民悲惨的结果和中国企业的到来直接捆绑为因果关系。但其实,这是一个秘鲁政府、中国企业、莫罗科查村民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这个事件中,秘鲁政府被话语制造者所隐匿。

(二)数据的可视化

不论是在讲述中国的经济、军事、人口、资源还是文化方面,纪录片《超级中国》都拿出了非常多的数据来支持他们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并且非常聪明地将这些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或是地图分布图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经济方面,为了证明中国资本正在吞噬济州岛资源,纪录片制作者搬出了中国人购买的济州岛土地分布图。(图1)

图1 《超级中国》中中国人购买的济州岛土地分布图

在这个所谓的“中国人购买的济州岛土地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资本几乎已经遍布济州岛所有的沿海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济州岛最有价值的土地。在说明了这样一个现状之后,再提出韩国居民质疑中国资本进入是否恰当这样一个话题,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中国资本强行进入他国土地资源的错觉,加之纪录片中并没有说明中国资本进入济州岛后给当地带来的好处与改善,只是通过韩国专家的话语告知观众,“我们(韩国)有可能(因为中国资本大量进入济州岛而)失去政体性和主导权”,莫名将一个资本投资问题上升到国家领土主权的高度。

四、结语

总体来说,《超级中国》是一部与西方欧美视角不同的,从人口、经济、军事、资源、文化、政治六个方面分析目前中国发展现状的纪录片。虽然这部纪录片中暗藏着对中国“霸权形象”的不满与忌惮,但它仍呈现出了一个多元化的中国形象,给我国国家形象建设和国民对国家形象的认知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也让我们看到了韩媒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在稳定中一步步走向辉煌。

注释:

①Rusciano,F.L: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A 23 Nation Study,Political ResearchQuarterly,2003,56(3).

②[荷]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7.

③刘涛.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5-28.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卢枞.对美国主流媒体中国镜像的批评话语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9.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济州岛纪录片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春暖花开济州岛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冻人”
济州岛没有疫情,只有美好
济州岛西南海域水团组成的周年变化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